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我本亂世一根草

中國這一段的歷史,從一個人的離家出走開始。

這個人叫趙匡胤,時年二十一歲,已婚。此前的生活平靜得像一潭死水,唯一一件出格的事,就是騎了一匹沒有韁繩的烈馬出城,結果腦袋撞到城門,硬生生栽下馬來。旁觀的人嚇壞了,以為他必死無疑,卻不料他立刻就跳了起來,不僅沒事,反而追上那匹害他丟了面子的馬,騎了上去,直到馬服了,面子找回來為止。

歷代史書都確認這是趙匡胤后來御極天下的征兆,而實際上這是他父親的勇武傳承。

趙氏源出甘肅天水,所以趙宋王朝也被稱為天水朝。趙匡胤的祖先可考的能追溯到他的高祖趙朓,仕唐歷任永清、文安、幽都三縣的縣令;曾祖父趙珽在唐代藩鎮勢力上升時期任藩鎮屬官,兼御史中丞,在地方和朝廷都有一定地位;祖父趙敬生于唐末,文武兼備,出任營、薊、涿三州刺史;父親趙弘殷在后唐莊宗皇帝李存勗手下任禁軍飛捷軍指揮使。

趙弘殷在后漢乾祐年間率軍征討王景,在陳倉與救援王景的后蜀軍隊交鋒,左眼被流矢射中。劇痛中趙弘殷氣勢更盛,奮勇進擊,擊敗后蜀軍隊,大有三國曹魏二號人物夏侯惇拔矢啖睛的風采,后因功升任護圣都指揮使。

綜上可以得知,趙氏沒有真正的顯赫富貴過,基本都是縣、市級中層官員,特點是識時務。中央不行了,馬上轉地方;漢族的朝廷不行了,馬上投靠少數民族的政權。他們被各個時代的不同種族的領導人信任賞識,時刻在皇帝身邊工作,包括后來的趙匡胤。

趙匡胤在二十一歲時決定外出游歷。此舉在歷代史書中被標注成偉大的善舉,他天生神武,胸懷天下,為解救蒼生忍痛離開慈母妻兒,去結束五代亂世,而真實情況是——他家窮,得出去找飯吃了。

五代時期要怎樣活下去是全民課題,所有生存物資都被割據勢力控制。翻開史書,禁販私鹽,五斤以上處死;牛皮收歸國有,家存一寸或者販賣一寸處死;鑄錢太薄,十余文疊加不如正常一文厚,私鑄處死;等等。

那么老實種地可以嗎?以后梁太祖朱溫為例,他曾經將攻占江淮奪回的數十萬頭耕牛,全部散給國內百姓,只收取微薄的租金。這在當時是難得的善政,然而這份“牛租”一直延續了四十余年,牛早就死了,可租一直在收,到后周太祖郭威時才被廢除!

而到了發生水、旱、蟲、兵等災時人怎么活?“城中大饑,人相篡啖,析骸而爨,丸土而食,轉死骨立者十之六七。”從《舊五代史》的這段記載中能清晰地知道,那時真的是人吃人!只有記住五代的荒亂,我們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宋朝的華美。

這時有一個問題,世道猶如鬼域,趙匡胤能安穩地活到二十一歲,娶妻生子后才不得已外出謀生,他的家族是怎樣在亂世中做到這一點的呢?為了更好地了解趙匡胤的成長經歷,先要了解這個亂世。

一切要從后梁說起。

朱溫,諱晃,本名溫,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十月二十一日,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縣)人,職業是農民。黃巢起義,龍蛇混雜,朱溫是他的得力部下,作為義軍的主要首領,一直幫他攻進長安當上皇帝。

皇冠壓頂后,黃巢本性暴露。他并不是仇恨唐朝的統治階層,而是痛恨自己為什么不是統治階層。他以空前糜爛的程度終日混跡在皇宮深處,外界的一切都交給了太監。唐朝的太監權傾朝野,鼎盛時期隨意廢立李世民的子嗣,此時又迅速滲透進義軍內部,當上了監軍。

朱溫可慘了,他像唐朝將軍一樣被欺壓,投告無門,結果一怒之下,砍了太監向唐朝投降。唐皇大喜,賜名朱全忠,任命其為宣武節度使,命令他進攻黃巢。

在戰場上,朱溫并不孤單,他有一個真正強有力的隊友,那就是世襲雇傭兵種族——沙陀人。公元八世紀,沙陀人在故鄉蒲類縣歸附吐蕃,成了侵略中原的先鋒部隊,就此開始了雇傭兵生涯。沙陀人每戰必勝,讓吐蕃人欣喜之余不由畏懼,于是,吐蕃人決定把他們南遷。

