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讓天下人都簽投名狀

后漢乾祐元年(948)八月二十日,郭威率軍抵達河中城下。此前白文珂等人已經將李守貞擊敗,只是河中城壕深池闊,糧食充足,無法攻克。

時間的優勢站在李守貞一邊,他堅持得越久,劉承祐的江山就越瀕臨崩潰。郭威作為后漢的最后一張王牌很清楚這一點,卻偏偏遂了他的愿。

郭威下令停止強攻,在城南、西、東三面設寨,征調周邊五縣百姓近兩萬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間筑起了連接不斷的小型堡壘,形成立體工事。完工之后,郭威按兵不動,也不讓百姓還鄉。

整個軍隊莫名其妙,不懂郭威想干什么。不久之后,李守貞突然派兵出城突襲,慌亂中后漢軍放棄堡壘,退守大寨。奇怪的是,李守貞并不追擊,而是抓緊時間盡可能多地破壞堡壘。

等后漢軍重新集結,列隊出戰時,敵人已經退回城里。他們面前只剩下斷瓦殘垣,幾個月的辛苦勞作就這樣毀于一旦。軍隊里怨聲一片,郭威卻不為所動,下令再次筑壘。這時大家才明白他為什么不放百姓回鄉。之后的事情就像復制粘貼一樣無聊,只要有堡壘出現在城外,李守貞就會發瘋似的沖出來,必須毀掉才能安心地回城睡覺。

這個過程重復了整整一年!

李守貞的部隊越打越少,除了戰損,更多的是趁機逃跑。一年后郭威終于下令攻城,三面強攻,北面放行,河中城一鼓攻下,李守貞全家自焚。消息迅速傳遍全國,鳳翔節度使王景崇和永興軍節度使趙思綰接連投降。

郭威用最小的代價,得到了最圓滿的戰果。之所以能這樣,在于郭威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問題,與其強攻損兵折將,有沒有辦法讓躲在城里的李守貞主動出擊,到城外作戰?

不斷重建的堡壘就是答案。

郭威準確地掐住了李守貞的心理痛點,河中城死守無援,郭威盡起后漢精兵來攻,一座座新建的營寨堡壘向他步步逼近,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已到絕境的李守貞再也無法忍受這些本是無害的挑釁。他只能一次次冒險出城,毀滅堡壘來維持自己還能生存下去的信心。結果就是,郭威只用了一些粗制濫造的豆腐渣工程,就達到了克敵制勝的目的。

趙匡胤一直都在近距離觀摩著郭威的決策,他看到了實際演練中的領導藝術。在軍隊這個大熔爐中,他經受錘煉,去蕪存菁,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少年變成了一個漸諳世事的青年。

在這期間,他更大的收獲是結識了一個在當時同樣不起眼的年輕人,此人名叫柴榮。

郭威以極小的傷亡數字拿下了完整的河中城,讓后漢天下重新恢復平靜。凱旋路上,他受到了空前熱烈的歡迎。百官恭賀,民眾感恩,郭威的聲譽上升到了頂峰,劉承祐也加封他為檢校太師兼侍中。郭威正式成為后漢朝中第一人。

一時間觥籌交錯,歡聲盈耳,世間變得美好。開封城里萬人空巷,在熱烈慶祝的人群中,趙匡胤在第一時間里脫離了部隊,奔向了自己久違的家,他要去探望自己日夜思念的親人。三年多了,家里人都別來無恙吧?

家中平安,母親安好,小妹也在,二弟匡義長大了,三弟匡美已經出生,所有人都很健康,只是沒有見到他的父親。趙弘殷所在的禁軍在這次平叛戰爭中被派上了前線,和他不在一個戰區,可以肯定的是還活著。

這是多么地幸運,趙家兩位職業軍人同上戰場,都還活著。趙匡胤終于能放下自己提起的心,一年的期盼,一年的忐忑等待,終于等來了勝利和親人,還有什么理由不快樂呢?

但是,在宮廷里的劉承祐卻心情沉悶。即位時的五大顧命大臣不僅都在,執掌兵權的郭威,權勢還愈加顯赫,劉承祐越發如坐針氈,他必須做點什么!

