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與發展相關立法與政策

1.人社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企業大力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的通知》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2020年11月7日,人社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企業大力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的通知》(人社廳發〔2020〕104號), 主要內容如下。一是支持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向用人主體放權,按照“誰用人、誰評價、誰發證、誰負責”的原則,支持各級各類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推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等用人單位為主體、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解決水平評價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退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后技能人才評價載體缺失、評價工作急需跟進等問題,不斷優化政策,暢通技能人才發展通道,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二是企業自主確定評價范圍。符合條件、經備案的企業可面向本企業職工(含勞務派遣、勞務外包等各類用工人員)組織開展職業技能水平評價工作,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并將人才評價與培養、使用、待遇有機結合。企業可結合生產經營主業,依據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和新發布的職業(工種),自主確定評價職業(工種)范圍。對職業分類大典未列入但企業生產經營中實際存在的技能崗位,可按照相鄰相近原則對應到職業分類大典內職業(工種)實施評價。支持企業參與新職業開發工作,推動較為成熟的技能崗位納入國家職業分類體系。三是企業自主設置職業技能等級。企業可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設置的五級(初級工)、四級(中級工)、三級(高級工)、二級(技師)和一級(高級技師)為基礎,自主設置職業技能崗位等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評價等級結構,建立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企業可設置學徒工、特級技師、首席技師等崗位等級,并明確其與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相應技能等級之間的對應關系;企業還可在技能等級內細分層級。四是依托企業開發評價標準規范。適應產業發展和技術變革需求,發揮企業技術優勢開發職業技能標準或評價規范,建立科學合理、符合生產實際的評價標準體系。企業可根據相應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結合企業工種(崗位)特殊要求,對職業功能、工作內容、技能要求和申報條件等進行適當調整,原則上不低于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要求。無相應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企業可參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編制技術規程》,自主開發制定企業評價規范。支持較為成熟和影響較大的企業評價規范,按程序申報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五是企業自主運用評價方法。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養成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堅持把品德作為評價的首要內容,重點考察勞動者執行操作規程、進行安全生產、解決生產問題和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并注重考核崗位工作績效,強化生產服務結果、創新成果和實際貢獻。要把技能人才評價工作融入日常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靈活運用過程化考核、模塊化考核和業績評審、直接認定等多種方式。探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技能評價方式。六是積極開展職業技能競賽評價。發揮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作用,將職業技能競賽作為技能人才評價的重要方式之一,促進評價工作公開公平公正。鼓勵企業按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行業企業評價規范要求,大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等活動,并將競賽結果與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相銜接。支持企業職工參加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對在職業技能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員,可按規定晉升相應職業技能等級。七是貫通企業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適應人才融合發展趨勢,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貫通機制,破除身份、學歷、資歷等障礙,搭建企業人才成長立交橋。落實在工程技術領域實現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意見要求,逐步擴大貫通領域,能擴盡擴,能融盡融。八是提升企業評價服務能力。加強企業評價基礎能力建設,發揮已有職業技能鑒定技術優勢和組織優勢,依托設在企業的職業技能鑒定所站、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組織開展評價工作。鼓勵備案企業申請為社會培訓評價組織,為其他中小企業和社會人員提供人才評價服務。深化產教融合、企校合作,支持企業為院校學生提供人才評價服務,引導院校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和課程。九是加強質量督導和服務保障工作。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按照屬地原則,加強對本地區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的指導服務和質量督導。要健全工作機制,優化服務流程,簡化程序,采取上門服務、現場集中辦理、網上申報、告知承諾、網絡核驗等方式,做好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的備案、質量管理和技術支持服務工作。加強跨地區協作,企業所在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與企業子公司所在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的溝通銜接,建立信息互通、結果互認機制。企業按規定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納入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建設的證書查詢系統,向社會公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將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人員納入人才統計范圍,并按規定落實相應人才政策。

2.人社部辦公廳印發《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

為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推動企業建立多職級的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建立以體現技能價值為導向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大力提高技能人才職業榮譽感和經濟待遇,不斷發展壯大技能人才隊伍,為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提供重要人才支撐,結合企業薪酬分配理論實踐和技能人才特點,人社部組織編寫了《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以下簡稱《分配指引》),并于2021年1月26日由人社部辦公廳印發。《分配指引》共有五章45條,對新時代技能人才的薪酬體系設計和具體分配方式做出了明確而系統的規定。《分配指引》結合企業薪酬分配理論實踐和技能人才勞動特點,在引導企業建立多層級的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完善體現技能價值激勵導向的工資分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可參考的方式方法。《分配指引》堅持職業發展設計與薪酬分配相配套,實行崗位成長和職級通道并行設置、互相銜接,對技能人才縱向成長通道提出了明確建議,促進形成技能人才在企業內部有職業發展也能成長為專家的穩定預期。《分配指引》引導企業突出對技能要素和技能人才創新性勞動的認可,在薪酬體系、崗位工資、績效工資、津貼單元、中長期激勵設計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分配指引》是市場經濟下政府提供工資分配宏觀指導服務的一種探索,對指導企業深化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強化工資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提高技能人才職業榮譽感和經濟待遇,增強生產服務一線崗位對勞動者吸引力,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3.人社部發布《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做出的新的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投入力度,弘揚工匠精神,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為此,人社部于2021年4月30日發布《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要求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一是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將技工教育納入各地職業教育總體規劃,加大對技工教育的支持力度,指導技工院校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提高質量、促進就業、服務發展為導向,不斷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規模、質量、水平,推動技工院校特色化發展、差異化發展。要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扎實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質量年活動,推動“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推行職業培訓券模式,不斷提升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全面推行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建立完善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多元評價機制。要廣泛深入持久開展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活動,不斷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評、以賽促獎。二是落實技能人才激勵政策。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認真落實《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和《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政策要求,不斷提升技能人才政治待遇、經濟待遇、社會待遇,提高技能人才職業榮譽感和獲得感。指導企業深化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點的工資分配制度,建立企業技能人才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優秀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制度,加大表彰獎勵力度,激發技能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三是加大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服務保障。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進一步健全完善落實就業創業、人事人才、工資待遇、勞動保障等政策,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政策支撐。要積極研判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建立就業需求信息共享機制,引導職業院校開發適應需求、特色鮮明的專業體系。要深化職業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優化崗位設置和管理,促進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要深化職業院校內部收入分配改革,完善教師分配激勵約束機制。