沙陀人事先幸運地得到了消息,搶先向吐蕃人拔出了刀,一場火并之后,轉頭東奔,向唐朝投降。唐皇大喜過望,把他們安置在靈州(寧夏靈武)附近。從此他們為唐朝效力,主要工作變成了幫助唐王朝消滅國內的叛亂。

當黃巢攻下長安,高吟“我花開后百花殺”時,沙陀人的領袖名叫李克用。

李克用工作賣力,沙陀人鋒銳難當,不僅把黃巢趕出長安,還一路窮追不舍。黃巢向東逃跑時路過宣武軍,那里正是朱溫的轄區。新仇舊恨,為國為己,朱溫奮力攔下黃巢,奈何真打不過,只好向周邊求援。沙陀人聞訊趕到,并且再次證明了自己舉世無敵。

黃巢再次逃竄,朱溫盛情挽留李克用,答謝援手之情。事后證明,習慣動刀動槍的人還是不要在一起喝酒的好。酒筵上李克用喝高了,戲謔放縱,旁若無人,言語之中徹底激怒了朱溫。亂世梟雄本應有寬闊肚量,但朱溫的槽點實在太多,先叛后降,反復無常,向故主舉刀,無論哪一點都是千載罵名,被賜名“全忠”更像是公開的嘲諷。

然而朱溫可不是好惹的,他下令關閉城門,調重兵圍殺李克用!一場火并,李克用死里逃生,可帶進城來的三百名親兵連同監軍陳景思、大將史敬思全部被殺。這個仇結死了。

朱溫隨后讓整個世界知道他才是主宰。他先是窮追黃巢,逼其在狼虎谷(山東萊蕪)自殺,又轉戰數年,擊殺人屠秦宗權。

秦宗權是這個時代,甚至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卑鄙狠毒的人渣,萬死不足以蔽其辜。他的軍隊行軍,一向不帶糧草,用車裝載鹽和人的尸體,餓了就割肉烹食。他平日的行徑可想而知。

這兩件功績讓朱溫被唐朝統治者視為救世者,在民間也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宰相崔胤篩選天下有實力者,決定讓他帶兵進京救駕。朱溫大喜,他沖進長安,直入皇宮,第一時間把太監們斬盡殺絕。崔胤等欣喜若狂,這步棋走對了。

歷時一百四十九年(755―903),宦官統治天下的時代終于結束了。然而下一刻他們就被嚇得魂不附體。

朱溫下令拆毀長安!長安城的宮殿和所有民宅全部拆毀,百萬市民立即陷入赤貧。長安,這座作為中國首都長達一千零三十八年之久的顯赫巨城,就這樣被徹底毀壞,永遠喪失了被選為帝都的資格。

朱溫挾持皇帝和長安全體市民一起回他的老巢開封。他像曹操那樣把皇帝弄到手,卻沒耐心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這與中唐以后皇帝威望嚴重衰落,本身就無力約束藩鎮有關。僅僅四個月之后,唐昭宗李曄被殺,其子李柷即位。三年之后,朱溫又勒令李柷禪讓。

偉大的唐朝在名義上徹底地滅亡了,后梁建立,定都開封。消息一出,舉世嘩然,眾多節度使大罵朱溫是亂臣賊子,同時紛紛自立為王。五代亂世正式拉開序幕。

朱溫當了六年皇帝后被兒子所弒,又過了十一年,沙陀人等到了機會,在首領李存勗的率領下奇襲開封,把朱氏連根拔起,成為新的霸主。這之前,北方的桀燕國,西邊的岐王國,都已經被李存勗先期剿滅。去掉它們,加上北漢,就是“五代十國”。算上它們,就是“五代十一國”。


我們要重點關注下李存勗。五代歷史以他的興衰生死為分界線,當他興起時勢頭無與倫比,八天滅亡后梁,三十天滅亡后蜀,以十萬步卒擊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領的三十萬契丹鐵騎,戰績比三百余年前的天策上將李世民毫不遜色。沒人質疑他是天下共主,亂世只開始了十余年似乎就將終結。然而轉瞬間分崩離析,公元906年,在洛陽皇宮絳霄殿內,李存勗在叛軍的亂箭中死去,部眾一哄而散,只有伶人善友收集廓下樂器覆蓋在他的尸體上,縱火焚燒后離去。等到叛軍首領李嗣源入城,只剩下幾塊燃盡的骨頭而已。