四個月后,郭威被派往邊疆抵擋契丹,但是當他率軍趕到時,根本沒有外族入侵。隨即皇帝的命令傳到,令郭威就地駐扎,防備契丹。后漢軍方第一人就這樣被調出京城,到邊疆站崗。

部下憤憤不平,老于世故的郭威卻只微微一笑,自己功高震主,還能平安離開政治中心已經是恩遇,沒什么不能接受的。這一次,郭威顯然低估了皇帝的決心。

后漢乾祐三年(950)十一月十四日清晨,皇帝殺人了。楊邠、史弘肇、王章早朝時剛走到廣政殿,就被早已埋伏的武士們擊殺。三個老謀深算、終生在陰謀詭計里打滾的人死在了皇帝的雷霆手段之中。最高明的計劃就是一點都不計劃,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最突然、最徹底的效果,兵權、財政權一舉收回。五位顧命大臣除了郭威在外,只有宰相蘇逢吉還活著,只因為他是個百無一用的文人。

消息迅速傳到邊疆,郭威驚愕之余深感迷惑。發動政變,為什么要事先把他派出京城?是有他在,不敢動手嗎?可是眼下他手握后漢重兵,如若被逼造反,劉承祐又將如何善后?他找來親信宣徽使王峻討論,兩人都摸不著頭腦,只好靜觀后變。很快帳外送來一封從澶州發來的加急密信。信是鎮寧軍節度使李弘義、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聯名寄來的。他們聚在一起,是因為皇帝的密詔。

劉承祐密詔李弘義去澶州殺王殷,密詔郭崇去郭威駐地魏州殺郭威和王峻。李弘義最早得到命令,他證實這確實是皇帝的密詔后,第一時間找到了王殷,兩人迅速結盟。

年輕的皇帝錯誤地相信了自己的臣子,他在造反風行的時代,做著改朝換代的殺頭買賣,居然以一紙詔書的形式委派給之前沒有溝通過的人,這是怎樣愚蠢的行為!就算李弘義忠心耿耿,都不敢陪他這么玩。

李弘義、王殷一刻都沒有耽擱,以十萬火急的速度搶到了郭崇前面,提前警告了郭威。郭崇隨后趕到,他表示誠意的辦法是直接把皇帝的密詔交給了郭威。

郭威親眼看到了后漢皇帝劉承祐簽署頒布的詔書。黃紙黑字,證據確鑿。現在他對死去的故主劉知遠、對天下都有了交代。

郭威高速處理著一個個迎面而來的問題,上一次他想的是怎樣讓李守貞主動出城作戰,這一次是怎樣讓部下們主動跟隨,甚至是乞求他率領軍隊造反,問題的答案就在劉承祐的詔書里。

郭崇帶來的密詔是下令處死郭威本人,郭威稍微改動了一下,處死的變成了他的各位重要下屬,然后把詔書給他們看。這比什么都能鼓舞士氣,軍隊立即集結,當天就向首都開封進發。

世道荒唐,郭威“臣不敢請,亦不敢辭,惟陛下命”的回答猶然在耳,居然就要造反了。行進間他沒有擔心失敗,因為他不可能失敗,重要的是他想要一個怎樣的勝利。就此殺了劉承祐嗎?真的改朝換代嗎?

此時此刻,沒有證據能證明郭威有篡逆之心,然而千古以來從沒有反叛之后還能賓主相宜的君臣!但眼下還有更重要的,在郭威決定反叛之時,他卻有個致命的弱點被劉承祐抓在手上,這件事成了郭威喉嚨中的一根刺,讓他的心無法安定。

直到有一天,軍營里突然抓到了劉承祐派來的一個奸細。郭威一反常態,屏退了手下,和這個奸細單獨相處,郭威知道這是他最后的機會了。沒有人知道奸細是如何離開的,但郭威衷心地祈禱這個奸細一路順風,平安無事地回到京城,好讓他親手縫在該奸細衣領里的密信,能讓劉承祐看到。

在信里,他鄭重地向皇帝保證絕對沒有反叛之心,他和將士們都是絕對擁護皇帝的,請皇帝千萬不要輕信某些人的謠言,考慮到天下蒼生,給和平一個機會……同時也給你劉承祐自己一個活命的機會!這才是這封密信的真正內核。

郭威強調自己手握大軍,皇帝的生死掌握在自己手上,但是他的家眷還在開封城內,他的父母妻兒的生死同樣在劉承祐手里。他希望劉承祐能有所顧慮,只有放過他的親人,才能保住皇帝自己的性命。

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可怕,可是連游戲規則都不懂的人才最可怕!

