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龍“密碼三部曲”(全3冊)
- 郭建龍
- 2148字
- 2024-08-22 11:10:34
集權財政的三大周期
在國內的財經史學界,存在著嚴重的壁壘,懂歷史的人不懂經濟,他們對于史料的梳理功莫大焉,卻大都以教條的經濟理論為指導來梳理線索。而懂經濟的人不懂歷史,他們將中國歷史上的經濟狀況想象得過于簡陋,割裂了歷史與現代的聯系。少有的幾本試圖融合兩者的書籍,由于作者沒有耐心閱讀史料,只能利用前人的研究材料,即便想與眾不同,也仍充滿了陳詞濫調。
本書所彌補的,恰好是這兩方面的缺陷,試圖利用現代的經濟理論來分析中國古代的經濟、財政現象。而在史料選擇上,則盡量重讀古代典籍,以二十五史、《資治通鑒》、《通典》、《文獻通考》等史籍為依據,輔以其他史料,緊扣這些材料來分析問題。
本書分為一個引子和三個部分。引子介紹了中央王朝形成之初最重要的財政事件:漢武帝建立財稅樣板。而本書正文的三個部分,則對應著中國集權時代的三個大周期。
本書對從秦到清兩千年的集權時代進行梳理,認為根據制度和財政的傳承性,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大的周期:在一個周期內可以包括若干個朝代,第一個朝代往往是在混亂中建立新的官僚和財政制度,形成基礎;在后來的朝代中,即便出現了改朝換代,也往往沒有徹底推翻前朝的制度基礎,在官制、財政上有很強的繼承性,可以視為周期的繼續;直到周期的最后一個朝代,巨大的崩潰引起社會基礎的全面改變,才會被新的周期所取代。
中國集權時代的第一個周期始于秦漢,終于南朝。這個周期的制度基礎是:官僚制度上以中央集權制為主,卻仍然殘存著一定的分封制;經濟上實行土地私有制,財政稅收最初以土地稅為主,并逐漸開辟出官營經濟、貨幣壟斷,甚至賣官鬻爵等新財源供皇帝揮霍。
這個周期中,漢代最初的幾個皇帝面對的是強大的分封制殘余和崩潰的經濟結構,他們采取鼓勵自由經濟,并逐漸從財政上收縮諸侯權力的做法。這種做法取得了成功,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權。但到了漢武帝時期,由于戰爭對資金的需要,漢武帝建立了官營產業和貨幣壟斷體系,并以破壞正常官制為代價加強中央集權。王莽時期,惑于復古主義的政治幻覺,政府進行了激烈的財金改革,但對社會經濟的破壞太大,導致政府垮臺。
接替王莽的東漢政權仍然繼承西漢的社會經濟結構,它的官僚制度、財政制度都是對西漢制度的繼承和嬗變,同樣也全盤接收了西漢的社會弊病。由于西漢后期官商結構的發展,有活力的民間經濟已經出現嚴重的結塊現象,到了東漢則演化成固化的社會分層,這種階層固化一直持續到魏晉南朝,嚴重影響政權的存續,南朝最終被更有活力的北朝所取代。到了這個周期的后期,隨著政治的僵化,大量的勞動人口都成了官僚和士族的附庸,他們消失在國家戶籍之外,不再繳稅。
因此,戶籍人口消失、財稅不足對政權構成越來越嚴重的威脅,政府變得孱弱不堪,第一個周期終因制度喪失調整能力而崩塌。
中國集權時代的第二個周期從北魏開始,結束于南宋。這個周期的制度特征是較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和科舉制,經濟上采用均田制,稅收上實行較為復雜的租庸調制,并輔以政府機關自我經營的財政收入。均田制出現于北魏,歷經西魏、北周和隋,到了唐初,形成了以政府分配和回收土地為特征的制度。但唐代的土地制度很快就失敗了,因為人們都樂于從政府手中分到土地,可有些人死后,他的子孫卻并不愿意將土地交回政府,而是隱瞞不報,偷偷繼承。人口增長,政府手里能夠用于分配的土地數量卻在減少,土地隨即在事實上私有化了。唐代的土地制度的崩潰還直接影響了稅收,由于大量的土地被隱瞞不報,政府的財政入不敷出。唐代還實行一種復雜的稅制——租庸調制,政府必須同時統計土地、人口和家庭。這種稅制已經超出當時政府的統計能力,反而對財政造成了巨大拖累。
由于上述原因,唐代的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財政一直不健康,從而導致了安史之亂。唐代后期進行了稅法改革,默認土地私有制,形成了較為簡單的兩稅法,并開始加強各種專賣制度,形成了龐大的官營壟斷經濟。這些特征傳給了五代、兩宋,并在宋代形成了龐大的政府壟斷。
在宋代,因為戰爭和養官成本都很高,需要龐大的財政支持,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壯觀的專賣制度,并開創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紙幣試驗。紙幣最先由中國的“民間銀行”創造,展現出巨大的活力,也帶來了一定的不穩定,政府隨即將紙幣發行權收歸國有,并發現了紙幣巨大的財富再分配效應。從這時開始,除清代外的后代政府都通過紙幣從民間吸取大量財富,并形成世界上早期的惡性通貨膨脹。
中國集權時代的第三個周期從遼金出現萌芽,在元代繼續發展,到了明清兩代,則形成了穩定的模式。這個周期的特征是:土地制度重回私有制,官僚制度上建立起了具有無限控制力的集權模式,并依靠封鎖人們的求知欲,形成了巨大的穩定性。這個周期在財政上是保守的,以土地稅為主,并逐漸放棄了不穩定的紙幣體系,回歸更加原始的貨幣制度,但這套財政制度又足夠簡捷,足以維持很長時間。
如果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個國家,這個體系可怕的穩定性可能讓我們永遠停留在第三個周期內,雖然經濟上絕對不會有突破性發展,但人民的生活也并不差。只是到了清末,隨著海外影響的到來,中國財政踏上近代化之路,并有了突破農業社會桎梏的機會。
本書的寫作目的,不是僅僅回顧古代,而是通過研究古代問題來研究現代。當了解了古代的財政邏輯之后,讀者再看待現代問題時,便可以獲得更廣闊的視角,并能夠判斷現代經濟和社會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