如此凄涼,仿佛成功只是一團虛無的幻影,毫無意義。他的死讓天下精氣盡散,每個人的心頭都浮現出一個念頭——“強如亞子(李存勗小名)又如何!”就連造反成功的李嗣源都在皇宮深處對月焚香禱告:“某蕃人也,遇世亂為眾推戴,事不獲已,愿上天早生圣人,與百姓為主。”這就是在李存勗之后,每個強者心底深處不愿承認又無法回避的陰影。

在這之前不論忠奸善惡,每個人都活得痛快淋漓,肆意放縱,之后各種離奇古怪的人和事都出現了。五代十國剩下的那三十四年漫長黑暗的時光里充滿了兒皇帝等畸形怪胎。

李嗣源對月祈禱時并不知道愿望已經成真。就在洛陽皇宮不遠處的夾馬營,禁軍將領趙弘殷的長子趙匡胤出生了,時間是后唐天成二年(927),二月十六日。

據記載,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光,三日不變”。唯有如此神圣不凡,才符合他日后的成就。然而根據現代醫學常識可以確認這是新生兒黃疸,持續三天沒有消退,還在正常范圍內。

李嗣源焚香拜月的儀式持續了八年。他無心征戰,沙陀人天下無敵的威名已讓其他割據勢力望而卻步,此后后唐境內風調雨順,趙匡胤得以平安成長。

李嗣源死后其子李從厚即位。公元934年,李從厚心血來潮,命令義兄李從珂搬家,從陜西鳳翔搬到山西太原。太原是天下名城,職務更是平級調動,表面看是升賞,可這觸發了亂世第一鐵律,藩鎮的宿命——搬家馬上死。

節度使離開根據地,失去自衛力量,在途中就可能被一紙詔書賜死。與其死得窩囊,不如真刀真槍地干上一仗!

李從珂起兵攻陷洛陽,殺掉了棄位逃跑的李從厚。在這場流血的政變中,就像奇跡一樣,趙匡胤一家人毫發無傷。一家之主趙弘殷還在新皇帝的禁軍中找了份差使,繼續當官。

可以想見的是,趙弘殷沒有貼身保護當時逃難的主人李從厚,他失職了。


趙匡胤平靜的生活在三年之后被打破,還是個小孩子的他絕對不會想到,一個突發事件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麻煩,同時也是他子子孫孫永遠都搞不定的任務。

李從珂再次觸發藩鎮第一鐵律,要他的姐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搬家。石敬瑭也打算造反,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但隨后他犯了一個將被歷史永遠記住的錯誤,以轄區內的燕云十六州為代價請遼太宗耶律德光發兵助戰。

幽、涿、薊、檀、順、瀛、莫、蔚、朔、云、應、新、媯、儒、武、寰十六州東西約六百公里,南北約二百公里,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三個臺灣島的面積,連同土地上的人,一同被石敬瑭斷送給了異族!

更可怕的是千百年來被漢人倚為生命屏障的長城防線都在割讓之列,從燕云十六州到開封,居高臨下五百多公里,再沒有一個險要的關隘能阻擋敵騎,此后從漢地反擊只能逆勢仰攻。

耶律德光欣喜若狂,立即御駕親征,牢牢抓住這塊史上最大的天降餡餅。沙陀人的末日到了,武勇如富貴,難傳三四代,后唐末帝李從珂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后晉在其余燼中粉墨登場。

隨著洛陽殘破,后晉定都開封。

在這次巨變中趙弘殷再次顯示了他的特長,再次當上了新皇帝的禁軍,仍然是個不大不小的官!沒有人可以因此嘲諷他,在亂世中謀生存,為妻兒求溫飽,是一個男人的可貴本能。

趙匡胤隨著父母從洛陽來到開封,開始新生活。他不會想到在多年之后,這座陌生的城市會成為他的帝都,這里的人們對他俯首膜拜,山呼萬歲。


石敬瑭當上皇帝了,可是誰也沒有料到,他心理變態,嚴重的程度在歷史上前無古人。他先是認真履行了之前的合同,把燕云十六州真的割讓給了契丹。如此簡單直接,讓契丹人都高興壞了,因為這種急病亂投醫的許諾,事后多半不會認賬,哪怕只兌現了百分之五十,都是無可救藥的老實人。