郭威萬萬沒有料到,劉承祐接信之后,沒有回復一個字,第一時間就把郭威留在開封的親屬一個不留地殺掉!包括郭威養子柴榮的家眷。

柴榮的三個兒子,郭威的兩個兒子都在被殺之列。劉承祐斷絕了郭威的后路,同時,也把自己的后路徹底斷絕。但他絕對想不到,他的殺戮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在這場兩敗俱傷的賭局中,一個外人成了最大贏家。

悲憤的郭威在滑州誓師,為了必勝,他聽從了王峻的建議,向軍隊鄭重許諾,攻陷開封,爾等可以在京城剽掠十日!

劉承祐,我一定要你付出代價,一定要你死!

郭威進兵之快,令開封措手不及。十一月十一日后漢皇帝劉承祐殺三大朝臣奪權,十一月十四日郭威接到密報,十六日抵達了澶州,二十日進駐封丘(今屬河南),距離京城開封不足百里。

面對近在咫尺的致命威脅,劉承祐向全國發出詔書,命令各地節度使進京勤王。各鎮兵馬紛紛響應,其中聲勢最大的是兗州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而隔天之后這位節度使就證明了他的“不同凡響”。

眼下有人有槍了,但是錢呢?要是沒錢犒賞軍隊,援軍隨時可能變成叛軍。可是劉承祐接手國家時已是一窮二白,各朝皇帝連年征戰,再加上契丹人不時南下搜刮劫掠,國庫里根本沒有進賬。為壯士氣,劉承祐打開了最后的庫房,給每個禁軍發了二十貫軍賞,外地兵減半,只有區區十貫錢。

后漢乾祐三年(950)十一月二十日,后漢皇帝劉承祐的部隊帶著可憐的賣命錢,開赴戰場,迎戰只要取勝就可以在京都開封剽掠一旬的反叛軍隊。當晚,劉承祐站在開封城頭,目送他的軍隊離開。軍隊的數量似乎已經很多了,包括趕到的援軍和開封城里幾乎所有的禁軍,這幾乎是他可以動用的全部力量。但是能贏嗎?他要面對的是幫助后漢王朝開疆立國、穩定江山的第一軍事強人,是他曾經唯一的救星。

慕容彥超,真的能行嗎?對于慕容彥超,我們除了知道他是駐防兗州的泰寧節度使外,再沒有更多的消息,但就是這個人,將決定皇帝劉承祐的生死和后漢江山的歸屬。

第二天,封丘之南劉子坡,慕容彥超終于遇到了郭威。在交戰的前一刻,劉承祐無法抑制內心的焦灼,來到了軍前,在慕容彥超的耳邊輕輕地問了一句:“怎么樣,有沒有把握?”

慕容彥超猛然間激昂起來,對皇帝拍起了胸脯:“臣必勝!請陛下看臣如何破賊,臣不必與他們交戰,只需在陣前喝令,他們就會投降!”

劉承祐長出一口氣,他終于可以放心。但他不知道的是,慕容彥超回到前線,在下達最后命令之前,漫不經心地問了身邊的部下一聲:“對面除了郭威,還有些什么人?”此言一出,部下們立即面無人色。馬上就要開戰了,他們的統帥居然還不知道對手具體都是些誰!難道統帥接到詔書后,帶他們一路狂跑,此外連一點準備都沒有?

手下們面面相覷,慕容彥超也有了些許猶豫,但他還是馬上下達了命令——進攻!

