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篇 宅茲中國,何以中國

天下:中國與“天下之中”

我們都說自己是“中國人”,“中國”是我們國家的名稱。在歷史上,自秦漢以后,統一的中央王朝也經常以“中國”自稱。不過,作為“民族國家”這一概念的“中國”僅僅是現代知識的產物。在此之前,“中國”更多地是一個地理、文化與政治的概念。那么上下五千年,我們的“中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在傳世文獻中,“中國”一詞最早出自《尚書》,其中的《梓材篇》說道:“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后迷民,用懌先王受命。”這句話是周公教導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訓誥之詞,意思是“上天既已將中國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給先王,今王也只有施行德政來和悅、教導那些受了迷惑的殷民,以此來完成先王所受的使命”。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何尊.jpg

何尊,1963年陜西寶雞賈村塬出土,西周早期青銅器,藏于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中國”一詞最早的文物證據是西周早期的青銅酒器何尊,其底部鑄有12行122字的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該銘文記載的是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大意是說成王五年四月,成王就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祭奠武王。武王滅商之后告祭于天,以此為天下的中心來管理民眾。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何尊內底上所刻的銘文.jpg

“宅茲中國”銘文。剝離外表的銹跡,透過歷史的滄桑,何尊展露出深藏的一顆“中國心”。銘文右起第七列前四字即“宅茲中國”,這是“中國”一詞今天所見最早的文字記錄。

《尚書》和《詩經》中所謂的“中國”實際上包含多種意思,不僅指地理上的“天下之中”,也指當時最高的文明程度和傳統文化的發源地,而這一切都與我們的天文學有著緊密的聯系。

“中國”的本義是居于天下中間區域的意思,而古代的“地中”觀念其實與圭表測影和天文宇宙論密切相關。“地中”這一觀念在中國古代十分重要,中央之國是政治文化中心,四方都來臣服。因此,古代建都時,首先要辨正方位,所選的位置應該為“地中”才行。然而,“地中”又如何來確定呢?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所要解決的問題。

地球呈球形,任何一個點都可以成為天下的中心。周公在營建成周洛陽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此天下之中。”于是,何尊中就有了“宅茲中國”的說法。但是,一個地方要被認定為中心,還需要某種特殊的理論和方法作為支撐,而古時候確定“地中”的方法就是圭表測影。何尊銘文的“中”,從金文的字形來看,很可能就是指日影測量。在殷商卜辭中,也常有“立中”一詞。一些學者認為這就是圭表測影,“中”就是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桿子,用來確定方位和季節。

圭表測影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方法,考古學家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根帶有刻度的漆桿,有研究認為這就是用來測日影的。圭表的發現說明,在很早的時候,測日影就對建立國家政權有重要意義,其實質就是要確立“地中”的位置。傳說周公曾測量表影,以求得“地中”的位置。對此,《周禮》記載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測量結果表明“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也就是說《周禮》中給出的數據為夏至日正午影長一尺五寸。此處是天地之所合、四時之所交、風雨之所會、陰陽之所和之地,在這樣的地方建都乃是建國之根本。《呂氏春秋》也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這里的國是都城的意思,這是大一統之前人們對首都定位的基本思路。

據《周禮》所述,其相應的日影觀測年代為西周初年,觀測地點為陽城,即今河南登封告成鎮。時至今日,在登封告成鎮觀星臺南面仍有周公測景臺的遺址,相傳是周公立表測影之地。

L:\【【中國古天文(撰寫任務)】】\AAA 【書稿撰寫】\0\土中毖祀圖 欽定書經圖說.jpg

《欽定書經圖說》中的“土中毖祀圖”,其中提到以土圭之法測日影以求地中。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周公測景臺.jpg

周公測景臺。2008年,周公測景臺和元代觀星臺等作為“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周公測景臺其實就是一座圭表,其起源可能與“髀”有關。《周髀算經》說:“周髀長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髀”作為測日影的工具,它的起源也是非常早的。

按照中國先民的宇宙觀念,在不同時代,“地中”的概念也有所不同。蓋天說認為“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地域性的差別由表影的長度所決定。渾天說將“地中”轉變為一個地方性概念,即利用渾儀進行天文觀測的地點。《周禮》說:“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這個地點應指洛邑、陽城一帶,此處日影不長不短,剛好符合要求。渾天學家張衡在《東京賦》中曾這樣描述洛陽:“昔先王之經邑也,掩觀九隩,靡地不營。土圭測景,不縮不盈。總風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因此,“地中”這個位置并非隨意選擇的,而是要有政治上的權威和歷史根據的。

由此看來,“中”本來用于描述地理位置,后來逐漸附帶上了文化和政治的含義,表現出超越“四方”的優越地位。《荀子》說:“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歐陽修在《正統論》中也說:“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統矣。”也就是說,在天下中心統治天下,是王道所必需的。“天子居中國,受天命,治天下”這種理念深入人心,成為中國社會的基本思維方式,并對中國的政治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你也許會感到奇怪,夏、商、周是三個不同部族主宰的年代,竟然都被視為中國;元、明、清是三個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權,也被認為是中國。除了地理和政治的概念之外,“中國”還是一種超越種族的文化概念。所謂的“宅茲中國”,除了“定居”天下之中之意外,還有一層恪守“中國”文化的含義。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從未間斷地延續到現在的古老文明,其他早期文明包括古埃及文明和蘇美爾文明等,都相繼湮滅和隕落。唯獨華夏文明,從夏到商,發展至周,然后經過漢唐,發展出中華文明。中國與華夏合稱“中華”,華夏之地即為“中國”。

中華文明的歷程如長江黃河般綿延不絕,其根源在于高度的文明發展水平和深刻的文化認同。文明程度高的就被認同是“中國”,低的就不是,而科技文明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指出,中國古代科技水平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特別是中國文明在將自然知識應用于人類實踐需要方面要比西方高明得多。

文明決定著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聲譽,決定著一個國家的過去和現在,決定著民眾的自尊和自信,也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前途和未來。在人類歷史上,科技與文明一直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說文明是一個整體,那么科技就是文明的內核。在很大程度上,科技的高下直接決定著文明水平的高低,擁有多發達的科技就擁有多燦爛的文明。當然,科技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其文化背景,與文化有著很緊密的聯系,不同的歷史和文化會孕育出不同的科技和思維方式。

對于中國人來說,天文學在歷史上曾經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科學。在古代的天、算、農、醫四大科學中,天文學擔負著“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重要任務,與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在古代中國,天文學也與政治(特別是皇權)緊密相關,甚至長期被供奉成官方“正統”之學。

在出土和傳世的天文文物中,既有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器具,也有可以“窺天”的國之重器,它們向我們展示著古人的智慧及其探索未知事物的執著。中國古代典籍中保存著最為豐富的天象觀測記錄,這些都是古人的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科學的星圖、精致的儀器、精確的歷法、深邃的思想以及無窮的想象力,無論是在物質層面還是在精神層面,古代天文中都有我們可以汲取的養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安县| 新乡市| 双流县| 崇阳县| 红河县| 阿拉善盟| 景洪市| 苍溪县| 河东区| 新密市| 仙桃市| 方城县| 贵州省| 营山县| 万盛区| 青岛市| 邵阳市| 通许县| 密云县| 高台县| 西林县| 龙口市| 巴彦县| 神池县| 格尔木市| 柳江县| 蒙城县| 昌江| 辽中县| 文山县| 桓台县| 石渠县| 达拉特旗| 甘洛县| 宣汉县| 五寨县| 延津县| 岳池县| 若尔盖县| 林周县|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