然而接下來石敬瑭的要求,就更讓耶律德光措手不及,使他兩頰飛紅、內心忐忑了。

“爹,讓我當你的兒子吧。”

這就是四十七歲的石敬瑭向三十七歲的耶律德光提出的要求。賣國者常有,投降者更多,可主動當兒皇帝的世間罕見。尤其是耶律德光并沒有強迫威脅他。究其原因,千古以來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可以確認的是石敬瑭并不是懦弱、諂媚之徒,相反在史書中不乏他英勇無畏的記錄。那么為什么他登頂世間最高寶座后會有如此巨變?

德不配位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發生在十幾年之內的前塵往事,走馬燈一樣更迭的皇位,突如其來的滅頂之災,李存勗敗亡的陰影籠罩著所有人。石敬瑭從沒想過造反,但形勢逼迫他必須在賣國與死亡中選擇!他必須要找到心靈安穩的支撐點,而耶律德光是讓他免于死亡、登上皇位的唯一依靠。在這種煎熬中,石敬瑭只活了七年,繼位的是他的侄子石重貴。

石重貴沒有伯父的復雜心理,決定與契丹重新確定關系,他通知耶律德光,他可以稱孫,但絕不稱臣。也就是說,在工作關系上我們是平等的!耶律德光哭笑不得,姓石的人各有特色,就隨他去吧。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失控了。

石重貴整軍經武,揚言殺光境內的契丹人,下旨“生擒德光者,擢升節度”。

耶律德光別無選擇,再次親征。而沙陀人早已不是強悍無敵的雇傭兵種族了,契丹人攻破開封,立國只有十一年的后晉宣告滅亡。石重貴以下所有皇室成員被放逐到東北四千里以外荒涼神秘的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再無消息。

這一年趙匡胤二十歲,一年前結婚,已經是個真正的成年男子了。他目睹了契丹人進入開封城門,看到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登上了城樓,微笑著向驚慌奔逃的開封百姓們說,我也是人,來當你們的皇帝,讓你們休養生息。

當天日落時分,契丹皇帝退出開封城,駐兵赤岡。開封城已被契丹人和叛將張彥澤部肆意劫掠,十室九空。趙家人又像奇跡一樣毫發無損,只不過耶律德光自有契丹本族的禁衛軍,趙弘殷暫時失業。

契丹人在公元916年立國,至今已三十一年。繁盛程度從開始就遠超匈奴、突厥、回鶻等從前的草原霸主,根本原因并不是武力強悍,而是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漢人的幫助。這些會在后面詳細論述。

現在耶律德光要趁此良機,兼并中原,把原本就胡漢一體的國家擴大。他改穿中原衣冠,安撫后晉百官,給馮道等知名人物委派新職,這些舉措讓后晉的各地藩鎮長出了一口氣,紛紛上表稱臣。但是,有一個人表現得很不積極,他就是北京(今山西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

劉知遠,沙陀人,后晉最強藩鎮的節度使。出身貧苦,幼年以牧馬為生,投身軍伍后從底層士卒爬到軍階頂峰,深諳奪權生存之道。他在契丹入侵時冷眼旁觀,坐視開封陷落,當大多數藩鎮向異族稱臣時,他派人到開封向耶律德光表示祝賀,僅此而已。

只要劉知遠不服,則人心不固。耶律德光主動給劉知遠送去了禮物和一封信。禮物是一支木柺,樣式和用料現在已經不可考證。在運送的過程中,漢人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契丹兵將都給木柺讓路,就好像這支木柺被耶律德光本人抓在手里一樣。由此可見,這的確是一項殊榮。

劉知遠愉快地接受了禮物,據說當天就開始拄柺。然而打開信,他就沉默了。耶律德光在信的開頭這樣寫道:“我親愛的兒子知遠,你好嗎……”看來契丹皇帝覺得中原人物都以當干兒子為樂事!

劉知遠以忍耐保持了沉默,而耶律德光變得更郁悶,他明明以最高的規格給了對方尊重,為什么得不到回應?他派人詢問——你不事南朝,也不事北朝,到底想干什么?