這場戰斗從慕容彥超發起的進攻開始,大約不到半小時就完全結束。慕容彥超潰不成軍,但他的馬跑得比誰都快,大有一騎絕塵之勢,一路逃回兗州。從此以后,劉承祐再沒有見過這個人,郭威也在戰場上一臉茫然,沒想到最終的決戰居然贏得如此輕松,而對方的主帥居然跑得如此之快。

劉承祐也不見了,他比郭威先做出了反應,搶先向開封撤退。他還抱有一絲幻想,他還年輕,還有來勤王的節度使,只要能活著回到開封,堅守幾天,就會再有生機。他再一次錯了,在亂世之中,君臣之間早已失去了忠誠與信任,只剩下背叛。劉承祐在開封城下被自己的臣子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只得逃亡。而此時郭威對這個人已經沒有任何興趣,他的兵直撲開封。

請注意,是他的兵,而不是郭威本人。這時的郭威也無法控制他的軍隊,士兵們清楚地記著他在開戰前的許諾,每個人都想著平日在開封城里可望而不可即的錢、財、女人,他們已經瘋了,他們要去搶!至于劉承祐,落地的鳳凰不如雞,結局早已注定。

后漢乾祐三年(950)十一月二十二日,開封。在這個千年古都、繁華世界里,局勢完全失控,開封城就像被煮沸的開水,四處火光沖天,哀號遍地,滿城都是空前亢奮、四處劫掠的士兵,無數人將家破人亡。

在這一片沸騰之中,只有兩個人保持著冷靜。一個是趙匡胤,他哪有心情搶劫?他和外地兵在本質上不同,他的家就在開封!開封城門打開時,他第一時間沖了進去,但不是為了搶占財寶,而是抄近路直接狂奔回家,站在自己的家門前,拔出刀,把所有的親人擋在身后。

在滿城紅了眼的亂兵中,他只能用刀守護自己家人的安全。

歷史記載在這次僅比屠城稍差的搶劫中,趙家沒有任何人傷亡。但滿城的火焰、震耳的哭號以及徹底瘋狂的亂兵給趙匡胤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他深深地痛恨這一切。這樣深刻的經歷,讓他在不久的將來,成功地阻止了另一次類似事件的發生。

另一個能保持冷靜的人就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郭威。郭威冷眼旁觀,注視著身邊發生的一切。難說這時他是什么心情,他沒有制止,或許是他不想,更可能是他不能,但是他也沒有參與。這讓人費解,他應該是最有復仇欲望的人,他滿門的親人剛剛死在后漢皇帝劉承祐手里,他應該去向劉氏家族討還血債!皇宮已經近在咫尺,他只要隨口一個命令就能痛快淋漓地復仇,可他偏偏只是沉默地坐著。

搶劫一直持續到第二天中午,部下王殷、郭崇趕來請命,如果再不制止,到夜里開封就是座空城了!于是郭威下令宣布搶劫提前結束,但是士兵們意猶未盡,他迫不得已殺了幾個人,才控制住局面。

接下來才是正戲,之前的劫掠殺戮與此相比不過是前菜。既然是造反,就得確認誰才是最后的贏家,所有將領、朝臣都準備恭祝新皇帝。但郭威隨后的舉動卻將興奮的眾人打入失望的深淵,郭威平靜地站起來,輕聲地說:“我們去皇宮吧,我好久沒有向李太后請安了。”

什么意思?李太后是劉承祐的生母,造了人家的反,搶了人家的都城,然后去請安?就在這時,意料之中的消息終于也傳來了。昨天,劉承祐在距離開封二十余里的北郊一個叫趙村的小地方被原部下郭允明追上殺死。現在好了,殺了人家的兒子,還有必要去“請安”嗎?然而郭威依然不改神色,只是點了點頭,再次向皇宮走去。

郭威與李太后的見面感人至深,兩人同樣都為對方的經歷遺憾萬分,隨后迅速達成了共識,共同發布了三項決定:

一、這座江山仍然姓劉,不存在動亂與平叛;

二、新皇帝將由文武百僚、六軍將校議擇賢明;

三、在皇帝未定之前,國事由太后臨朝聽政,決策權暫時授予郭威。

郭威在殺了皇帝、占領都城且放肆劫掠過的實際情況下,做出了如上的決定。跟郭威一同走出皇宮的人們都非常郁悶,看不懂他這么做到底是為了什么。

幾天之后,百官選出了新皇帝,這位“幸運兒”是武寧軍節度使劉赟,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弟弟劉崇的兒子。在老宰相、太師馮道去他的駐地徐州接駕入朝時,這位新皇帝剛剛得知選舉的結果,這張歷史上最大的彩票就這樣被塞到了自己的手上。

