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勞動關系狀況報告(2020)
- 朱宏任主編
- 5069字
- 2024-08-26 14:32:01
一、2020年企業勞動關系的基本特征
1.勞動關系領域相關政策聚焦保就業、保企業、穩定勞動關系
2020年春節前夕突襲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和就業造成嚴重沖擊。面對困難局面,黨中央、國務院將穩就業、保居民就業擺在“六穩”“六保”首位,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出一系列超常規、階段性舉措,實現了就業形勢逐步企穩、好于預期。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就業優先政策要繼續強化、聚力增效的部署,做好企業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延續實施的工作,各地各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加大政策調控力度,同時出臺一系列文件,紓解企業困難,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有效優化市場環境,提高了企業生存能力,穩定和促進就業力度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些政策涉及提高農民工就業和權益保護;勞動者的養老、醫療、失業等情況下的權益保障;社會保險體系的全覆蓋和優化重組;減輕企業社會保險繳費負擔,緩解企業用工成本壓力等。如《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關于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帶動作用 進一步促改革穩就業強動能的實施意見》《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關于妥善處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勞動關系問題的通知》《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有關就業工作的通知》《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做好就業扶貧工作的通知》《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穩定勞動關系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意見》《關于應對疫情影響進一步做好集體協商工作的通知》等。
2.勞動力市場呈現“總體平穩、逐步回暖、好于預期”的發展趨勢
一是勞動人口數量和比例下降,社保負擔日益加大。2020年我國15~64歲勞動人口數量為96871萬人,較2019年下降2691萬人,占總人口比例為68.6%,相較2019年下降2%。勞動人口絕對數量和占總人口比例均有所下降。2020年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12762萬人,同比增加452萬人,增長率為3.7%。二是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勞動力質量不斷改善。2020年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中最高學歷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總人口比重為15.5%,較2010年增長了6.6個百分點。中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高層次人才數量和比例都不斷提升。三是城鎮化帶動勞動力流動更趨活躍。2020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較2010年提高了69.7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的趨勢更加明顯,流動規模持續擴大,勞動力市場化配置水平不斷提升。四是勞動力市場供需先低后高,需求略大于供給。2020年勞動力市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一季度勞動力市場崗位需求數量和求職數量均有較大的下降,隨著企業復工復產水平不斷提高,第四季度崗位需求和求職人員數量均有大幅度上升。同時,求人倍率創歷史新高,供需矛盾突出。五是東中西部崗位供求繼續出現分化。第四季度東部市場需求人數穩中有升、求職人數有所減少,中西部市場供求人數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六是行業用人需求受疫情影響,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從抑制到反彈的過程。第四季度制造業等第二產業行業用工需求人數普遍回升;多數第三產業行業用人需求增長較快。七是市場對具有技術等級和專業技術職稱勞動者的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給。2020年第一至第四季度,市場對具有技術等級和專業技術職稱勞動者的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給,專業技術人員、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高級技能人員的需求缺口較大。
3.就業形勢逐季好轉、總體穩定、好于預期
一是就業形勢逐步改善,就業大局總體穩定。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帶來的影響,各地區各部門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措施以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取消針對靈活就業的不合理限制,鼓勵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突出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全面加強各項就業服務,推動各項就業預期目標順利完成。二是積極出臺抗疫穩就業的政策措施。疫情突襲而至,我國政府及時采取有力措施,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減少疫情沖擊,穩定就業。中央和政府各部門出臺就業相關政策100多項,進一步完善了就業優先政策體系和運行機制。三是共享經濟對穩就業保民生的作用凸顯。疫情期間共享經濟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在拓寬就業渠道、增強就業彈性、增加勞動者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四是農民工就業出現新變化和新特點。2020年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較2019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1.4歲,較2019年增加了0.6歲。農民工平均學歷上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占比較2019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外出農民工流動總量下降,流動半徑縮小。東部地區輸出人數大幅減少,占農民工總體減少量一半以上。農民工輸入地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農民工從事第三產業的比重持續提升。五是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2020年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8%。大學畢業生更傾向在新經濟行業就業,平均期望薪資較高,普遍希望在大城市就業,大城市吸引力持續提高。六是退役軍人靈活就業優撫政策體系逐步完善。2020年我國退役老兵人數超4000萬,并以每年50萬左右的數量持續增長。2020年擁軍優撫工作更加注重頂層設計,推進各項工作有序開展,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加入靈活就業新形式,使得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4.企業勞動用工政策法規不斷調整和完善,用工管理和實踐取得新進展
一是多部門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助力企業復產復工。在確保重點企業用工、做好返崗復工企業和勞動者的疫情防控、關心關愛重點地區勞動者、支持中小微企業穩定就業、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舉措、推廣優化線上招聘服務等方面精準施策。二是集體合同簽訂率穩定。2020年年末全國報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查并在有效期內的集體合同累計145萬份,覆蓋職工1.4億人。三是農民工權益保護制度不斷完善,根治欠薪工作成效顯著。《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正式施行。2020年,我國根治欠薪工作成效顯著,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辦結工資類違法案件5.5萬件,為64.8萬名勞動者追發工資等待遇65.2億元。四是用工需求日益多樣化,管理更加多元化。伴隨著技術的進步,新業態、新經濟模式不斷涌現,新的用工形式不斷出現。各種靈活就業形式在應對經濟下行中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并快速發展,逐步成為保就業的支柱性力量。彈性就業、零工經濟、在線工作、共享員工等新型用工方式大量涌現,有效解決了階段性用工難、復工難問題。五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關企業組織積極行動,指導企業加強非常時期用工管理。各個行業組織和商會協會指導企業穩步有序復工復產。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從勞動用工、工資待遇、企業減負、指導服務等方面提出了穩定勞動關系、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多項措施,參與編寫《人力資源與勞動關系合規治理手冊》及《防控疫情復工復產惠企紓困政策指南》6篇,并組織開展《人力資源與勞動關系合規治理》在線公益直播講座,超過百萬人在線收看,在指導廣大企業在疫情應對和復工復產實踐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5.企業職工平均工資穩步增長
