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記述方法:橫向與縱向

將不同時期的英語史目錄翻開比較一下,不難發現其組織線索大致可以分為兩類4。一類以時間為線,將英語分成古、中古、現代、當代等幾個階段,語音、語義、詞法、句法等語言學核心領域在各階段內分別討論(如:Lounsbury, 1894; Baugh and Cable, 1951; Strang, 19705; Hogg, 1992—2001; Freeborn, 2000; Mugglestone, 2006; Bergs and Brinton, 2012);另一類則以語言結構為線,分別探討語音、形態、句法、詞匯、語義等領域在歷史過程中所經歷的變化(如:Emerson, 1894; Bradley, 1904; Wyld, 1907; Thomas, 1920; Hogg and Denison, 2006)。內瓦萊寧和特勞戈特(Nevalainen and Traugott, 2012: 1)稱前者為“橫向法”,后者為“縱向法”。

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時間、結構之間通常穿插另外兩個要素:空間、社會。這兩個要素又各有其歷史背景,對理解語言的發展變化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6。因此,英語史中呈現的語言結構不僅僅是一個語法知識體系,而是一個“從其歷史中浮現、與其歷史相牽連的復雜的符號結構”(Lass 1987: xiii)。

值得注意的是,橫向法對時間所做的階段劃分是人為的、習慣性的,各階段始末節點是象征性的,而非確切的實際發生時間。傳統的階段劃分通常以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為節點,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將中古英語的“開端”與1066年諾曼征服帶來的影響聯系起來(如Hogg 1992—2001; Mugglestone 2006)7

《英語的成長和結構》的記述方法屬于松散的橫向法,大致以歷史時序排列,講述了英語從古英語到早期現代英語的變遷。葉斯柏森將古英語界定為1150年之前的英語(見作者序),并時而將古英語與盎格魯—撒克遜語兩術語互換通用,但他未明確界定中古英語的結束或現代英語的開端。依據他將古英語結束的節點定為1150年,大概可以猜測他采用的是當時通行的以形態變化為標準的階段劃分,即古英語為屈折變化完全階段(450年—1150年),中古英語為屈折變化削弱階段(1150年—1500年),現代英語為屈折變化脫落階段(1500年以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沁县| 台北市| 恩平市| 婺源县| 胶州市| 永德县| 上犹县| 宜兰县| 阿巴嘎旗| 林芝县| 中卫市| 长垣县| 石渠县| 镇康县| 平利县| 延安市| 钟祥市| 准格尔旗| 昆山市| 平顶山市| 武义县| 瓦房店市| 山西省| 固安县| 麻栗坡县| 阜南县| 大宁县| 察雅县| 上高县| 朝阳县| 姚安县| 孟州市| 贵德县| 河南省| 介休市| 宁陵县| 汾西县| 驻马店市| 怀柔区| 平舆县|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