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誰才是明主
- 穿越三國:我成了陶謙兒子
- 保爾柯察鐵
- 2279字
- 2024-08-18 14:33:35
“大哥,冤家宜解不宜結,此事還請聽我的。”
“罷了,既然你替他說話,那就聽你一次。”
陶商看在陶應的面子上,才勉強同意讓徐庶同行。
徐庶也知道自己剛才不對,他不好意思再跟著進去,不過陶應如此大度,讓他十分佩服。
“二公子,剛才我懷疑你們,你還帶我進去,這讓我羞愧難當。”
“俗話說不打不相識,剛才不過誤會,徐兄不必放在心上,走,我等一起進去。”
陶應話不多說,直接拉著徐庶進門,仿佛怕他會逃跑似的。
正所謂盛情難卻,徐庶不好再拒絕,他跟著陶應一起走。
此時一樓大廳,已經坐滿客人,眾人邊吃邊喝,有說有笑,氣氛十分活躍。
剛走進大廳,一股混合了熏香、脂粉與美酒的氣息撲鼻而來,陶應輕皺眉頭,這種氣味他并不喜歡,聞多了鼻子難受。
在大廳的盡頭,是一個巨大的舞臺,舞臺兩邊坐著數個樂師,她們的指尖在琴弦上跳躍,奏出悠揚輕快的曲調。
舞臺上的十幾個舞姬正在翩翩起舞,她們衣著單薄,動作輕盈,腰肢隨著曲樂節奏不斷搖擺,讓人看得心癢癢。
這個時代的青樓女子賣藝不賣身,來這玩樂的人,大多只是欣賞歌舞,更有商客專門挑選這種地方來談生意。
在這氣氛活躍的地方,往往更容易談成大買賣。
“大公子,二公子,最靠前的桌子就是你們預定的位置。”
老鴇指了指最前面的空桌,她很會做人,把整個醉風樓最好的位置留給陶商。
陶商非常滿意,他給老鴇打賞一兩銀,然后帶著陶應和徐庶走過去坐下。
在一旁伺候的小二十分機靈,立馬給他們送上酒水。
陶商頗為得意道:“怎樣二弟,大哥沒帶你來錯地方吧,這里的舞姬個個絕色,你看看有沒有喜歡的,一會把她喊過來陪酒。”
“咳咳,大哥,要是大嫂知道你來這種地方,她會不會……”
“誒誒誒,二弟你這什么話,咱是來尋開心的,別說掃興的話。”
陶商臉色尷尬,他當然是瞞著老婆來,要是被自家女人知道,免不了要被一頓責罵。
陶應仔細觀察上面的舞姬,還真別說,她們不只長得貌美如花,舞技也十分出眾,可以看出來是經過苦練的。
其實大部分青樓女子知書達禮,精通音韻舞蹈,甚至還會吟詩作對,可謂才藝雙絕。
不過此時此刻,陶應對臺上的表演沒有什么興趣,現在他最感興趣的就是身邊的男人——徐庶。
要是能把徐庶留在身邊,日后無論對上什么頂尖謀士,他都有一戰之力。
現在問題就在于,怎樣才能把人留下來。
陶應想了一下,主動找話題聊:“徐兄,你是潁川人士,為何會來下邳?”
“我本在荊州求學,然恩師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久聞徐州乃富裕之地,故特意前來察看,果然不出所料,徐州的富裕不在荊州之下。”
徐庶此次前來,只是一探風土人情,自從董卓之亂后,他就逃離洛陽,去過不少地方。
他見過千里餓殍,百姓易子而食,也見過旱災水災,無數災民流離失所。
去的地方越多,他越能體察民間疾苦,可如今漢室無能,天子連自己都顧不上,更別說拯救萬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現在來到徐州,徐庶才稍感安慰,因為徐州百姓的日子,要遠比其他地方好。
當今天下最富裕繁榮之地,也莫過于荊州和徐州。
陶應靈機一動,計上心頭,說道:“我觀徐兄乃有識之士,年紀輕輕不應荒廢時光,理應投效國家,建功立業,不知徐兄是否有此志向?”
“若能得明主慧眼識珠,我自當報效國家,可我寂寂無名,又有誰愿用我。”
現在的徐庶還很年輕,也只有二十來歲,沒什么名氣,真正了解他才華的人,恐怕只有陶應。
只不過陶應還沒自大到說自己就是明主,他一沒勢力,二沒名望,徐庶不可能為他效力。
陶應雖然沒本事,但他還有一個有權有勢的爹,依靠此爹,或許可勸說徐庶留下。
“徐兄,你應當知道我爹是徐州牧,若你留在徐州,我可在他面前力薦你,保準你能得到重用!”
陶應原以為自己只要這樣一說,順便散發出王霸之氣,徐庶就會跪地感激,向他表明忠心。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想要留住人才,可沒這么簡單。
徐庶婉言拒絕:“二公子的好意我心領了,還請恕我直言,如今陶公年紀已大,還身患重病,縱使他有雄才大略,也無法抵擋歲月摧殘,我留在他身邊,恐怕無法一展抱負。”
陶應被當面打臉,內心有點難受,可徐庶說得在理,以陶謙現在的情況,已經活不了多久,根本不是一個值得寄望的明主。
“那以徐兄之見,當今天下,誰算得上明主?”陶應不甘問道。
“袁家四世三公,袁術志向遠大,獨占九江壽春,憑借袁家威名,有機會一展雄途霸業,可稱為明主。”
“袁家雖四世三公,但袁術志大才疏,氣量狹隘,難成大事。”陶應搖頭否定。
徐庶略微沉吟,接著說道:“袁紹兵強馬壯,雄霸冀州,雖是庶出,可才干遠勝袁術,還曾當過討董聯軍盟主,可稱為明主。”
“袁紹雖兵強馬壯,頗有才干,可此人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豈能算明主。”
“北平公孫瓚乃沙場宿將,他鎮守邊關,立功無數,白馬義從更是天下聞名,二公子又覺得如何?”
“公孫瓚勇猛有余,謀略不足,依我所看,他連袁紹都不如。”
徐庶急了,又道:“劉表坐擁荊襄九郡,麾下兵精糧足,荊州水軍更是天下無敵,難道他也不入二公子之眼?”
陶應淡淡一笑:“劉表空有荊襄九郡,然他自身暗弱無能,毫無進取之心,再如何兵精糧足,也只能據守一方,勉強能當半個明主吧。”
徐庶聽完后,內心已經掀起滔天巨浪,他之所以如此震驚,是因為陶應剛才所言,竟然與他老師說的幾乎一模一樣!
離開洛陽后,徐庶就在荊州拜師水鏡先生司馬徽,他一心求學,經過數年學習,已經學有所成,打算出仕一展抱負。
在臨走前,司馬徽曾問他想要為誰效力,徐庶說打算投靠袁紹或者劉表,他認為這二人最有機會問鼎天下。
司馬徽當即否認,并為其分析這二人不值得效忠,之后徐庶又說了袁術和公孫瓚等人,但都被司馬徽一一否定。
現在徐庶聽到陶應所說之言,竟然與他老師說的大同小異,所以他才如此震撼,他甚至都懷疑陶應是不是曾經拜師司馬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