為了證明之前的約定,九天之后郭威率軍全體撤出開封,向北部邊疆進發。公開的理由是契丹入侵,契丹的軍隊又來了,還是要由郭威去抵抗。

半個月之后,郭威到達了澶州,而同樣的距離,一個月以前只需要三天。士兵們疑惑,他們居然要以這種蝸牛般的行軍速度,去邊境迎擊來去如風,已經入侵的契丹兵團,但是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搶了京城,皇帝不是計劃中的郭威,而是又一個姓劉的人。新皇帝已經在上任途中,如果登基,一定會清算他們!相反,原本最該焦急恐慌的人卻是越來越鎮靜,每天除了有快馬在郭威與開封之間流動之外,他什么事都不管,像是早有了把握,無論發生什么他都百分之百地安全。

一股股可怕的潛流在龐大的軍隊中隱隱流動,士兵們感覺被騙了,想當初他們起兵時難道不是為了郭威嗎?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走向死亡而郭威獨善其身嗎?不,無論如何都要把郭威也拉下水!

這種情緒不斷地醞釀積累,終于在十二月十六日,在大軍到達澶州時爆發了,士兵們宣言:我們當初擁立郭公打京師,已經個個負罪于劉氏,現在還要立劉氏為帝,將來還會有我們的好下場嗎?眾人等待著郭威的態度,然而他偏偏再次讓所有人失望。他什么表示都沒有,只是說別讓士兵們太累,在澶州放假三天,到十九日再開拔。

十九日,大軍勉強啟程,之所以還能移動,完全是出于郭威的嚴令——軍令如山,不從者斬!但到了第二天,十二月二十日時,郭威的話不管用了,無論如何軍隊都再也驅趕不動了。隊列散開,人人奔走,軍隊里最可怕的事情——嘩變,已然發生。

郭威甩開眾人,躲進了一間民居里。士兵們爬墻架梯沖進了屋里,把郭威團團圍住,群情洶洶異口同聲——請您當我們的皇帝吧!郭威仍然不為所動。一個士兵抖開一面剛剛卸下來的黃旗,不由分說裹在郭威身上,眾人簇擁,一哄而出,轉瞬間屋外響起了震天動地的歡呼聲。數萬名士兵終于看到了一個身披“黃袍”的郭威,一個新的皇帝就此誕生了!

趙匡胤身為郭威的親兵,近距離目睹了整個過程,不管他是否理解了眼前的一幕,為什么會有這次出征,郭威為什么一定要拖延到今天才“被迫”上位,這件事都永遠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十年之后,仍然記憶猶新。

大軍就此回程,士兵們除了滿腔的喜悅和沖天的干勁之外,還都在心里隱隱地鄙視郭威。何必多此一舉,就在開封稱帝何其簡單,幾十年間所有人不都是這么干的嗎?他們不懂,郭威是五代時期真正的異數。他與先前那些行事“痛快”的霸主們截然不同,最后得到的成果也與霸主們稍縱即逝的光彩大相徑庭。

就在劉承祐被殺,郭威率部沖進開封大肆搶劫時,后漢國內就已經有人要起兵討伐郭威了。那就是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弟弟,“現任”皇帝劉赟的老爹,河東節度使兼職中書令的劉崇。此人兵多將廣,強悍善戰,在劉知遠時代就被安插在邊境與契丹人接壤,是后漢的第一道屏障。

劉知遠死后,劉崇不入朝,不上繳國稅,一切都省了下來給自己當軍餉,軍隊的數量和質量在各節度使中都是不可小覷的。當他起兵討伐郭威時,傳來了兒子中選的消息,驚喜之余,劉崇派人進京探聽虛實。消息很快傳了回來,李太后親口證實,一切都是真的。郭威在接見使者時神色凄苦,拍著自己的脖子說:自古豈有雕青天子?希望劉公能體諒我的忠心。使者為之動容,這是郭威天下皆知的隱痛。郭威出身軍卒,脖子上有飛雀的刺青,五代十國時人人皆稱他“郭雀兒”。這種刺青一直留到了宋代,軍卒和犯人一樣要刺青黥面。

