- 星云XIV:我們的恐龍島(“星云”系列叢書)
- 劉麥加 王諾諾 任青 寶樹
- 2742字
- 2025-06-20 15:30:24
2
密封船越過島鏈,在快駛到西沙天鉤站時,吳晴和老人鉆上甲板。雖說是甲板,但和艙室一樣暗,只在全封閉的穹頂邊角留了一個小小的窗。
在玻璃罩下長大的少年從沒見過海,也沒見過天。有限的天光無法穿透平流層中的百億噸火山灰,更無法射入防護罩,所以在上海溫室時,吳晴眼中的天空一直都是板結成塊、毫無層次感的灰色一片。
他擠到那個圓形小窗前向外張望,還好,能看得清。圓窗的玻璃里嵌了加熱絲,融化了因艙內外冷熱差產生的厚霜。
“坐了一路船,您不過來看看天鉤長什么樣?您不是……那個……畫家嗎?那么大,那么壯觀的天鉤,您不找張紙來畫一畫?”吳晴問。
“這種東西,不是這個時代我們這些畫家該畫的。”
老人像是想起了久遠的記憶,他緩緩搖搖頭,挑了一個角落,靠著積滿灰塵的沙袋坐下,揉了揉微微僵硬的膝蓋。他太熟悉這片海域和天鉤了,即便做夢也能描繪出它的每一幀動態。
少年不一樣,第一次見到天鉤總是興奮的,趴在窗前哼唱起一支耳熟的小曲,過了一會兒,又開始不住發問:“天鉤,天鉤怎么還沒來啊?”
“老爺子,待在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到天鉤嗎?不會是我挑的角度不對吧?”
“一會兒可以看到牧機嗎?藻泡呢?藻泡能看到嗎?老爺子您別不吭聲啊,倒是回我一句啊。”
老人緩緩開口,說道:“往這個方向能看到天鉤,但是看不到牧機,牧機太小了。至于藻泡……從這里往東北一千千米是最近的定居點,廣州溫室;向西南一千多千米是胡志明溫室。這片海域上密密麻麻全都漂浮著藻泡,只不過位置不同,藻泡的疏密程度不同。”
“胡志明溫室?我怎么從來沒聽過?課本上也沒寫過,它也是現存的十九個溫室之一?”
“不算是。那里的火山灰防護罩雖然還完好,但罩內外的人無法達成定居協議。簡單來說,就是室外的人想進去,室民不同意。幾次暴動后,城市千瘡百孔,之后無論工程師再怎么修護環境,那里的生態系統都無法配平。上次在那里觀察到有人類活動的跡象還是十二年前。”
“您知道的可真不少啊!”
“在過去的那個時代,畫家就是最博學的人。”老人答道。
二十多年前,他曾坐著一模一樣的密封船,到訪過世界上絕大多數溫室。更早一些,在第一次上天之前,他也曾像少年一樣趴在舷窗前等待天鉤,等待命運的鉤子伸過來狠狠鉤住自己的一生。
人的命運,跟漂滿太平洋的藻泡又有什么不同?
藻泡,藻泡,老人心里說,誰能想到呢?原本應該在火星度過的后半生,竟變成了像西西弗斯一樣,日復一日搬運圓滾滾的藻泡?
她知道了,會笑話自己嗎?
