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悼挽聯抄
紀曉嵐的楹對流傳極廣,素有“諧聯大師”之譽。
劉統勛為山東諸城人,曾任東閣大學士。卒于1733年。紀曉嵐的挽聯濃縮杜詩《望岳》,以泰山北斗喻其勛位、故里:
岱色蒼茫眾山小:
天容慘淡大星沉。
學者朱筠與紀曉嵐為同榜進土。官至編修,好金石書法,卒于1781年。紀書挽聯哀悼,情感凄然:
學術如門庭,與子平生無唱和;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獨傷悲。
福康安郡王是雍乾年間惟一的異姓封王者,死于苗疆。紀在挽聯中以唐將郭子儀(封汾陽郡王)和諸葛亮作比:
汾陽王名位相同,功業常新,萬里有將軍壁壘:
忠武侯經綸未盡,英靈宛在,百蠻拜丞相祠堂。
《四庫全書》校官龔任云南道臺時,卒于任所。紀的挽聯憶友情,贊政績,表述私交之深:
地接西清,最難忘樞密院旁,公余茶話;
恩深南微,惜空留昆明池畔,去后棠陰。
康有為聯悼“六君子”
光緒年間,康有為、梁啟超等一千余名舉子公車上書,倡議變法。光緒帝接受了變法圖強的主張,實行百日維新。然而好景不長,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守舊勢力從中作梗,軟禁了光緒帝,通緝、捕殺變法人士。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第、林旭、康廣仁、楊銳、楊深秀被斬首示眾。康有為逃到香港后,為戊戌殉難的“六君子”撰寫了兩副對聯。
一聯云:
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無恨,君亦何憂,當效正學先生,啟口問成王安在;
漢室黨錮,晉代清談,振古如斯,于今為烈,恰如子胥相國,懸睛看越寇飛來。
另一聯云:
復生,不復生矣;
有為,安有為哉。
挽聯將康有為、譚嗣同二人的姓名都嵌入其中,表達了永失知音的悲痛心情。
黃興悼黃花崗烈士
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推翻封建王朝、締造民國的先驅,受到萬民的敬仰。1920年,烈士陵園修建時,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四字于大門。陵園內的名人楹聯頗多,皆為悲歌景仰的佳作。如:
生經白刃頭方貴,
死葬黃花骨亦香。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國民革命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的黃興,在陵園落成之時,心血沸騰,百感交集之余,揮淚疾書一聯: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
主事者即將黃興的題聯嵌在門前的通花鐵柱上。當時中國同胞四萬萬,故云“四百兆國子”。
宋教仁撰聯悼演員
民國初年,湖北省發生特大洪災。一位叫楊君謀的演員為賑濟災民,在上海進行義演。他扮演一位被殺掉的為富不仁的銀行經理。不料,扮演殺手的演員在“行刺”時弄假成真,將楊君當場刺死,成了一幕真正的悲劇。為此,民主革命家宋教仁撰聯以示哀悼:
思天下有溺者;
非正命而死之。
意思是說,楊君謀心憂天下的民眾,自己卻不幸死于非命。聯語情真意切,頌揚了死者的高尚情操,也傳達了對其早逝的痛惜。
挽黃興懸聯寓諷意
黃興病逝時,正值討袁戰爭勝利之時。北洋政府迫于形勢,為其舉行了國葬。如此一來,黃興生前反對過他、誹謗過他、出賣過他、迫害過他的一干人等,都跑來悼念。治喪時,挽聯達數千副之多。其中有兩副挽聯,對這種情形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其一:
謗滿天下,淚滿天下;
創造共和,再造共和。
其二:
甲也為先生友,乙也為先生敵,丙也與先生叛離,丁也得先生親信;三三兩兩,幸當大會齊臨,試俯首捫心,亦曾愧對先生否?
成則受國人歡,敗則受國人罵,生則遭國人猜忌,死則令國人悲哀;是是非非,直到蓋棺定論,愿從頭細想,果何辜負國人乎?
