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企業勞動關系狀況報告(2020)作者名: 朱宏任主編本章字數: 5072字更新時間: 2024-08-26 14:32:02
三、我國企業勞動關系輿情熱點與分析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平臺越發成為人們表達思想和態度的地方。網絡上有關就業、工資、勞動者權益和新業態等方面的輿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結構性錯配加劇大學生就業難度
在大學生就業問題方面,網絡輿情普遍關注到大學生就業結構性失衡問題。大學生就業結構性失衡難題長期存在,具體表現為招聘企業性質、規模與大學生擇業意向之間錯配,城市、區域招聘需求與大學生流動意愿錯配,企業招聘學歷、能力要求與大學生供給錯配,招聘行業要求與大學生專業錯配等方面。
大學生對不同性質企業存在較大就業偏好差異,是大學生就業市場錯配的主要類型之一。據招聘數據顯示,提供招聘崗位最多的為民營企業,崗位需求占比為65.8%,但投遞簡歷的大學生僅有27.8%;國企提供崗位為5.4%,但投遞的大學生比重為13.8%;外企提供崗位占比為5.2%,投遞的大學生比重為16.3%;上市公司提供6.8%的崗位,投遞大學生占比11.3%。各類企業應屆生供需結構對比如圖1-1所示。

圖1-1 各類企業應屆生供需結構對比
注:數據來源于智聯招聘。
從區域機會和流動意向看,區域間存在結構性失衡。圖1-2是各地區應屆生供需結構對比。從地區來看,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分別提供了51.3%和22.6%的崗位需求,但大學生投遞簡歷的比例分別為57%和18%,東部地區大學生供給超過企業需要5.7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供不應求。從城市來看,新一線城市提供了37.5%的崗位需求,大學生投遞簡歷占比為35.9%,供需基本相當,四、五線城市提供了11.1%的崗位需求,但大學生投遞簡歷占比僅為9.8%。從三大城市群來看,珠三角地區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例為30.1%,京津冀地區為26.9%,長三角地區為26.3%,珠三角地區就業難度、壓力最大。

圖1-2 各地區應屆生供需結構對比
注:數據來源于智聯招聘。
2.在線教育行業快速增長,勞動關系負面輿情增多
一是線下教育培訓大幅度下降,相關從業者面臨裁員失業壓力。2019年我國基礎教育培訓行業市場規模已超8000億元,2020年突襲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基礎教培行業縮水近50%。2020年第一季度大概有12000家教育培訓機構倒閉,培訓機構從業者面臨巨大的裁員失業壓力。二是在線教育迅速發展。疫情前,我國基礎教育培訓行業主要以線下業務為主,2019年線下業務比重高達9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而至,在線教育呈爆發式增長,公開數據顯示,2020全年在線教育融資總金額超過539.3億元,較2019年的146.8億元同比增長267.4%,為近五年最高,且超過了過去四年的融資總金額。線上業務比重已超過20%,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765萬人。三是勞動關系負面輿情增多。行業規模擴大的同時,欠薪、裁員等勞動關系負面消息不斷曝出。據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聯合消費者網發布的《2020年教育培訓消費輿情數據分析》顯示,2020年全網共監測到教育培訓消費輿情信息384.76萬條,其中負面輿情信息271.2萬條,占比為70.49%。創立于1998年的某英語培訓機構因經營不善和嚴重虧損,導致資金鏈斷裂,北京等地各大門店相繼破產倒閉,大量員工失業。北京某教育培訓網以公司盈利不善為由裁員,宣布普通員工若留任降薪30%,部門總監降薪50%。離職員工向北京市海淀區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2020年11月,某老牌教育機構因現金流斷裂,被曝出拖欠員工工資并將討薪教師開除的消息。上千名家長和老師聚集在其總部訴求討薪、退費。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共新增超9.6萬家在線教育相關企業,超900家企業存在經營異常,近80家企業收到行政處罰信息,超110家相關企業涉及法律訴訟。
3.部分行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裁員現象嚴重
一是部分外企由于海外業務受阻,在華業務無力繼續,出現裁員現象。2020年8月,日本汽車企業英菲尼迪在國內進行組織機構調整,只留下北京總部繼續辦公,員工從300人裁至170人。連鎖藥妝品牌博姿(Boots)宣布:受疫情影響將有48家店鋪被迫關閉,至少4000人面臨裁員。萬寧超市、渣打銀行等也紛紛宣布在海外關閉門店或者分支機構。二是餐飲行業的不景氣對行業內就業者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疫情使我國餐飲業遭到重創。據中國財富網報道,咖啡服務的整體停業率最高達到了83.3%,其次為酒吧服務、茶館服務、外賣送餐服務、正餐服務、快餐服務、飲料及冷飲服務、餐飲配送服務的停業率均超60%,分別為66.7%、66.7%、65.7%、65.3%、62.1%、61.9%和61.1%,停業率最低的為小吃服務,為56.3%,如圖1-3所示。據中國烹飪協會、前瞻產業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在2020年疫情期間,我國營業收入損失超100%的餐飲企業達78.8%,營業收入損失超90%的餐飲企業占比9%,營業收入損失在70%~90%的餐飲企業占比為7.1%,營業收入損失小于70%的餐飲企業僅為5.1%,如圖1-4所示。