劉崇放心了,郭威好像真的無意皇位,他決定馮道一到,就馬上派兒子向開封出發。在劉崇沉浸在美夢里的時候,他的副手太原少尹李驤站出來喊停,警告郭威必然有詐,現在趁郭威剛剛搶劫了都城大失民心,趕緊兵出太行山,號召天下所有兵馬,一舉剿滅他們。這樣才能一勞永逸,到時無論是想當皇上還是太上皇都隨心所欲。

在李驤侃侃而談的時候,他完全沒注意劉崇的臉已經越來越黑。劉崇的美夢里容不下第二個選擇,他下令把李驤拖出去斬了,堅定地按原計劃派兒子出發,向著皇位一路狂奔而去。與此同時,郭威就像配合著劉崇一樣,帶兵出了開封,向北地移動,表現出“無私”的誠意。

就在劉赟全速前進,到達宋州(今河南商丘),與開封相距不過百里時,郭威突然間黃旗加身、瞬間稱帝,同時急速返程,密令親信王峻派郭崇率七百名騎兵趕赴商丘“保護”劉赟。二十五日,郭威回到了開封的近郊,劉赟已成了他的階下囚,而劉崇蒙在鼓里,仍然做著太上皇的美夢。

在離開京城二十天后,郭威再次來到開封城外,人還是那些人,一切卻與出發時徹底不同。到這一步,必須回顧郭威的一系列操作了,分析過后,我們能清晰看出郭威隱藏在冰山后的真面目。

問題一:郭威為什么不在攻下開封、后漢皇帝新死時一舉稱帝?

首先時機不對,火候不成熟,最關鍵的一點是后漢太祖劉知遠余威猶在。郭威要改動劉承祐的詔書,欺騙自己的部下,才能順利起兵造反,在進攻都城前夕要許諾剽掠京城為誘餌,才能驅動士兵們去賣命。這都說明了郭威根本沒有真正地掌握手下的軍隊,也就是說,槍桿子雖然不見得再姓劉了,可也絕沒姓郭。而在這樣一個亂世之中沒有絕對效忠的軍隊,別想做任何大事。

問題二:郭威屢次拒絕部下,是真的不想稱帝嗎?

當然不是,不管他有沒有野心,局勢已經強迫他只有順著反叛之路走到底,不稱帝必死。他與李太后的媾和無非是劉氏尚未死僵,自己內部不穩,讓敵人晚些出現。為了達到目的,他還動用百官“公選”出劉赟當皇帝。

至于他率軍北上,一方面是為迷惑劉氏父子,更多的是為了讓軍隊醒醒神,正確認知現狀。試想,如果郭威此時已經稱帝了,他對軍隊,以及軍隊對他,都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五代期間兵強叛將,將驕弒主,郭威的兵馬上就會知道自己對郭威的重要性,進而要挾郭威,而郭威迫于形勢只有妥協。在那之后政令不行,人心不附,再加上瘋狂反撲的劉氏家族,郭威的死期也就不遠了。

在這次沉悶緩慢的行軍途中,郭威貌似悠閑自在地看著手下的大兵們越來越忐忑煩躁,自己就是不忙于稱帝,絕不替這些大兵頂缸。非得讓士兵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迫”自己當領袖,才勉為其難地答應。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大兵積極主動地為自己效命,讓他們每個人都有危機感,不用他再去利誘驅趕,就玩命地上戰場。好有一比,這就是郭威給所有的士兵來了個投名狀。人頭就是被搶劫的開封,這些傻大兵自以為占了天大的便宜,卻不料從此就上了郭威的賊船,跟著他不得不反,再沒有了回頭路。

這一路上,郭威時刻掌握著京城和周邊地區的局勢動態,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就能做出反應。隨著一系列的和平政策,以及這次軍隊的遠行,人心已經緩和了下來。郭威相信,只要他繼續以正面形象示人,民眾對他的敵意和憎恨感會持續減少,那時他就能進一步做更多的事了。