李大釗悼孫中山聯
1925年3月12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李大釗作了一副長達兩百余字的挽聯悼念。原文是:
廣東是現代史潮匯注之區,自明季迄于今茲,漢種孓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卿育萌興于斯;先生挺生其間,砥立于革命中流,啟后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殫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紅血紅旌,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心留正氣。
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奪,經濟侵凌,甚至共營陰謀,爭思奴隸牛馬而來;吾黨適于此會,喪失我建國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振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斗諸遺訓,成厥大業慰英靈。
對聯聲情并茂,氣勢如虹,洋洋灑灑,蘊藉豐富。讀之令人回味再三。
上聯從孫中山先生的誕生地廣東寫起,贊揚了孫中山先生踏上革命道路四十余年來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與浩然正氣。這種正氣、精神,將如江河奔流,源遠流長,永不會泯滅。下聯講述了中國近代的境遇,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直被列強垂涎、覬覦,中華民族已經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正是在這樣的時候,孫中山先生溘然長逝,怎能不令億兆人民悲痛萬分?人民將會化悲痛為力量,遵循孫中山先生的遺訓,共同努力以完成自由獨立的革命大業。對聯飽含深情,對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無限景仰,對中國的前景充滿信心。
劉揆-悼孫中山聯
國民黨元老劉揆一為悼念孫中山制了一副長聯:
天心太不仁矣!胡喪斯空前絕后之完人。揖讓邁堯,征誅踵武,辯才優于鄒盂,博愛廣于墨翟,平等真于釋迦。數千年專制威權,純賴苦衷改革。旗張百日,初困雷鄉;血染黃花,再挫南越。論到援寧救鄂,策畫尤艱,光復漢山河,巍巍元首,敞屣尊榮。豈期約法無靈,群雄多僭名割據。珠江開帥府,揮淚興師,利鈍非所知,惟有鞠躬盡瘁死。
國運亦奚衰乎?誰竟此三民五權之主義?克強早逝,松坡云亡,項城深負公托,黃陂徒有公心,河間直與公敵。二萬里共和樂土,漸成滿目瘡痍。神圣勞工,疇為主宰,職業政治,痛失導師。記得行易知難,學說不朽。陶熔新社會,眷眷同盟,仔肩責任。自愧壯懷虛抱,昔時曾受命阽危。行館讀遺書,服膺垂誡,精誠永相感,何容亂世茍全生。
對聯引經據典,夾敘夾議,贊偉績頌后來,情真意切,令人擊節贊嘆。
柳亞子的幾副挽聯
柳亞子,原名慰高,后改名棄疾;字安如,改字亞廬、亞子。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詩人。江蘇吳江人,清末的秀才。早年間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后從事反蔣斗爭和抗日宣傳。孫中山病逝后,上海各界于4月12日舉行追悼大會,柳亞子的挽聯如下:樹弱小民族解放先聲,列寧而還,公真健者;
與帝國主義奮斗救世,斯人已往,誰其嗣之?同年5月。作者回故鄉召集中山先生追悼會時,又挽一聯:薄華盛頓而不為,何況明祖?于馬克思為后進,庶幾列寧。
兩聯與古今中外名家作對比,高度評價了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業績、功勛。
1920年10月,柳亞子的好友、詩人沈眉若去世。他除作《哭長公》詩外,另作挽聯一副哀悼:魯連使秦將卻兵,豪氣難消,玉貌圍城天下士;
無忌為侯生執轡,霸才終老,西風落日大梁門。
聯對用戰國時齊人魯仲連和魏國信陵君的故事作喻,講述了風風雨雨三十年的交情。
陳獨秀挽朱執信聯
