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藥炮制的起源

一、炮制的起源

中藥炮制是隨著中藥的發現和應用而產生的,有了中藥就有了中藥的炮制。原始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有時誤食某些有毒植物和動物,以致發生嘔吐、泄瀉、昏迷,甚至于死亡,也有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減輕或消失,久而久之,這種感性知識積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淮南子·修務訓》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醫方興焉。”為了服用方便,要將藥物進行清洗、劈成小塊或銼、搗為粗末等簡單加工,這便是中藥炮制的萌芽。因此,中藥炮制是隨著中藥的發現和應用而開始產生的。

火的發現與利用,是中藥炮制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禮緯·含文嘉》明確指出:“燧人氏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用火把食物炮生為熟,為后來藥物的加工炮制所借鑒。中藥炮制古稱“炮炙”,就是指用火加工處理藥材的方法。漢代譙周《古史考》載:“古者茹毛飲血,燧人氏鉆木取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宋代陳彭年《廣韻》解釋炮字為“裹物燒也”。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炙字為“炮肉也,從肉在火上”;而《詩經·小雅》釋為“炕火曰炙”;《逸雅·脯炙》稱“以餳、蜜、豉汁淹之”。可見“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這種用火炮生為熟的知識,逐漸應用于處理藥物方面,從而形成了中藥加熱炮制技術的雛形。

酒的發明與應用,豐富了用藥經驗并被引用于炮制藥物,從而產生了輔料制法,充實了藥物炮制的內容。在我國仰韶文化時期,發明砂鍋、陶罐等烹飪器和儲存器,為早期中藥炮制的蒸制法、煮制法、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藥湯劑等創造了必要的工具條件。

隨著中醫學理論的完善,中醫內、外、婦、兒等臨床分科的完成,針灸、麻醉等技術的產生和應用,臨床用藥要求的提高,內服、外用制劑品種的增加,對中藥炮制技術、中藥飲片品種要求越來越高,也促進了中藥炮制的發展。中醫藥人員共同創立新的炮制技術、飲片品種,并隨時用于臨床,進行總結和評價,同時不斷進行改善和創新,總結炮制理論,增加飲片品種,擴大臨床用藥范圍,從而形成了我國獨有的傳統制藥技術。

二、“炮制”術語的演變

炮制是我國的一項傳統制藥技術,也是我國醫藥學特有的制藥術語。歷史上又稱“炮炙”“修合”“修制”“修治”“修事”等。

東漢末年張仲景的《金匱玉函經》載:藥物“有須燒煉炮炙,生熟有定。”其首次提出“炮炙”一詞,劉宋時代雷img的《雷公炮炙論》以“炮炙”這一術語作書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修治”一詞最早見于宋代龐安時的《傷寒總病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則稱:“凡有修合,依法炮制。”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凡例》中說:“修制,謹炮炙也。”而于正文中每藥項下列“修治”專項;“修事”最早見于《雷公炮炙論》正文,清代張仲巖的炮制專著《修事指南》,用“修事”作書名,而正文中用“炮制”;《本草衍義》中,則“修制”“修治”“炮制”均可見到。

從歷代有關資料來看,雖然名稱不同,但記載的內容都是一致的,而且多用“炮炙”。從字義上看,“炮”和“炙”都離不開火,而這兩字僅代表中藥整個加工處理技術中的兩種火處理方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們對醫藥知識的積累,對藥材加工處理方法的豐富,超出了火的范圍,使“炮炙”兩字不能確切反映和概括藥材加工處理的全貌,為了既保持原意,又能較廣泛地包括藥物的各種加工技術,現代多用“炮制”一詞。“炮”代表各種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而“制”字則代表各種更廣泛的加工處理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池市| 谷城县| 周至县| 福建省| 泰兴市| 松溪县| 双鸭山市| 榆树市| 陇西县| 贵州省| 南安市| 塔城市| 岳阳市| 马尔康县| 藁城市| 南汇区| 田东县| 新乐市| 防城港市| 塔河县| 化州市| 图们市| 开封市| 牟定县| 洛川县| 泰顺县| 龙岩市| 萨嘎县| 沽源县| 茶陵县| 上饶县| 毕节市| 石屏县| 四平市| 丹东市| 金山区| 西昌市| 新津县| 东港市| 镇原县| 穆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