圖1-3 疫情期間餐飲行業整體停業率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財富網。

圖1-4 疫情期間我國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情況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烹飪協會、前瞻產業研究院。
餐飲行業不景氣導致從業者受疫情影響進入待業狀態,長時間的待業,加之餐飲行業屬于人群密集型行業,疫情防控難度大,嚴重打擊從業人員的就業積極性。餐飲企業存在降薪、裁員的風險,導致部分從業人員轉向其他行業,從業人員流失嚴重。2020年上半年海底撈營業額97.6億元,虧損近10億元,裁員1萬人。
三是旅游業的不景氣帶來了失業現象的加劇。疫情致2020年旅游行業全產業鏈告急,營業收入驟降。2020年國內旅游收入2.23萬億元,比2019年同期減少3.50萬億元,下降61.1%。據新浪網報道,百程旅行網發布內部通知稱,因疫情影響,資金不能維系公司繼續運轉,決定關閉公司并啟動清算準備。BOSS直聘研究院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旅游、餐飲、酒店/住宿等線下生活消費行業,2020年春節后10天內的招聘需求減少超過60%。其中,旅游業基本停滯,招聘需求不足2019年同期的25%,下降了78.4個百分點,如圖1-5所示。

圖1-5 2020年春節后十大新增招聘需求下降最嚴重的五個行業
注:數據來源于中商產業研究院。
四是影視行業大規模裁員壓力和風險增加。據環京津網報道,截至2020年4月中旬,已有5328家影視公司注銷或吊銷,是2019年全年的1.78倍。2020年前兩個月,影院類企業新增不到8000家,較2019年同期下滑25%。全國影院票房幾乎歸零,大量劇組暫停工作。據第一財經報道,影視行業從業者技能單一、就業面窄、抗壓力差,長期的行業低迷造成的大規模裁員壓力和風險更大。據騰訊網題為《疫情影響:月工資只發1540元,電影公司影聯發待崗通知》的報道,影視行業的就業者也面臨著停工停產,僅能領取最低工資的局面。該消息傳出后引發輿論對疫情背景下影院行業的關注。
五是金融從業者就業難度加大。疫情后金融機構風險提高,特別是以服務中小企業客戶為主的中小銀行受沖擊較大,大量網點關停,可替代性強的崗位裁員嚴重。久富財經發布的題為《“鐵飯碗”遭洗牌!四大行裁員16319人,銀行網點半年消失1318家》的報道,據銀保監會披露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國共計1318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關停。線下金融場景受沖擊導致線上場景探索加速,對從業者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戰。
4.農民工幸福指數期望不高
隨著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轉型,農民工群體遷移速度加快,流動范圍變大,但流動成本增加,生活壓力逐步增大。隨著農民工年齡增長,應對風險能力變弱,很多農民工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缺乏社會保障,受疫情沖擊較大。據《脆弱與潛能——疫情下農民工家庭調查報告》顯示,主要勞動力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農民工家庭占比為68.17%。68.49%的農民工家庭年度總收入低于6萬元。49.2%的農民工家庭存款不足維持兩個月以上的生活,還有71.38%的農民工家庭不了解相關的社會保障政策。53.7%的農民工家庭主要勞動力的雇主沒有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農民工對未來生活幸福指數的期望值較低,其中,31.46%的生活存在困難的農民工家庭認為現在的生活較五年前更差。從農民工對于未來的關注點來看,關注最多的為子女教育,占比為72.67%,其次是健康保障,占比為44.69%,隨后是工作和住房,占比分別為33.4%和18.65%。同時,經過本次疫情的影響,農民工希望未來能夠找到更加穩定的工作。
5.部分企業用工管理遭網絡詬病