朱執信,原名大符,祖籍浙江,生于廣東番禺。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多年,成為其左膀右臂。是國民黨元勛中著名的左派人物。1920年下半年,在廣東策動桂系軍閥反正,在虎門遇害。1921年,在朱執信遇難一周年的紀念會上,中國共產覺領導人陳獨秀送了一副挽聯:
失一執信,得一廣東,得不償失;
生為人敬,死為人思,死猶如生。
對聯高度評價了朱執信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和地位,熱情謳歌了先輩志士的革命精神與追求。文字簡練,對仗工整,屬于佳作。
于右任撰寫的挽聯
于右任原名伯循。陜西涇陽人。清末舉人。曾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長、國民黨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等職。去臺灣后一直思念祖國,臨終前有“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陸。大陸不見兮,只有痛哭”的哀鳴,感人肺腑。于右任很有才學,曾是南社成員,工詩能文,頗擅楹對。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后,于悲憤不已,題挽聯哀悼:
我不為私交哭,我不為民立報與國民黨哭,我為中華民國前途哭;
君豈與武賊仇,君豈與應桂馨和洪述祖仇,君與專制魔王余孽仇。
武賊指兇手武士英。應、洪為同謀。
滬軍都督陳美于1916年5月被袁世凱爪牙殺害。于書挽聯二則:
求仁而得何怨,
賊民之主不忠。
十年薪膽余亡命
百戰河山吊國殤。
陳其美潮州墓前的牌坊石柱上的挽聯為:
春賞秋祠生民淚
山色湖光烈士墳。
1918年4月,靖國軍在陜西櫟陽縣舉行大會,追悼反擊陳樹藩戰斗中陣亡將士,于與井勿幕聯名題聯:
百戰功高,魂魄歸隨秦塞月;
三軍淚墜,哭聲欲撼櫟陽城。
1918年11月,陜西督軍陳樹藩指派李棟才殺害了靖國軍總指揮井勿幕。遺體下葬時,于題聯痛斥禍首:
我哭井勿幕,耿耿愛國熱忱不亞宋漁父;
誰言李棟才,明明殺人兇犯就是陳樹藩。
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于撰寫長聯,評述一代偉人的功績:
總四十年胼手胝足之工,直是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歷程中揖讓征誅,舉同塵土;
流九萬里志士勞民之淚,始知其來也有因,其生也有自,瞑目后精神肝膽,猶照人寰。
1926年8月,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病逝,于書挽聯贊揚其無私之奉獻和卓絕的才華。
厚殖善亡,愿散資財及當世;
中天臚唱,尚留文采殿前朝。
書畫篆刻家吳昌碩病逝時,于書挽聯贊其成就:
詩書畫而外復作印人,絕藝飛行全世界;
元明清以來及于民國,風流占斷百名家。
1938年,書聯悼挽在湖北安陸抗擊日寇的二十六軍陣亡將士:
經百戰浴血功,洗清漢水;
留一片傷心地,還我長城。
郭沫若的父親郭朝沛于1939年在四川病故。于書挽聯道:
中興有哲嗣
遺惠溥西川。
朱少屏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也是南社創始者之一,曾任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秘書。1942年任駐菲律賓領事,被日軍殺害。于書挽聯追緬:
報國填滄海
成仁重泰山。
曾任湖北、浙江省建設廳長、南京市長,有“民國第一清官”美譽的石瑛,于1943年12月病歿。于書挽聯道:
人傳清操真余事,
世際艱難悟大賢。
丁惟汾曾反對袁世凱復辟,后任國民黨中宣部長等職。對《爾雅》、《毛詩》等多有研究。1954年在臺灣病故,于在挽聯中寫道:
開國為元老,
傳經作大師。
譚延闿幾副挽聯
譚延闿字組安、組庵,號畏三。湖南茶陵人。光緒年進士。1911年長沙起義后,被舉為湖南省都督。1927年后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職。工詩擅對。1916年10月,革命家黃興病逝,致挽聯曰:
當世失斯人,幾疑天欲亡中國;
遺書猶在篋。此行吾愧負平生。
黃興在長沙明德中學任教時,龍萸溪曾匿其行蹤以躲避清廷搜捕。譚延闿代龍萸溪書挽聯曰:
一時毀譽總皮毛,記當年復壁留賓,早識英雄本天授;
廿載交期如骨肉,才幾日寓廬話別,空余涕淚望魂歸。
蔡鍔在日本病逝后,譚痛哭作挽聯二則,其一:
天地一英雄,出死入生,提挈河山還故有;
