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期中學藝競賽的結果揭曉,當聽到我班以微弱的優勢超越了年級平均分時,我坦然一笑。其實,在日常的單元練習中,尤其是在詞語這一基礎題目上,我班的得分率一直并不突出。面對這一不盡如人意的現狀,我的心中卻并未泛起過多的憂慮,因為我知道,這背后有著復雜的緣由。
學生們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而每位老師都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班級特點,對知識點的側重與講解深度各不相同。有的老師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而有的老師則更傾向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所投入的時間精力也各有差異,有的老師會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個別輔導,而有的老師則更注重整體的教學進度。這種差異化的教學方式,自然會導致教學效果的千差萬別。但這也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它允許我們有所取舍,有所得失,讓我們在探索中不斷進步。
當學生們步入三年級,他們面臨的題型已經與高年級相差無幾,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尤其是句型練習,更是成為了他們語文學習中的一大難點。除了常規的句式轉換,如改把字句、被字句,陳述句與反問句、雙重否定句的互換,還有修改病句,以及用關聯詞連成一句話等,每一項都考驗著他們的語文功底和邏輯思維能力。尤其是修改病句,其病因種類繁多,如搭配不當、自相矛盾、語序混亂等,最基本的病因就有八種左右。而常見的關聯詞更是多達八組,涵蓋了并列、遞進、轉折、因果等多種邏輯關系,學生們需要熟練掌握這些關聯詞,才能靈活運用它們進行句子連接。
為了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掌握句型練習,我采取了分階段出題的方式,讓孩子們自己出不同題型的題目。每次每人出五題,這樣既能讓他們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培養他們的出題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我還利用碎片化時間,如早自習、中自習、課后班等,讓孩子們當小老師,到講臺上用展示臺分享自己的題目。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他們對于“小老師上臺講題目”的形式很是感興趣,爭先恐后上臺進行講題活動。
語文學習中的短文分析和作文,我認為更是三年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短文分析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足夠的閱讀量和閱讀速度,更需要對句子、段落乃至整篇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生詞是在所難免的,這時就需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各種策略去理解這些生詞,比如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或是找近義詞等。同時,面對短文后那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常常引導學生們先看題目,再仔細閱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最后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思考答案。我鼓勵他們迎難而上,不要輕言放棄,要敢于挑戰自己。
有些題目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往往可以回答為“總起全文”;而最后一個自然段則常常起到“總結全文并點題”(有的還深化主題)的作用;中間的自然段則多作為過渡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這些規律,我每周都會讓他們做三篇《黑馬閱讀》上的短文,并針對他們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引導,以期待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至于作文,我在第一學期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當我最初在家長群里提出這一觀點時,或許許多家長都持懷疑態度,認為作文是需要天賦和技巧的,不是單靠興趣就能提高的。然而,僅僅過了半個學期,我就收到了許多家長的感謝短信。他們告訴我,孩子們現在對作文不再感到害怕,甚至開始喜歡寫作文了,還常常主動要求提前完成小作文。這讓我深感欣慰,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教學理念。
我深知,寫作文不是編故事,而是寫生活。只有生活足夠有趣,學生們才能有所感受,進而產生表達的欲望。因此,我總是在平凡的校園生活中制造“樂趣”,利用陽光體育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等機會,帶領學生們玩各種有趣的游戲,如《大風吹》《瓶子吞雞蛋》《許老師的“魔術”》《二人三足游戲》等。這些游戲不僅讓學生們樂在其中,還讓他們在游戲中學會了觀察、思考和表達。同時,我還鼓勵他們去查閱資料,探索未知的世界,比如研究死海為什么不死,如何驗證這一理論,并自己動手做實驗進行驗證;或者設想自己是一個商人,如何利用死海的特點發展商機……這些活動不僅拓寬了他們的視野,還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對于孩子起步階段的作文,我始終保持寬容的態度,不做過高的要求。我知道,他們的作文中肯定會有錯別字、病句、標點符號使用不當等問題,甚至修辭、段落、篇章結構也可能存在瑕疵。但如果我一次性提出所有問題并要求他們立即改正,那么不僅會把我自己累垮,也會讓學生們感到厭煩和沮喪。因此,我選擇了肯定他們的表達,并在接下來的幾年作文講評過程中逐漸指出問題,引導他們慢慢改正。我相信,只要他們保持對寫作的熱情和興趣,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他們的作文水平一定會逐步提升。
我深知,句、篇、章的水平提升是一個緩慢而持久的過程,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和堅持。而詞語的正確率則相對容易提升,只需在考試前多給學生復習、聽寫即可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我始終保持著信心,相信我所帶的班級,在未來的高年級學習中一定會展現出更加明顯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