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付錢的大姐猶豫要不買只老母雞給兒子燉湯?
畢竟打他一頓總得哄哄,干脆說道:“再給我挑只燉湯的。”
大主顧啊,而且老母雞重量偏重,單價還高一點。
挑了賣相最好的老母雞,稱重后報數:“這只5.1斤,17塊8,您給17塊5就行,一共27塊5。”
聽到又抹零,大姐更確定自己沒看錯人,將28塊錢卷起來的她遞給周吾,然后提上菜籃子就轉身離開。
聽到身后的周吾不斷喊自己回來,大姐步伐更快了。
內心有種學雷哥做好事的成就感,甚至覺得自己兒子胸前的紅領巾肯定更紅了。
看著大姐走遠,還要守攤的周吾只能先把錢收起來,更是決定大姐下次來肯定給優惠。
練攤五分鐘就開張,而且還是雙開花,這可是個好兆頭,讓周吾對今天的生意報很高的期望。
可接下來整整半個小時都沒開張,讓凍的跟狗一樣的周吾明白不能太過理想化。
也意識到不管什么時候天上都沒有掉餡餅的好事。
守株待兔不行,那就漫天撒網,瞎貓還能碰見死耗子呢。
正好攤前人行道上有個女性領著一個小男孩從身邊走過。
男孩是個小胖墩,穿著羽絨服,一看就是舍得消費的小康家庭水平。
心中給自己打氣的周吾主動招呼道:“這位姐姐,自家散養的大公雞,要不要來一只?”
孩子媽純路過,都沒看周吾的她直擺手,更是略帶嫌棄的回了句:不要。
受挫的周吾也不氣餒,繼續安利道:“一切都為了孩子啊,老話說[吃了大雞冠,長大做高官],這馬上過年了,怎么能錯過這個好彩頭。”
“還有這個說法?”原本還嫌棄的孩子媽停下腳步,眼帶疑惑的看著周吾。
果然,天底下沒有任何母親能夠抵抗對自家孩子未來的期盼。
“那可不。”隱約覺得這個銷售策略正確的周吾繼續加碼:“上一位顧客就挑了只雞冠最大的公雞,我好奇才問出來的呢。
一只雞又花不了幾個錢,但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我覺得值,您說呢?”
九十年代初小縣城的婦女哪聽過這魅惑人心的話術,而且精準打擊她的軟肋,根本無法拒絕。
當即就讓周吾給挑一只雞冠最大的,就要【吃最大的冠,當做大的官】。
這一刻周吾突然有點明白為什么九十年代初是國內保健品最火熱的時代。
這年頭的人怎么說怎么信,真單純啊!
周吾把秤桿亮給孩子媽看:“四斤半,3塊/斤,誠惠13塊5。”
大姐掏錢很痛快,都沒讓抹零,更讓周吾確定自己找對銷售方式了。
把控好這一點,真閉眼賣!
接下來的時間,周吾開始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顧客制定推銷話術。
遇到顧客就實戰演練,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但經驗的積累讓話術更成熟。
隨著練攤時間拉長,推銷成功的概率不斷增長,而攤前的貨物也不斷減少。
時間來到快中午,今天拉來的五十只雞全部出清。
這也讓時刻擔心市場經理出來發現自己的周吾心中松了一口氣。
把臟污的地面收拾干凈后,周吾坐在拖拉機上,悠閑的清點今天的收入。
663.9元,這點錢都不夠另一時空周吾一天的收入。
但在現在,這是嬤嬤辛苦三四個月的一半收入,去除成本只會更低。
想象到回家后能夠看到嬤嬤開心笑臉的周吾,有種異樣的成就感。
縣城真好,明天還來!
不過要是按照今天的速度,明天嬤嬤養的雞就基本可以賣光了。
那后天回學校?看看闊別三十年的高中同學以及老師?
說起來都忘記這群人的模樣了,也就能記得幾個同班室友的名字。
葛龍濤,姜學成還有、、
陷入回憶中的周吾不由自主的走進農貿市場。
賺錢的盡頭就是消費!
再說了,你不花我不花,GDP誰來拉。
進入市場的周吾原本想割兩斤三層五花回家紅燒,卻意外發現稀罕玩意。
在這數九寒天的寒冬臘月里,新鮮西紅柿的價格可不比肉便宜啊。
普通家庭可能會不舍得,但周吾【多貴我也得嘗嘗什么味!】
來到菜攤前就發現除了西紅柿還有更難得的黃瓜,那頂花帶刺的新鮮模樣以及撲鼻的清香,讓周吾根本無力抵擋,甚至都想拿一根直接啃。
趁著攤主稱重的間隙,周吾打聽后得知這些新鮮的反季節蔬菜都是從隔壁壽光縣來的。
說起來,眼下應該是壽光縣搞冬暖式大棚的第四個年頭了。
一個貧困縣依托冬暖式大棚,迅速脫貧致富成為全國知名的經濟強縣,更在不久后順利撤縣設市,更是獲得‘全國蔬菜之鄉’的美譽。
這才是真正有益于農民,也獨屬于農民的致富路。
甚至周吾所在的周莊都因壽光探索出來的這條道路而受益。
大概是1998年,周慶華成功說服鎮政府領導,決定在周莊試點壽光模式。
20個冬暖式大棚,占地40畝,總投資需要36萬,合每個棚1.8萬。
這一萬八由鎮政府提供一萬元的無息貸款,村里負責協調建棚所需的征地工作。
村民想要建棚只需要從家里拿出八千元,就可以建設一個占地兩畝,實種一畝半的冬暖式大棚。
這個時候壽光模式已經獲得成功,但建棚的推廣工作推進依舊不順利。
最后周慶華決定黨員帶頭干,他作為村支書領了兩個棚的名額。
第二年種植黃瓜與西紅柿,賺了小四萬塊錢,成功收回建棚成本,這極大鼓舞了原本觀望的村民。
甚至鬧出笑話,有人主動找到周慶華,寧愿加價也要買他手里的兩個大棚。
因為鎮政府因為試點成功,決定在其他村莊推廣‘周莊模式’。
這個‘其他’很顯然并不包括周莊,這也是周莊某些村民著急的原因。
接下來的幾年里,鎮里搭建了上百個冬暖式大棚,其他成本較低的早春棚更多。
成功帶動數百個家庭脫貧致富,但因此受益的絕不止這些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