一是企業不為職工繳納社保或未足額繳納社保。不少企業在試用期內不為員工繳納社保。有的企業與職工簽訂協議棄繳社保,原因除部分企業用工不規范、逃避法律義務外,還有部分職工為了現在獲得更多的現金流而主動要求棄繳社保。部分企業在保安、保潔、建筑工人等流動性強、可替代性強的崗位,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不為其繳納社保。更多的情況是未足額繳納社保。不少企業出于降低企業繳納社會保險支出等原因,以最低標準作為員工社保的繳納基數。二是個別企業強迫勞動者“自愿”放棄相關合法權益。據互聯網輿情顯示,成都某科技有限公司強迫公司員工“自愿”簽署《奮斗者自愿申請書》,在申請書中表示員工自愿加班、放棄加班費、放棄休息休假,在自己能力不能滿足公司需求時自愿被無償辭退,引發社會大眾質疑。海南某集團要求高管入職時抵押房產,從普通員工到管理層都面臨著被侵權的風險。三是個別企業以“不可抗力”名義規避法律義務。個別企業借口“不可抗力”,惡意鉆法律空子、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疫情期間,某企業安排勞動者居家辦公,勞動者在工作內容和交付質量上與正常上班沒有區別,經濟效益不減反升,企業卻以疫情“不可抗力”的名義降薪30%;還有一些企業甚至一邊裁員一邊低薪招工。四是個別企業變相體罰員工。個別企業借助變相體罰的方式“激勵工作”,侵犯了職工的正常權利,引起了工會及社會各界關注。2020年10月,北京某公司一員工因連續兩天未完成任務,被罰做一百個深蹲而導致次日患上橫紋肌溶解癥,將公司告上法庭的新聞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某公司內部先后有多名未完成工作目標的職工受到吃生雞蛋、做深蹲、做俯臥撐、掃廁所等懲罰。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顯示,63.65%的受訪白領表示自己經歷過職場體罰,商業服務行業成為第一重災區,占比高達75.41%;排在第二位的是金融業,占比達71.28%。
6.就業年齡歧視受到網絡熱議
目前,越來越多的行業中出現了將大齡員工拒之門外、裁減大齡員工的現象。據商業保險公司Hiscox的一項研究顯示,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21%的人曾是職場年齡歧視的受害者,其中80%的人表示,年齡歧視影響了他們的職業發展軌跡。一是各地用人單位招聘時或多或少設置了年齡限制。如某超大城市機關事業單位招人都要求碩士畢業生27周歲以下,博士畢業生30周歲以下甚至29周歲以下,這種就業年齡限制使很多應屆畢業生得不到公平的就業機會。二是互聯網行業年齡歧視比較嚴重。目前,全球的互聯網公司員工平均年齡普遍較低。很多互聯網公司將35歲視為一個“檻兒”,若是35歲不能進入管理層,就面臨被裁員的風險。騰訊內部曾經做過調查,隨著年齡和入職年齡的遞增,程序員的代碼貢獻量完全是遞減的。三是就業年齡歧視存在區域差異。越是發達的地區,由于人才更為密集,就業年齡歧視更加明顯。比如深圳、東莞等地很多公司把招聘年齡限制在18~35歲,而類似的招聘崗位西部一些城市對年齡的限制可能放寬到40~45歲。
7.新業態勞動用工問題引起社會關注
一是關系認定難。雙方勞動關系認定沒有統一的意見。搜索裁判文書網發現,法院對是否認定勞動關系的判決有兩種。第一種認為雙方之間是勞務關系。以美團騎手為例,騎手作為承攬人,工作獨立、自由,工資按單結算,工作過程相對靈活,不受太多控制,勞務關系特征明顯。第二種認為雙方之間本質上還是勞動關系。同樣以美團騎手為例,騎手的工作是完成公司派給他的送餐任務,該任務也屬于公司的業務經營范圍,并且騎手每單的收入是平臺與商家確定好的,收入方式也可以理解為傳統的計件模式,公司本身也會對騎手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管理。二是新業態從業人員的勞動安全問題受到廣泛關注。2020年9月8日,據雜志《人物》發布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一文介紹,外賣騎手在系統算法驅使下,為完成訂單而加速奔命,并且訂單限制時長還在縮短。2020年9月9日,某外賣平臺發布消息稱將推出新功能,消費者可在下單時自主選擇是否愿意多等5分鐘,并表示將對信用好、服務好的騎手建立一定的獎勵機制。緊接著,另一家外賣平臺也公開回應表示,調度系統會給騎手留出8分鐘的彈性時間。兩大外賣平臺的公開發聲讓外賣平臺、騎手和消費者三者的關系再次受到熱議??爝f專家表示,外賣平臺重視限時配送問題是好事,但應該在騎手的考核機制、技術算法等方面做出改變和升級,將“快”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這樣的“快”才是真的“快”。同時,工會、行業協會也應該從道德層面上對外賣平臺配送給予一定的規范,敦促外賣平臺提高對安全配送的重視程度。有律師表示,雖然說共享用工平臺是一種新型的用工方式還存在著一些盲區,但騎手作為勞動者提供服務,外賣平臺就應當以保障勞動者的安全為前提。三是新業態從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成為焦點。新業態用工勞動關系難認定,相關從業者游離在社保之外。目前關于這部分立法缺失,網約工和平臺不同于傳統的勞動關系,很難納入社會保障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