劉知遠以這個時代真正的核心道理回應了他——“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

后漢天福十二年(947)二月十五日,劉知遠在山西太原稱帝,建立后漢,時間距契丹人攻陷開封僅隔一個多月。各地節度使聞風而動,向新興的王朝示好。

耶律德光驚怒交集,想起兵攻打,卻發現契丹軍隊已經深深地陷入泥淖之中。契丹人從來不給軍隊發餉,戰爭就是士兵們發財的機會,掙多掙少各憑本事,行話名叫“打草谷”。此次史無前例地攻入中原腹地,除了最富庶的開封不許動,周邊數百里的財產、牲畜被他們劫掠一空,就此激起了漢地軍民的強烈反抗。地方武裝層出不窮,多則數萬,少則千百,契丹軍隊受到了沉重打擊。

當耶律德光想攻打劉知遠時,局面已經不可收拾。審時度勢之下,他下令撤退。一路上契丹皇帝被迫親自打草谷,人生大起大落,興奮、沮喪、失落種種情緒積壓在心中,讓耶律德光的健康急劇惡化。當他走到河北省欒城縣境內的一片樹林時,突發暴病而死。此地被中原人命名為“殺胡林”,以此表示對耶律德光這個蠻族酋長的仇恨和戲弄。

耶律德光死后,契丹內部立即分裂,契丹軍隊迅速離開漢地,趕回老家。原因和中原局勢一樣,就是要去決定誰來當這個皇帝。


后漢天福十二年(947)六月初三,開封城外站滿了后晉的文武百官,他們迎接新任皇帝劉知遠的到來。后漢帝國的第一道皇命是凡受過契丹任命者都不必憂懼,都可原職留任。趙弘殷再次回到了禁軍,隨波逐流,平安無事。

這時,趙匡胤二十一歲。

回顧這二十一年,三個朝代彼此更替,五位皇帝你死我活,連契丹人都到家門口逛了一圈,趙匡胤居然毫發無傷,這絕對是個奇跡。更重要的是連同他的家人,居然也沒有一個人在這些翻天覆地的巨變中死亡,連受傷致殘的都沒有。而這至關重要,不僅對趙匡胤本人,對后來宋朝的建國方式,乃至于國家意識形態的形成都有決定性的作用。

試想,一個強悍得足以在亂世中開天辟地、創立國家的男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目睹家人死于刀兵,或者凍餓至死,再甚者他本人流離失所,備受欺凌,會變成什么樣的性格,習慣于怎樣處世?明朝太祖朱元璋就是例子。他的前半生四處飄零,饑寒交迫,建國后殺戮功臣,制定嚴刑峻法,這是帝王的另一個版本。

這些年趙弘殷如履薄冰地保持著自己的禁軍官位,維持著一份中低層薪水,讓妻兒免于災禍饑饉,還給長子娶妻,并且有了長孫,這一切都來之不易。但是隨著戰亂頻發、朝代更替,尤其是契丹人的入侵,讓中原的經濟大環境瀕臨崩潰,趙家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低。他的妻子杜氏夫人又生了兩男兩女,實在是難以支撐了。

趙匡胤年輕力壯,游手好閑,但身為長子,他必須獨立。回顧他的經歷,能夠知道他當時在家族內部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二十二年之后,當趙匡胤已經是后周帝國的第一軍事強人時,城里風傳“點檢做天子”,而他此時的職位正是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回到家中,心神不安,向家人說出自己的擔憂,他妹妹——后來的燕國長公主,鐵青著臉從廚房沖出來,大罵道:“大丈夫臨事當自決于胸懷,回家嚇唬女人干什么?”搶起搟面杖就把哥哥趕出了家門。

彼時尚且是這樣的待遇,此時游手好閑的他會是怎樣難堪?趙匡胤只剩下離家闖蕩這一條路可走,很快他就餓得在田壟地頭偷吃白菜,但即使是這樣也絕不回家,可見離家前的一段生活是多么地難以忍受。

這是趙匡胤生平第一次離家遠行,他很可能沒走多遠就回頭來張望。帝都開封,千家萬戶,陌巷勾連,走上幾步路,自己的家就被層層遮擋,難以望見……既然這樣,那就走吧,趙匡胤緊了緊背上的包袱,從此上路。