4.人社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 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

2021年6月8日,人社部、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工商聯共同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 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21〕39號)。《指導意見》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以深化企業改革、加大技能人才培養為宗旨,以滿足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為根本,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重要手段,持續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面向企業全面推行新型學徒制培訓,創新中國特色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擴大技能人才培養規模,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指導意見》首先明確了新型學徒制下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一是培養對象和培養模式。以至少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技能崗位新招用和轉崗等人員為主要培養對象,企業可結合生產實際自主確定培養對象。發揮企業培養主體作用,培養和評價“雙結合”,企業實訓基地和院校培訓基地“雙基地”,企業導師和院校導師“雙導師”培養模式,大型企業可依托本企業培訓中心等采取“師帶徒”的方式,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工作。二是培養目標和主要方式。學徒培養目標以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中級工、高級工及技師、高級技師為主。培養期限為1~2年,特殊情況可延長到3年。各類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企業可結合實際需求和學徒職業發展、技能提升意愿,采用舉辦培訓班、集訓班等形式,采取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等管理手段,按照“一班一方案”開展學徒培訓。中小微企業培訓人員較少的情況,可由地方工商聯及所屬商會,會同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根據培訓職業,統一協調和集中多個中小微企業人員開展培訓。三是培養內容。根據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緊扣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數字中國建設之急需和企業未來技能需求,依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行業、企業培訓評價規范開展相應職業(工種)培訓,積極應用“互聯網+”、職業培訓包等培訓模式。加大企業生產崗位技能、數字技能、綠色技能、安全生產技能和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質量意識、法律常識、創業創新、健康衛生等方面培訓力度。四是培養主體職責。企業新型學徒培養的主要職責由所在企業承擔。企業應與學徒簽訂培養協議,明確培訓目標、培訓內容與期限、質量考核標準等內容。同一批次同類職業(工種)可簽訂集體培養協議。企業委托培訓機構承擔學徒的部分培訓任務,應與培訓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培訓的方式、內容、期限、費用、雙方責任等具體內容,保證學徒在企業工作的同時,能夠到培訓機構參加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專業知識學習和相關技能訓練。

在此基礎上,《指導意見》強化了相關激勵機制,包括以下措施。一是完善經費補貼政策。對開展學徒培訓的企業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補貼資金從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或就業補助資金列支。補貼標準由各市(地)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確定,學徒每人每年的補貼標準原則上5000元以上,補貼期限按照實際培訓期限(不超過備案期限)計算,可結合經濟發展、培訓成本、物價指數等情況定期調整。企業在開展學徒培訓前將有關材料報所在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備案材料應包括培訓計劃、學徒名冊、勞動合同復印件及其他相關材料(具體清單由所在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自行制定),經審核后列入學徒培訓計劃,并按規定向企業預支補貼資金。培訓任務完成后,應向所在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及時提交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合格證書、畢業證書)編號或證書復印件、培訓視頻材料、培訓機構出具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票據(或稅務發票)等符合財務管理規定的憑證,由相關部門按照符合補貼申領條件的人員數量,及時撥付其余補貼資金。企業可按照學徒社保繳納地或就業所在地申領職業培訓補貼。二是健全企業保障機制。學徒在學習培訓期間,企業應當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支付工資,且工資不得低于企業所在地最低工資標準。企業按照與培訓機構簽訂的合作協議約定,向培訓機構支付學徒培訓費用,所需資金從企業職工教育經費列支;符合有關政策規定的,由政府提供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承擔帶徒任務的企業導師享受導師帶徒津貼,津貼標準由企業確定,津貼由企業承擔。企業對學徒開展在崗培訓、業務研修等企業內部發生的費用,符合有關政策規定的,可從企業職工教育經費中列支。三是建立獎勵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技能人才傳幫帶優勢,充分利用技能大師(專家)工作室、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技能人才培養陣地,鼓勵“名師帶高徒”“師徒結對子”,激發師徒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企業建立學徒獎學金、師帶徒津貼(授課費、課時費),制定職業技術技能等級認定優惠政策,暢通企業間流通渠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嵊州市| 怀来县| 韩城市| 甘肃省| 台东市| 钟山县| 汨罗市| 玛多县| 青田县| 罗甸县| 怀来县| 永胜县| 隆尧县| 六安市| 长乐市| 宁都县| 阳信县| 双峰县| 临澧县| 宝鸡市| 双鸭山市| 北碚区| 芒康县| 封开县| 广昌县| 沾化县| 阜新市| 额尔古纳市| 屯昌县| 松原市| 永昌县| 桐梓县| 浦县| 仪征市| 大宁县| 威宁| 昌宁县| 梨树县| 美姑县| 望奎县|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