噴發紀元中,82%以上的食品都依賴天鉤、牧機、牧藻人和他們的藻泡。藻泡的大小不一,上天前的初始直徑不到半米,成熟后的大藻泡可以“長”到二十米左右。它由三部分組成,一層柔性可伸縮的玻璃膜在最外,內填充海水,海水中懸浮著基因改良后的絨毛球晴藻。絨毛球晴藻屬硅藻門,是十分基礎的單細胞生物。經過定向基因編輯后,它能適應宇宙中較高強度的輻射,即使身處沸水和固體冰中,也能存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在噴發紀元初期,科學家提議:既然地面上的陽光被火山灰遮擋,那么,不如將“農田”搬往太空,搬到火山塵埃無法染指的大氣層之外。在那里,太陽不再受任何阻礙,可以均勻、充足地將自己的光與熱拋灑在農作物上。
“天鉤牧藻”,這一人類史上最浩大的農業工程由此啟動。
天鉤系統的主體是一段長四千多千米、由碳納米管材料制成的“繩索”。它原本是火星殖民計劃中太空電梯的主體,時間進入噴發紀元后,該計劃無以為繼,便被改造成了運輸藻泡的交通工具——天鉤。天鉤懸于中地球軌道上,以一百五十分鐘為周期,繞地球公轉,同時,天鉤也被加上了一個圍繞自身質心自轉的速度,自轉周期為五十分鐘。
就這樣,這段巨龍般的繩索在幾千千米外的太空中公轉并自轉,跳起穩定的律動之舞。
當天鉤的尾端轉至地球表面時,因為天鉤公轉速度與天鉤自轉速度、地球自轉速度方向相反,大小相抵消,天鉤末端相對地面趨于靜止,就可以捕獲地面低速的藻泡了。
藻泡被天鉤尾端鉤牢后,隨著天鉤自轉,相對地面加速,像蕩秋千一樣被帶離地表。等到天鉤完成繞軸心一百八十度旋轉后,在遠離地表的大氣層之外,高速運動的尾端會啟動脫鉤動作,將藻泡一“甩”,藻泡就被高速甩入中地球軌道中。
藻泡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大于六千八百米每秒的巨大速度,從此就像一串晶瑩的淚珠,繞著地球旋轉、生長。成千上萬的藻泡繞地球公轉,那是人類在太空開墾出的新農田。
“天鉤那么大,讓它動起來要耗費不少能源吧?”吳晴問道。
“你不是牧藻人嗎,現在你們課上連這個都不講了?”
“學校主要是教牧機的操作指南和藻泡運行軌跡的計算式。”
老人沉默了一會兒,低聲道:“現在的學校還真是定向培養啊……一切都是為了在那個小小的溫室里吃飽,也徹底不管以后天鉤壞了有沒有人修,溫室漏了有沒有人補。”
少年沒有吱聲,老人只好耐心地解釋:“電動機原理終歸是學過的吧?就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的原理。你把長達四千千米的天鉤想象成根極長的導線,將它通上電,而地球本身就是一顆巨大磁鐵,在地球磁場中,天鉤就像通電導線一樣獲得了旋轉的力。”
“但是天鉤的旋轉是持續的,也不像導線一樣轉一陣子就停了。”
“導線只是一個比喻,天鉤中的電流并不像導線里的直流電,而是無數個微小的閉環電路,可以根據所在磁場的強弱、方向,以及天鉤運轉的速度調試電流方向。”他看了一眼機械右臂上鑲嵌的表,“好了,最好別東張西望,天鉤要來了。”
少年不再吱聲。果然,過了一會兒,遠處傳來漫長的“悶雷”,那是天鉤高速摩擦大氣時的聲音,然后“雷聲”逐漸小了,近了,說明天鉤和地面逐漸趨近相對靜止。這時,濃厚的云層里突然探出一根巨大的黑色的“刺”,“巨刺”像龐大的鐘擺一樣揮舞向下,末梢在空氣中劃出圓弧的形狀,以傾斜的鈍角扎向海面。
那便是天鉤的尾端,即使隔著三千米冰冷的水汽,吳晴也輕易地被它的氣勢震懾。
直徑二十余米的“巨刺”距離海面越近,速度就越慢,與海面的相對角度也漸漸接近垂直,在即將與海水接觸時,它幾乎停滯——天鉤的公轉和自轉速度相互抵消,相對地面靜止了。黑色“巨刺”九十度垂直于海面,高聳入云,像一根定海神針,也像通向天界的巴比倫塔。吳晴暗自感嘆:這龐然大物,只是太空中那長達四千千米的碳納米管繩索的最末尾一小段!
在那個直立的瞬間過后,它又動了起來,底部溫柔地劃過海面,輕盈地刮起一層水,掀起與它尺寸完全不相等的浪花。“巨刺”與海面的相對角度再次變大,直到被收納進厚厚的云里,轟隆的“雷聲”再響起,又逐漸遠去。
就這樣,天鉤完成了一次與地面的對接,在那水面輕輕地一刮,便將數以百計的藻泡從海中帶走。這些藻泡的目的地是大氣層之外,天鉤將吸附著它們從海面到太空,繞著質心完成一百八十度半圓的旋轉。在距離地面四千千米的最高處,天鉤尾端會將藻泡統統釋放。
少年呆呆地望向天鉤消失的地方,那里是他接下來的人生舞臺。
還真是個毛頭小子,老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