第一站,趙匡胤南下隨州,投靠父親的好朋友隨州刺史董宗本。

董宗本為趙匡胤安排的工作想來很一般,史書上沒有記載其職位。這是趙匡胤第一次踏入社會,年輕人能有個起步的機會就說得過去了,然而他卻把事情搞砸了。

趙匡胤高大強健,儀表堂堂,又開朗大度,一直生活在當時北方最大的都城之中,無論是洛陽,還是開封,都遠遠不是小小的隨州可比。多年養成的大都市氣質,哪怕僅僅憑借一些有意無意間流露出來的生活習慣,都會讓他人人注目,鶴立雞群。但麻煩也來了,他搶了原本屬于別人的風頭。在趙匡胤出現之前,在人群中備受矚目的是隨州第一公子、隨州刺史董宗本的兒子董遵海。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一種無法解釋、無法復制的獨特魅力。沒有的人無法強求,擁有的人棄之不去。當這種魅力與不同凡響的外貌、非同一般的能力結合起來時,就真正的不得了了,會讓人一見傾心,為之赴湯蹈火都甘之如飴。到了這個程度,小者為一方之雄,時機一到則能定鼎開國。

趙匡胤就有這種特質,讓他如錐在囊中,難掩鋒芒,同時也為他招來了嫉恨。被搶了風頭的董公子就恨透了趙匡胤,處處針對,逼得他不到半年就卷起鋪蓋走人。

第二站,趙匡胤來到了復州(今湖北天門),這次他是去投奔父親以前的老部下王彥超。此人身膺武職,是防御史。趙匡胤受夠了文官的氣,想著在武將的手下總能痛快些了吧。

結果非常痛快,王彥超請他吃了一頓飯,在飯局上連連呼酒,主客盡歡,最后的一道菜是一個托盤,上面放著幾貫銅錢,趙匡胤直接被打發上路。

走出復州,趙匡胤在城外的野地里停了下來。四顧茫茫,無處存身。他年輕的身體依舊強健,能去任何地方,可問題是為什么連到了兩處,都被拒之門外,是他做錯了,還是投親靠友本身就是錯的?

趙匡胤想了多久,有沒有想清楚,如今我們都無從知道了。但在兩次碰壁之后,趙匡胤再也沒有投奔其他親友,而是開始了流浪生涯。

這是段落魄灰暗的日子,趙匡胤衣食無著,不愿乞討,只能偷吃寺院田地里的白菜;他窮極無聊,開始了賭博,被一群地痞群毆;他行路勞累,無處棲身,只好躺在野外的大樹下躲避正午毒辣的太陽……種種困頓,難以詳述。這些打擊折磨著趙匡胤的肉體,更摧殘著他的心靈。他一片茫然,不知前路在哪里。他只是一個剛剛二十歲出頭的毛頭小子,第一次出門求生,茫然四顧,舉目無親,投靠無門。

困境讓趙匡胤看到了真正的自我,他行進在險惡冷漠的陌生世界里,某天面對初升的太陽,突然間豪興大發,隨口吟誦道:“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上天上來,趕卻流星趕卻月。”趙匡胤澎湃激昂,決定向北返回他的故鄉。只有北方,那個混亂的世界里才有他發揮才干的空間。

這時距趙匡胤離家已經有兩年了,可以說他混得很差,如果那時候能留下一張照片的話,想必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但目光炯炯的青年。無須嘲笑,說實話,這樣的趙匡胤值得被尊重。

想想看,他為什么會落到如此地步?是他沒有能力,還是他運氣不好?都不是,最大原因是他堅持原則,哪怕窮困潦倒,也要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活。有一個外國的漢學家曾經說過,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都隱藏著一個儒者、一個佛教徒,還有一個強盜。中國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有變成儒者,或者崇尚儒者的趨向;意氣消沉,或者夢想更大富貴時,佛教徒的影子又會籠罩他們的心靈;到了山窮水盡時,中國人就都會變成強盜。

趙匡胤在這兩年中,每時每刻都可能變成強盜。而且憑借他的天分和素質,在這亂世之中,一定也會是一個稱霸一方的強盜。但是他堅持了下來,信念就像是一顆過了冬的種子,寒冷沒有奪去它的生命,就注定了它破土而出時,會更加的茁壯茂盛。

趙匡胤之所以能成為宋太祖,而不是朱溫,他創立的朝代華貴風流,寧溫和不酷厲,從他最初的堅持中,這些就都已經注定了。


一路向北,歸心似箭,但趙匡胤不知道他已經晚了。一年前,就在他離開董宗本,去投奔王彥超時,他的家鄉又一次天翻地覆。

剛剛即位一年的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得病死了,新登基的是十八歲的次子劉承祐。河中護國節度使李守貞、鳳翔節度使王景崇、永興軍節度使趙思綰立即叛變,局勢又變得動蕩不安。