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平穩增長。2020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7379元,比2019年增長7.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2%;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7727元,比2019年增長7.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3%。二是行業和地區間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平均工資最高,是總體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2.07倍;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平均工資最低,是總體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78%。崗位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之比為2.66,比2019年擴大了0.03。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平均工資收入相差較大。從不同的行業類別來看,2020年平均工資最高的3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2倍、1.44倍和1.37倍。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的工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0%、50%和62%。三是本地農民工月均工資增速高于外出務工農民工。2020年農民工月均收入同比增加2.8%。其中外出務工農民工月均收入同比增加2.7%;本地農民工月均收入同比增加3.0%。
6.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持續深化
一是參保人數不斷提高。2020年度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9865萬人、21689萬人、28763萬人,較2019年分別增加了3128萬人、1147萬人和1291萬人。二是對于中小型企業單位做出了社保完全減免的保就業政策。從2020年2月到年底,養老、失業和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免、減、緩、降等政策合計減費達1.54萬億元,對緩解企業困難、促進經濟恢復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穩就業、保民生的效果也得到充分體現。三是個人繳納基數調整,繳納手續進一步簡化。積極推動社保卡在各地區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政務服務平臺的應用,實現人社信息共享復用、業務跨省“一網通辦”。四是社保收入減少,支出增加。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為緩解企業經營困難,國家采取了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全年社保收入下降,支出增加。2020年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三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較2019年下降了14.3個百分點;三項保險支出增長了5.7%。2020年首次基金支出超過基金收入,收支差額為6914億元。
7.勞動爭議數量低于預期
一是2020年全國仲裁機構立案受理案件總數為109.5萬件,比2019年增長2.5萬件,同比增加4.6%;涉及勞動者人數128.3萬人,比2019年增加0.9萬人,同比增加0.7%;2020年,法院接收勞動爭議案件數量與2019年相比減少約34.2%。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處理勞動違法與爭議案件數量、涉案勞動者和涉案總金額均略有增加,但增幅不大,遠遠低于預期。原因是隨著勞動爭議仲裁效能持續提高,處理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化,勞動爭議訴訟案件數量下降。另外,疫情防控措施降低了勞動力的區域間流動性,仲裁和訴訟難度有所增加,也降低了勞動者的仲裁和訴訟意愿。二是勞動爭議數量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正相關關系。從整體看,川渝地區除外,從東到西,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呈現從多到少的整體趨勢,這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狀況也大體一致。川渝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勞動爭議案件占西部地區勞動爭議案件數量總數的48%。三是勞動爭議仲裁和訴訟主要集中在工資、確認勞動關系、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社會保險、工傷、公積金等方面。四是特殊形式勞動用工中,勞務派遣用工糾紛較多。勞務派遣糾紛占特殊形式勞動用工糾紛比例為64%。其次為服務外包,用工糾紛占比為31%。非全日制用工糾紛僅占比為5%。五是除了北京、重慶、深圳三個城市勞動爭議案件數量較為突出,其他城市之間的數量對比差距并不是很明顯。北京占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超一線城市的勞動爭議數量總和的40.69%;其次是深圳;重慶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在新一線城市中最多,為102303件;佛山最少,為16228件;其他城市勞動爭議案件數量相差不大,基本在40000件左右。
8.國家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合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鼓勵穩崗穩勞動關系。聯合印發《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穩定勞動關系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意見》《關于應對疫情影響進一步做好集體協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引導企業力保疫情防控期間職工基本生活,倡導職工積極返崗復工投入生產。印發《關于落實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暫緩繳存農民工工資保證金政策等有關事項的通知》,鼓勵企業穩崗穩勞動關系,并切實推動援企穩崗政策落實落地。二是把握勞動關系發展態勢,及時處理化解風險矛盾。開展爭議案件處理形勢分析,研判疫情對就業及勞動關系形勢的影響。健全風險防范化解相關制度。建立縱向報告和橫向溝通機制,定期向中央政法委、公安部報送形勢分析報告、重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情況報告,定期會商有關形勢。三是持續加強治理能力建設,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啟動勞動關系“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下發《關于印發〈勞動關系“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并部署實施,啟動實施和諧勞動關系百千萬計劃、重點企業用工指導計劃、企業薪酬指引計劃。四是持續推進集體協商工作提質增效。編印《集體協商爭議指導手冊》,作為國家和地方三方工作人員內部工作參考。五是多措并舉促進勞動關系和諧。以千戶企業培育共同行動為載體深入開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從重評比轉向重培育,指導各地面向企業就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開展點對點培育指導服務。六是加強工資分配宏觀調控,優化工資指導服務方式。明確特殊時期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和工資指導線發布要求。2020年連續兩次面向社會公開發布薪酬價位信息,為不同行業企業和不同職業職工協商工資提供科學信息參考。七是履行勞工組織成員國義務,妥善應對處理涉我案例。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章程規定,按時提交《1976年三方協商促進國際勞工標準公約》等多個公約的履約報告。加強對有關國際勞工標準的研究,以及批準部分公約和議定書的可行性論證工作。妥善應對國際勞工組織標準實施專家委員會及結社自由委員會涉我方案例,補充相關信息,駁斥不實指控,重申原則立場,取得積極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