后漢乾祐三年(950)十二月二十五日,王峻率文武百官出城迎謁。隔天李太后下詔,命郭威“監國”,中外庶政,并由郭威處分。劉赟受封“湘陰公”,在宋州突發重癥死亡。次年正月,郭威正式登基,建國號為“周”,史稱后周。

新皇登基,照例封賞,與前代不同的是,不只是親信,連對劉崇、慕容彥超等政敵都一視同仁,郭威用實際行動展示了他與眾不同的胸襟。在這片令人目眩的封賞浪潮中,原親兵趙匡胤因為任勞任怨、盡職有功被提升為禁軍東西班行首,也就是相當于禁軍部隊里的一個小班長。

趙匡胤每天的工作,就是腰里橫著把刀,或者手里挺著桿槍,穿戴整齊,在皇宮大殿間比賽誰站得更直,他不可能再貼身保護郭威,也失去了觀摩學習的機會,升職變得遙遙無期。在沉悶絕望中,他做出了一個在外人看來荒唐愚蠢的決定。他放棄了郭威這個剛登基稱帝、如日中天的依靠,去依附一個主管邊遠小城的青年長官柴榮。此舉在當時冒了很大的風險,是純粹的政治投機,在官場升職三十六計中被稱為“燒冷灶”。這一計非同小可,輸贏之間全靠當事人的眼光準,膽子大,有雙識英雄的慧眼,能在千萬中下層領導中認準了一個,堅定跟隨,全情奉獻,不惜一切手段幫領導上位。成功會雞犬升天,輸了不僅一無所得,還落下個政治娼妓的壞名聲,畢竟改換門庭是官場大忌。

富貴險中求,趙匡胤確信自己在已經登峰造極、沒有潛力可挖的郭威身邊失去了發展空間,毅然選擇離開,去依附雖然官職不小,卻還沒有多少根基的柴榮。

趙匡胤做出這個決定時,有理智清醒的判斷,更重要的是他敏銳的直覺。一個擁有非凡素質的人,能夠非常清晰地感應到另一個與之相似的人的存在,就像一頭狼,很輕易就能知道對面那頭動物的危險系數。這就是為什么趙匡胤選擇了柴榮,柴榮也收納了趙匡胤的原因。

柴榮的身份地位頗有些微妙。他是郭威的內侄,也是養子,眼下頭銜是澶州刺史、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說,他有自己的地盤、軍隊,地位還相當于當時的宰相,雖然這些頭銜之中有著巨大的水分。首先他和郭威沒有任何血緣關系,這在古代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無論郭威與自己的原配柴夫人的感情多么地堅固,內侄與兒子都是兩碼事兒。而且談到血親,在后周朝里,郭威還有一個外甥,叫李重進。李重進年齡比柴榮稍大幾歲,手握重兵,戰功卓著,有自己的班底和顯赫的威望,并且性高氣傲,絕不屈居于人下,以至于后來在郭威臨終前,都要特意在正規場合當著朝臣的面,命令李重進向柴榮下跪朝拜,以確立柴榮的繼承人身份。

雖然劉承祐把郭威的兩個親生兒子都殺了,但在別人的眼中,柴榮仍然是個尷尬的假太子。現在尊貴,但是將來呢?誰能保證郭威不會再生育?后周皇帝的寶座似乎離柴榮很近,但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有時咫尺的距離終一生都無法企及。不僅如此,柴榮在官場上還有一個不顧生死成功一定要給他添亂的政敵,這個人別說是他,就連郭威一時半會兒都不敢動他。這人就是后周立國第一功臣,時任宰相兼職樞密使的王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专栏| 云梦县| 蒲江县| 县级市| 阿拉善盟| 聂荣县| 沙雅县| 乳山市| 红桥区| 酒泉市| 保定市| 濮阳市| 娄底市| 内黄县| 英吉沙县| 闽清县| 汉中市| 雅安市| 文山县| 丰城市| 天全县| 铜梁县| 拉萨市| 渭南市| 垦利县| 荔波县| 高阳县| 青河县| 布尔津县| 滨海县| 科技| 凤冈县| 侯马市| 新龙县| 榆树市| 荥经县| 德钦县| 顺义区| 义乌市| 孙吴县| 桂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