局勢危急,卻正中劉承祐下懷。劉知遠生怕死后藩鎮叛亂,所以給劉承祐留下了完整的監國班子。宰相蘇逢吉,樞密使楊邠、郭威,前者內掌機要,郭威外領征伐,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史弘肇,負責京城警備,三司使王章主管全國財賦。一個個老謀深算,久經考驗。劉知遠深信,只要這五個人扶持自己的兒子,后漢的江山就穩如泰山。但他犯了所有父母的通病,為兒子做了很多,卻忘了問兒子要不要。

劉承祐認為這五個人把他架空了,軍、政、財,國家的權力被分得干干凈凈,他沒有嘗過皇帝的半點滋味!現在有人反叛,正中劉承祐下懷。劉承祐閑置郭威不用,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出戰,只要成功,就能培養出新的嫡系,從軍隊打開缺口,收回權力。然而時間過去了四個月,白文珂等人作戰不利,其他藩鎮蠢蠢欲動。

動蕩之下,劉承祐的威信指數直線下降,他迫不得已親自到郭威家里,小心翼翼地問:“我可以麻煩您辦件事嗎(吾欲煩公可乎)?”

郭威回答得極其尊敬:“臣不敢請,亦不敢辭,惟陛下命。”

郭威,邢州堯山人,父親郭簡,曾為后晉順州刺史,死在亂軍中。郭威從小孤苦,四處流浪,在亂世中獨自長大。十八歲時,以勇力應募從軍。當過親兵,當過俘虜,一路輾轉歷經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四個朝代,在不同的軍隊中憑借智勇不斷升遷,最后擁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得授樞密使,成為后漢開國功臣。

郭威受命出征,節制全軍。在行軍的路上,有一個風塵仆仆的青年加入他的隊伍,成為一個普通的兵卒。這是一段傳奇的開始。這個青年以此為契機,一步一個腳印,攀上了令人目眩的高度,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以職業軍人起家,立國超過百年以上的正朔朝代的開國皇帝。

郭威第一次見到趙匡胤時一定非常吃驚,來人自稱是禁軍護圣都指揮使趙弘殷長子,卻衣衫襤褸、面帶菜色,一個饑民怎么可能是官宦子弟?

幾句問答之后,郭威相信了趙匡胤的身份,一個人的談吐和掌握的信息量是最能說明問題的證據。趙匡胤坦率地說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從軍,為郭公效力。郭威不解,問他為何不回開封,在自己父親的手下做事不是更好嗎?離家近,也會輕松些。如果缺少路費的話,他可以幫忙。

趙匡胤感謝了他的好意,說出了自己這兩年的經歷。他沒有掩飾隱瞞,種種狼狽困頓證明他無論怎樣都不依靠父親的決心。郭威安靜地聽他說完,問他想要個什么職位。關鍵時刻到了,如果回到兩年前,相信趙匡胤會考慮到他父親的地位、他本人的身份、他不同凡響的相貌和志向,唯獨不會考慮自己真實的斤兩,然后要求一個不會很高,但肯定利于升遷的職位。

但是現在他經歷了無數次寒冷饑餓、風霜雨雪,目睹亂世中人如草芥,流離失所,早已知道了天高地厚。他在郭威的注視下,平靜地說出了自己的愿望。

我只想當一個普通的兵,請郭公開恩成全。

很好,郭威點頭,馬上同意了他的要求。趙匡胤從此成了一名軍人,郭威沒把他扔到外面的野戰部隊去,而是留在了自己的身邊,就這樣,他成了一名親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塞县| 全南县| 开化县| 九台市| 武陟县| 乌鲁木齐县| 大埔县| 东乌| 嘉善县| 泰州市| 竹山县| 漯河市| 平度市| 镇平县| 临清市| 汤原县| 恭城| 措美县| 武鸣县| 宜章县| 沭阳县| 香港 | 克东县| 嘉禾县| 永定县| 邳州市| 和政县| 忻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永安市| 巍山| 龙门县| 绥芬河市| 南木林县| 山东省| 乌苏市| 崇义县| 柞水县| 东阳市| 盐亭县|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