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童聯(3)

  • 中華句典3
  • 陳曉丹編著
  • 2982字
  • 2014-12-26 16:23:40

莊有恭是乾隆年間的狀元,幼時就顯現出超凡的韌性和秉賦。

一次,他和一群孩子放風箏,由于風大,風箏線被刮斷,風箏落入了將軍府的花園。孩子們一時慌了手腳,不知該如何是好。

莊有恭來到將軍府門前,門人立刻攔住他,說:“凡是能進將軍府者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你一個孩子什么都不懂,怎么能進?”

小有恭毫不畏懼,回應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你怎么能隨意把人看扁?”

正在爭執時,將軍從里面走了出來,問明原委后,便讓他進了府。將軍見他說話落落大方,心中喜歡,便有意考考他,于是問道:“你讀了書沒有?會不會對對子?”“對對子,不過是小事,有什么難呢?”莊有恭“大言不慚”。“那么,能對幾個字?”將軍問。“一個字能對,一百個字也能對,請出題好了。”

將軍見他口氣很大,便不客氣地指著廳堂中畫出聯:

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

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

莊有恭見上聯,并不懼怕,立即指著桌上的棋盤對道:

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

火卒無槍,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將軍一聽,大吃一驚,暗嘆莊有恭才思過人。隨即招來門人,交待說,以后凡是有一技之長者,進府可以不必阻攔。

紀曉嵐替哥哥解圍

紀曉嵐自幼聰明絕頂,是個對對聯的高手。

紀曉嵐有一個哥哥。兄弟倆感情很好。一天中午,過了吃午飯的時間,哥哥還沒有從學館回家。紀曉嵐很著急,便舞著一桿牛皮鞭去了學館。到后才知,原來哥哥因對不上先生出的對聯,正被留下思考呢。

先生很嚴厲地守在旁邊,答不上來,就不準回家。紀曉嵐看見了,就替哥哥求情道:“先生不要動怒,都是哥哥不好,我能否替哥哥作答呢?”先生一看紀曉嵐雖只有七八歲,卻很懂事,就同意讓他試試,念上聯道:

葦篾織席席蓋葦

誰知紀曉嵐只稍稍想了一下,便搖晃著手中的皮鞭子對出了下聯:

牛皮擰鞭鞭打牛。

學館先生很吃驚,高興之余讓兄弟倆回家了。

李仕彬童年對先生

李仕彬是晚清名士。他自幼聰明過人,思維敏捷。

有一年大年初一,父親背著他,去給先生拜年。到了先生家,先生有意考考他,便看著他的新藍褂子,笑著說:

三尺天青褂,

李仕彬先恭恭敬敬給先生拜了年,然后對道:

六味地黃丸。

先生笑著點了點頭,又說道:

登樓望南北,

李仕彬想起了荷包里的炒黃豆,頑皮地說:

行路吃東西。

先生往門外走了幾步,指著外面的斷橋說:

今日過斷轎,斷橋何日斷。

李仕彬應聲答道:

明朝奔明月,明月幾時明。

先生哈哈大笑,頷首又指燭臺說:

火燭沖天亮,丈光射斗。

李仕彬取出隨身帶的爆竹,應道:

驚爆落地響,怒氣沖天。

先生見難不倒小仕彬,于是頗費心思地又出一聯:

除夕月無光,點幾盞燈為乾坤增色。

李仕彬抬頭四顧,看見神龕的一面鼓,疾步幾步,拾槌一擊,笑道:

新春雷未動,擊數聲鼓替天地宣威。

見李仕彬對答如流,先生喜上眉梢,手捋胡須,連聲稱嘆:“果真神童也!”

李元度童年妙對

有關李元度的聯林趣事非常多。他是清代道光舉人,工于文學,很有才氣。一次,四川人劉乃香慕名前往拜訪,想當面試一下他的才學。見面后便問:“貴姓?”李元度從容回答:

騎青牛,過函谷,老子姓李。

回答過劉乃香,李元度反問對方“高姓”,劉也朗聲應道:

斬白蛇,入武關,高祖是劉。

李元度聽了,十分贊賞。兩人歡聚數日乃散。

相較而言,李元度上聯用老子出關典故,劉乃香則不甘示弱,以高祖斬蛇起義的傳說回應,語義雙關,對仗取巧,兩位才子可謂難分伯仲。

咸豐十年,李元度辭官回鄉,專程前往梧桐上去看望老友智遠和尚,可惜到后才知,智遠和尚已經圓寂,接待他的是新任住持皆空。皆空對這位聲明遠播的才子十分感興趣,命人打洗臉水,并去寺后摘西瓜款待李元度。臉洗畢,西瓜送到,皆空雙手捧瓜,對李元度說道:

