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明宮。
麟德殿里,十五歲的小皇帝李儇正和宮人們轟轟烈烈的打馬球。
“進了,進了!”一名太監高聲歡呼,“圣人真乃天神下凡,這馬上功夫,不輸太宗。”
李儇哈哈大笑,道:“科舉若是有馬球考試,朕必定是狀元。”
李儇說罷,策馬到太監田令孜跟前,翻身下馬,伸手道:“阿父,你賭輸了,五十貫錢。”
田令孜早已經備好錢,讓幾名太監呈上五十貫錢。
李儇看了一眼,大手一揮,道:“給大家分了,論功行賞!”
“喏。”那幾名太監領命去了。
田令孜道:“稟圣人,王相和盧相已經等候多時。”
李儇道:“讓他們上前說話。”
“是。”田令孜轉身,吩咐另一名太監去傳王鐸和盧攜。
不多久,王鐸和盧攜進前,給李儇行禮,并呈上宋威的奏書。
李儇接過看了一眼,問道:“兩位宰相以為當如何處理?”
王鐸道:“回圣人,宋威此乃公忠體國之言,現在大唐叛亂四起,匪患越剿越多,皆因各藩鎮各自為營,對剿匪出工不出力,若能把張自勉和他手下七千人歸到宋威麾下,再從宣武軍抽些人給宋威,宋威必定能大敗黃巢,一舉剿滅亂軍。”
盧攜道:“王相言之有理,現在宋威雖然是河南諸道行營詔討使,但是諸藩鎮對宋威還是聽調不聽宣,若能把人馬劃到他的麾下,確實有助于剿滅亂軍,平定叛亂。”
“十分有理。”李儇點點頭,四處看了一眼,問道:“鄭相呢?”
李儇說的鄭相,是指鄭畋。
在唐朝前中期,常有左相和右相之稱,而到了后期,就很少這么叫了。
唐朝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起初,三省的長官都稱為宰相,后來由于李世民做過尚書令,以后的皇帝就不在尚書省常設尚書令,尚書省的實際長官成了尚書左右仆射。
余下的門下省長官侍中就被稱為左相,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就被稱為右相。
但是到了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亂的爆發,朝廷給功臣賞賜時,多加兼任中書令或侍中,但是這些功臣也不一定入朝處理政事,久而久之,中書令和侍中成了虛銜,真正理事的成了中書侍郎和門下侍郎,再加上尚書省的仆射,構成了三省的實權長官。
但是,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和尚書仆射,雖然是實權人物,卻不是宰相,因為他們品級不夠。
當然,這也好解決,再給他們加一個封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平章事。
王鐸現任官職,是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
盧攜是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弘文館大學士,平章事。
鄭畋是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平章事。
他們三人,就是目前大唐的三宰相,大唐所有的軍國大事,按理都需要他們三人同意,然后簽字蓋章。
田令孜見李儇問起鄭畋,打了個哈哈,道:“鄭相在政事堂處理公務,臣去讓人去把他請來。”
“好。”李儇點頭。
田令孜去辦了。
不多久,鄭畋到了,恭恭敬敬的給李儇行禮。
李儇將宋威的奏書拿給鄭畋,問道:“鄭相以為當如何處理?”
鄭畋看了一遍奏書,道:“圣人,此事萬萬不可。張自勉手下的七千兵,是忠武軍節度使崔安潛所借,崔安潛忠心大唐,統兵有方,如果將他的兵劃給宋威,不是寒了他的心么?且張自勉和宋威素有嫌隙,若讓張自勉歸宋威所轄,張自勉必為宋威所害!張自勉是有功之人,天下哪里有把功臣送入虎口的道理?宣武軍一營不過二百五十人,宋威指名道姓,只要一營,這是明顯的想攜私報復啊!那宋威,先是謊報王仙芝已死,后又剿賊不利,如此不信不智不勇之人,為何還要對他委以重任?依臣看來,宋威所請之事不僅不能同意,還應罷免其河南諸道行營詔討使之職。”
李儇聽了連連點頭,道:“也很有道理。”
一旁的盧攜道:“圣人不可受了鄭畋的蠱惑,鄭畋是受了崔安潛、張自勉和宣武軍的好處,他們結黨營私。”
“休要血口噴人!”鄭畋大怒,當即給李儇下跪,道:“既然盧攜認為臣有結黨營私之嫌,請圣人現在就罷免了臣。”
李儇連忙扶起鄭畋,道:“鄭相言重了,朕知道你忠心為國,清正廉潔,快快起身吧。”
鄭畋并不起身,道:“那宋威之事圣人是準臣所奏了?”
李儇似笑非笑的道:“賢明之君不殺忠臣,但忠臣也不應脅迫君主,請鄭相自重啊!”
鄭畋一怔,叩頭道:“臣失禮,請圣人治罪。”
李儇道:“好了,快起身吧。”
“是。”鄭畋起身。
李儇道:“朕年幼,軍國大事皆需各位忠良畢力,諸位既然意見相左,不如先回去商量,統一意見后,再來報朕。”
“喏。”三相領命,退了下去。
李儇待三相走遠,對田令孜道:“阿父,該斗雞了。”
田令孜道:“已經為陛下備好。”
……
鄭畋、盧攜、王鐸三宰相并肩而行。
盧攜給王鐸使了個眼色,王鐸心領神會,對鄭畋道:“鄭公,宋威雖然有些不足,但也曾擊敗過王仙芝,軍事才能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他和田樞密使關系親密,您如果否決這事,不怕得罪了田樞密使嗎?”
王鐸所說的田樞密使,便是田令孜。
宦官有四個實權人物,分別是樞密院兩樞密使、兩神策軍中尉。
樞密院掌軍政,兩神策軍中尉掌神策軍,這四人稱為四貴。
而田令孜,既是樞密使,又是神策軍中尉。
鄭畋看了王鐸一眼,道:“我知道王相出門遇到窮苦之人,會加以施舍,周圍之人,都稱贊您的仁義,但這不過是奉承之言!當今百姓疲憊,盜寇充斥,身為宰相,應舉賢任能,整頓綱紀,著力處理庶務,捐不急之費,杜絕私下拜謁之門,使天下萬物各有所得,如此家給人足,自然沒有貧困之人,又何必施舍小惠,用來博取虛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