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龍“密碼三部曲”(全3冊)
- 郭建龍
- 1829字
- 2024-08-22 11:10:34
中國歷史的財政邏輯
中國是一個早熟的國家,在兩千多年前就發明了中央集權制。在這套制度發明之前,人類幾乎不可能在數百萬平方千米的疆域內建立統一的國家。由于交通和科技的限制,統治者無法讓千里之外的人們俯首聽命。
周朝雖然建立了分封制,但由于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力太弱,各個諸侯逐漸獨立成了國家。秦漢發明的中央集權制則在地方上建立了一整套官僚體系,體系中的官員由中央任免和控制,對民眾進行統治,同時又相互監督、相互制衡。
中央政府控制官僚最重要的手段是財政,除了中央之外,其余機構無權收稅,也不能給官員發放工資。這樣,官員就成了中央政府豢養的統治工具,而中央政府則通過官僚網絡牢牢控制民間。
但是,中央集權制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隨著政權的延續,官僚機構作為整個王朝的維穩系統會變得越來越龐大,讓古代的農業社會逐漸養不起。在王朝建立初期與和平時代,官僚機構的規模還比較小,這時還可以通過正規的農業稅來養活官僚們。可一旦進入戰爭狀態,或者到了王朝后期,官僚體系膨脹迅速,僅僅靠正規的稅收就無濟于事了。這時,就會進入一個快速的財政擴張期,皇帝發展出正規稅收之外的各種手段,從民間攫取財富。
最早進入皇帝視野的是官營產業。
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摸索出一套建立官營產業的方法。漢武帝繼承了文景之治的成果,本來處于財政富裕的時代,但他發動針對匈奴的戰爭,迅速耗空了國庫,僅僅靠農業稅無法彌補財政赤字。為了獲得更多收入,漢武帝決定依靠政府對于自然資源的壟斷,建立一系列官營產業。當時鹽和鐵是最主要的自然資源,圍繞著鹽鐵形成了最先進的工業部門,可謂漢代的AI(人工智能)行業。漢武帝圍繞鹽鐵資源,壟斷經營權,建立了一批由國家直接控制的企業。民間為了購買鹽和鐵,必須向政府支付更高的價格。壟斷前后形成的價格差,就成了漢武帝戰爭經費的來源。
除了建立官營產業,漢代還第一次將貨幣發行權壟斷到中央政府手中,從而可以利用貨幣貶值(鑄幣時代主要是靠往銅中摻入其他賤金屬來實現),從民間抽取財富。
漢代之后的大部分朝代都繼承了漢武帝的衣缽,在資源壟斷上大做文章,形成了對中國民間經濟的第一道緊箍咒。
唐代則為中國現代經濟提供了另一個藍本:土地制度。
唐代的土地制度源頭來自北魏,并經過北周和隋,最終傳給了唐。它規定:當一個人出生,就由政府分給他一塊耕地;作為交換,一旦他成年,就必須向政府繳納土地稅;他死亡時,政府把耕地收回,以便發給其他的新生人口。這種制度下,政府是全國最大的地主,農民只是終生的租客,稅收就是租金。
另外,唐代也是一個政府參與經營的時代。皇帝允許每一級政府、每一個衙門擁有經營性土地和資金,這些衙門都可以參與市場經營活動掙錢,來籌措一部分財政資金,維持自身的運轉。可以說,唐代的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但唐代的官營效果很差勁,常常處于虧本狀態。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控制土地的成本太高,雖然可以短暫獲利,但從長遠來看,不僅會攪亂民間秩序,而且無法保證政府持續獲利。而政府由于不懂經營規律,所做的商業活動要么無法贏利,要么只能強買強賣。結果,政府不僅沒有從經營活動中獲得足夠的財政收入,唐代的中央財政反而因此捉襟見肘,狀況一直不佳。
正是由于糟糕的財政狀況,唐玄宗在盛世時期才不得不委曲求全,設立了節度使這個職務。在此之前,中央政府總是把一個地方的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分在不同的官員手中。但隨著中央財政的崩壞,皇帝往往拿不出錢來養活邊關的軍隊,于是,他把邊關地區的軍權、財權、行政權合并起來授予同一個人,讓他自己想辦法收稅,再用這些稅收養活軍隊。
節度使的設置,破壞了正常的官僚制度,無法產生有效的制衡,反而使得地方官員大權在握,有力量反抗中央,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
可以說,唐代的衰落首先是一個財政問題,繼而才擴大成軍事問題。
在漢唐的財政經驗之外,宋代又為中國提供了最后一個強有力的工具——紙幣。從宋代開始,中國的每一個朝代(除了清代)都曾產生劇烈的紙幣通脹,各朝中央政府紛紛發現,紙幣是一種更容易攫取財富的工具,因此迅速濫用。即便到了現代,世界各國也都知道紙幣是一個快速的籌款工具,并傾向于過度使用,多次世界性的流動性泛濫就是這樣的結果。
從上面的回顧可以看出,官營產業、土地制度、貨幣壟斷在中國古代都有了非常深入的試驗。而它們帶來的結果也在一次次重復,每一次的重復雖然都有特殊性,卻也有許多共性可以追尋。本書在敘述中國古代這些經驗教訓時,會試圖尋找其中的規律,在現代社會經濟的池塘中,摻入一點古人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