邦家兩愁慘,眼枯淚盡,艱難身世復何言。
另一聯言良將去世,滿目凄傷、彷徨:
心事如白日青天,遂使貞誠回劫運;
家國正風蕭雨晦,況兼孤露哭余生。
孫中山逝世,譚書挽聯追悼:
先覺覺后覺,先知覺后知,其自任天下之重;
有饑由已饑,有溺由已溺,微斯人吾誰與歸。
上另一聯為:
旭日麗中天,數萬古英雄,孰堪匹敵;
大星沉朔野,率三湘子弟,共哭元戎。
同盟會員何天炯,廣東興寧人。曾參加過黃花崗戰役、武昌起義;二次革命時謀劃討袁。曾任孫中山的駐日代表。孫中山逝世后,他悲慟不已,同年7月病逝于廣州。譚書挽聯追悼:
又弱黨中一健者
我為天下哭斯人。
1925年8月,革命家廖仲愷被槍殺于廣州。譚書二聯哀挽:
其一:
為黨為國,竭盡忠勤,進德更堪欽,此日犧牲原自許;
足食足兵,正同艱巨,過談曾有約,故人魂夢盡頻來。
其二:
振起革命精神,獨往獨來,三十年如一日;
誓掃國民障礙,立功立德,億萬姓紀千秋。
書畫家曾熙,晚號農髯。湖南衡陽人。光緒年進士。曾主持石鼓書院。逝世后,譚書挽追悼:
兄事卅年,豈意違離成死別;
才高三古,只將書畫了生平。
秋瑾聯挽母親
1905年,秋瑾還在日本留學時,母親逝世。秋瑾十分悲痛,書長聯一副寄托哀思:
樹欲寧而風不靜,子欲養而親不待,奉母百年豈足?哀哉數朝臥病,何意撒手竟長逝,只享春秋六二。
愛我國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報,愧兒七尺微軀,幸也他日流芳,應是慈容無再見,難尋瑤島三千。
金武祥的幾副挽聯
金武祥,清末民國初時人。祖籍江蘇。工詩擅聯。
清代學者、文學家陳澧于1882年病逝。金武祥悲痛萬分,書挽聯道:
推南交第一儒林,唯公抱道德經,共仰高風尊學海;
留東塾千秋著述,從此讀詩問字,不堪別業過鐘山。
光緒時進士江標,曾任湖南學政。參與創辦時務學堂。力主變法維新。后以四品京堂在總署章京上行走。變法失敗后被革職。著有《靈鶼閣叢書》等。1899年辭世。金書挽聯悼念:
蓬瀛著望,沅澧持衡,只緣賈誼憂時,頓使盛年悲鵬鳥;禪院播經,山塘載酒,才共江淹賦別;不堪遺集讀靈鶼。盛宜懷于武昌起義后流亡日本。1916年3月在上海病逝。金曲筆行文,只提逝者的才華與私交,留其功過待后人評說:管子天下才,公論他年青史在;鮑叔知我者,故交此日白頭稀。管子,春秋時杰出的政治家管仲。鮑叔,鮑叔牙,以知人善任著稱。齊桓公即位時,任鮑叔牙為宰相,鮑堅辭不就,另薦管仲。管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馬君武致母親挽聯
馬君武原名道凝,又名同,字厚山。廣西桂林人。1905年留學日本時加入同盟會。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廣西大學校長等職。1930年,馬君武的母親在上海病故。他親書挽聯懸于客廳:守寡逾卅年,以手杖兒子讀書,以工資給兒子吃飯,夜半且縫衣、且課讀,往事歷歷如在目前,至今辜負慈恩,大罪此生莫可贖;離鄉廿九載,以祈禱祝國家興盛,以悲哀嘆國國家危亡,年來益思鄉、益念舊,天下一滔滔未能歸去,自有永生樂土,靈魂不死豈須招。
邵力子的幾副挽聯
邵力子原名邵景奎,字仲輝,后改名聞泰。浙江紹興人。清末舉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歷任甘肅、陜西省主席,國民黨中宣部長、駐蘇大使、國民參政會秘書長、中監委等職。1949年參與國共和談,后脫離國民黨。建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委員,全國人大、政協常委。邵力子學識豐富,擅長楹聯屬對。1922年元月,湖南勞工部教育部主任黃愛、委員龐人銓領導長沙華實公司第一紗廠工人舉行罷工時,遭趙恒惕(省長)派軍警鎮壓,黃、龐二人被殺。同年3月,追悼大會在上海舉行。邵撰送一聯:世界上沒有不死的人,要殺身成仁方稱志士;勞工中正多覺悟分子,能前赴后繼哪怕強權。伍廷芳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司法總長,護法軍政府外交部長、護法軍政府外交部長兼財政部長等職。北伐時一度代行總統職,支持討伐陳炯明叛亂。1922年于廣州病逝。邵與葉楚傖共挽一聯:
排眾毀而來,力助孫公,如云霾四圍,雙瞻日月;
遵遺父所指,處分國事,要海疆一旅,迅掃攙搶。
“攙搶”句語出司馬相如《丈人賦》:“攬攙搶以為旌兮,靡屈虹而為綢。”為彗星名,又作攙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