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浙村: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浙江探索與實踐
- 楊小軍 丁繼軍
- 2773字
- 2024-08-19 16:38:11
第二節 浙江歷史文化村落形成與發展
一、歷史演進
一個歷史文化村落就是一段歷史,一幢古建筑就是一段故事。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的形成和發展與人口遷移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秦漢以前,北方強宗大族掌控國家,人口和村落主要分布在中原一帶。魏晉南北朝時期,或因北方人口繁衍、土地兼并導致生存壓力加劇,或因自然災害、戰亂動蕩被迫避禍遠遁,北方大量強宗大族避地江南。西晉末年黃河流域戰亂,大批北方人再次南遷,促進了黃河流域文化和長江流域文化的大融合,造就了南朝時期江南文化的繁盛。唐代安史之亂之后,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北宋靖康之變后,趙宋王室定都臨安,中原人口又一次隨朝廷大規模避禍南遷,進一步促進了浙江鄉村聚落人口的爆發性增長,南宋時期浙江出現了一個建村的高潮,形成一道“衣冠人物,萃于東南”的特殊人文景觀。
有了兩晉、唐宋時期的北方人口南遷為基礎,南宋定都臨安后,浙江進入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成為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人口大規模遷移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南北文化大融合,孕育了一大批人文底蘊深厚、宗族印記鮮明、物質遺存豐富、建筑風格迥異的歷史文化村落與傳統民居建筑。如浙南楠溪江流域,村落星羅棋布,先人大多是唐末為避戰亂自北方南遷而來,或是五代閩國內亂時從福建北遷而來。清乾隆《永嘉縣志》記載:“楠溪太平險要,扼絕江,繞郡城,東與海會,斗山錯立,寇不能入?!遍饔颉翱懿荒苋搿笔窍热藶楸軕饋y而不得不遠離故土、播遷異鄉的重要緣由。
同時,歷史文化村落的生成與發展實現了家庭個體和村落整體雙重維度上的拓展。其中,在個體維度上,分家機制的調節作用使原生家族分化重組,衍生新的村落。由于五口之家是農業生產最有效的規模,故而家庭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便會分家析產,各自成為小家庭。如此世代延續,逐漸衍生出新的村落。在整體維度上,村落受到社會紐帶的維系作用,相繼出現了血緣、地緣和業緣的基本性質差異。人類最初以血緣為紐帶形成單姓聚居村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新制度的出現,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逐漸打破家族組織的生活空間,開始脫離原生聚落而相互雜居,以地域為基礎組織的地緣村落隨之出現。隨著手工業和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各種生產部門之間的分工日益明確起來,按職業聚居的業緣村落逐漸成為新的村落形式。
二、影響因素
歷史文化村落的形成發展與特定的地理環境、生產模式、家族聚居以及歷史變遷等條件有關,主要受區域社會條件、自然地理環境、地域文化特色、宗法制度等因素的影響。
1.區域社會條件
從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的分布結果來看,區域社會條件是影響歷史文化村落變遷的重要因素。如浙北杭嘉湖平原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鎮空間體系完善,歷史文化村落受城鎮化和工業化影響較大,現存歷史文化村落數量相對較少;而浙西南地區由于受區位條件、交通限制和經濟水平的影響,歷史文化村落受外界的影響較小,基本保持著較好的原始格局與風貌,數量較多。另外,在交通便捷的中心鎮周邊,村落集聚的特點突出。中心鎮通常具有良好的交通區位、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資源優勢,具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較好的交通通達性,對周邊地區具有一定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對歷史文化村落的風貌格局改變有一定影響。
2.自然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村落的空間選址、風貌格局、建筑形制以及生活生產方式等會受村落所處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業文明時期以農為本的經濟屬性和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決定了歷史文化村落的選址和分布特征。浙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出了類型多樣、豐富多變的村落特征,它們或沿水系線性發展,或依地勢組團布局,或跨山脊散落布置,或繞茂林點狀聚居,或圍田畝規則造屋,或擇風水圖形圍筑,形成一個個風貌各異、特色明顯的人居聚落景觀。浙東地區大都屬于丘陵和平原相間的地形,居民世代以農耕為主業,村落構建大多與水系有關系,村內布有科學的水利系統,街巷、建筑、水井、渠道因地制宜、布置有序。浙南村落大多依山傍水,規模相對較小,因受永嘉文化影響,村落構建簡約而古樸,耕讀文化氣息濃郁。浙中西部地處要沖,歷代兵患頻繁,村落較為注重防衛功能,歷來人才輩出,村落規模比較大。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總體與山、水、林、田等自然資源有機融合,村落形態大多呈依山傍水、繞林環田之態,構成融合自然的村落格局與建筑風貌,體現了先民因地制宜的生活選擇與智慧,滲透著生生不息的文化流脈,具有強烈的風水意識和文化內涵。另外,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的海拔高程主要集中在200米高程以下的區域內,隨著海拔高程的上升,其數量雖有起伏但總體呈現減少趨勢
。
3.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影響歷史文化村落形成與分布的重要原因。歷史文化村落區別于一般村落的最大特質在于其歷史文化、宗族文化深遠,文化積淀悠久的區域,村落變遷傳承的延續性和穩固性更強。浙江自古重教興文,人才輩出,詩書禮儀、人文風氣濃郁。考察浙江村落時發現,但凡科舉仕宦輩出的歷史文化村落,書院、功名牌坊、文昌閣、文峰塔等都是村落重要的標志性建筑,此類村落大多有“十景”“八景”之類的人文景觀資源。如建德市新葉村村口文昌閣、摶云塔并立,成為村落的重要景觀和文化標志。北宋末年,北方強宗大族跟隨趙宋王室南遷,促進了浙江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孕育了大量富有地方韻味的歷史文化村落(群),如桐廬江南古村落群、建德大慈巖鎮明清古村落群、蘭溪諸葛長樂古村落群、楠溪江流域傳統村落群等。明清以后,一批文人士族衣錦還鄉,在鄉間購田置地,廣建屋宇,興修了祠堂、宗廟、牌樓、戲臺等,形成以宗族文化為紐帶的村落格局。
4.宗法制度影響
宗法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獨特的社會結構與制度,它形成于西周,秦漢式微,唐宋以后得以重建,不斷鞏固強化,明清時期尤為突顯。以家庭-家族-宗族-村落的生長方式,由血緣走向地緣,根深蒂固,宗法制度影響著中國村落的形成與發展。浙江歷史文化村落大多是以宗族為基礎發展形成的血緣村落,宗族倫理觀念深刻地影響著村落布局和建筑形態。在宗族組織的控制下,村落布局和規劃體系呈現出一種與之契合的對應關系。以宗祠為核心的村落布局是血緣村落的普遍形式,通常與宗族房派、支派的結構組織相對應,房派、支派成員的住宅以房祠、支祠和香火堂為中心組成團塊,再以宗祠為核心形成整個村落。水口、街巷、廣場、義倉、牌坊、廟宇等也都安排有序。如蘭溪諸葛村是典型的血緣聚居村落,諸葛亮后裔自元代中葉遷居于此,繁衍生息。明初分為孟、仲、季三房,長房孟分按例圍住在大公堂大宗祠(丞相祠堂)周邊,房祠叫崇信堂;仲分聚居在村北部,房祠叫雍睦堂;季分則大多住在西南部,房祠叫尚禮堂。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三大房的團塊有序布置,古街巷道整齊完整。而后,隨著人口大增,格局逐漸被打破。再如浦江“江南第一家”鄭氏家族合居共炊長達15世,歷宋、元、明三代,共計330余年,以孝義、宗法持家,名冠天下,成為“人我共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