東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禮物。

李元度見對方出語不凡,慌忙起身雙手接過,笑吟吟地回答:

南極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二人心照不宣,落座品嘗西瓜。

稟賦卓絕梁啟超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少年時即有異才:四歲開始認字,六歲讀完五經,九歲下筆千言,十一歲成為秀才,十六歲中舉,是遠近聞名的神童。

十歲時,梁啟超隨父親去新會縣城應“童子試”,父子倆暫住老相識李秀才家。其時李家庭院杏花盛開,煞是好看,梁啟超起了大早去摘花,不巧被父親撞見。他急忙把一束杏花藏在衣袖之中,父親喚他進屋,想訓斥他一番,便出了個上聯:

袖里籠花,小子暗藏春色。

這時,梁啟超正坐在一塊大鏡子前。他靈機一動,答道:

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這時,同在屋中的李秀才正打算出門。他對梁啟超說:孩子,我還有一聯:

推車出小巷。

梁啟超摸摸腦袋,立刻對道:

策馬入長安。

李秀才當即把他攬入懷里,口中不停地說:“果真神童!果真神童!”

成年后的梁啟超學問淵博,遠見卓識,目睹清王朝的腐敗,憂心忡忡。整日里為維新改良四處奔走。

一次,梁啟超路過武昌,特意去拜訪湖廣總督張之洞。他遞上的名帖署款為:愚弟梁啟超頓首拜。張之洞看后非常惱火,心想一介布衣竟敢與總督稱兄道弟,實在狂妄。于是出一上聯,交由門子回絕梁啟超。聯寫: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

梁啟超看后,微微一笑,對出下聯: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

張之洞見下聯,驚嘆不已,知啟超不是凡人,整裝親自迎出大門。

李調元幼年對其父

李調元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戲曲理論家。年輕時即能應聲作對,出口成章,被人們稱為奇才。

有一年,李調元隨父親李化楠及老師趙亮外出,時值春季,野外風光美好。他們一行走到百花渠,見那里的人正在碾米。老師笑著對李調元說:“我出個對子你來對。”說完念道:

一木壓滾調圓(元)

李調元想了想,抬頭正看見不遠處的半山腰有座寺廟,門前一根桿子上,掛著盞九蓮燈,即指著燈桿說:

兩石夾柱照(趙)亮。

李父暗自驚奇兒子思維如此敏捷,但旋即對兒子說:“調元無禮,怎敢直呼老師的名字?”

趙亮忙說:“對得好,不妨事。”

李化楠對兒子說:“我也出個上聯,你來對對看。”說完,緩緩道:

蜘蛛有網難羅雀

李父話中有話,意思是說:你小小年紀有多大學問。可李調元卻以為父親在問他志向,便興沖沖地說:

蚯蚓無鱗欲成龍。

李化楠和趙亮相視而笑,趙亮不住地夸贊李調元將來必成大器。

鄧中夏對游學先生

鄧中夏是我國早期工人運動的杰出領導人。他自小聰慧過人。在家鄉宜章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他用對聯智斗游學先生的趣事。

有一天,剛剛十歲的鄧中夏在一座木橋上玩耍,幾個同學跑來對他說:“快去,外面來了個游學先生,要同我們先生對詩呢,先生不理他,他就大吹特吹,真是氣人!”

鄧中夏聽了,立刻和同學跑回學堂,只見那游學先生正站在一塊大石頭上手舞足蹈地說著什么,鄧中夏走過去問:“你要對詩嗎?先生沒空。我來試試!”

游學先生一看,是個眉清目秀的三尺學童,便說:“你黃毛小兒,懂什么詩,讓我來教教你吧。”

鄧中夏笑道:“不忙,先對兩聯,再求教。”

于是雙方約定:以眼前的山、水、樹、石為題,每人各作兩聯,一人念出上聯,另一人必立即對出下聯,不許停頓思索。鄧中夏若輸了,贈米一斗;游學先生若輸了,掩面出村。約定好了,游學先生先出題。他清了清喉嚨,出上聯道:

綠水無憂,因風皺面。

鄧中夏立即對道:

青山不老,為雪白頭。

游學先生聽了如此好對,大吃一驚,仍繼續出聯:

春夏秋冬成一歲,

這次鄧中夏答得更快:

東西南北分四方。

輪到鄧中夏出對了,他望了一眼河岸上的古槐,即景出對道:

石壁古槐,根深葉茂,樹影不隨流水去。

游學先生四處張望,竟不知以何物應對。在同學們的笑聲中,他“嗯”了半天,也沒“嗯”出下聯來,只得掩面出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海县| 乌鲁木齐市| 辽阳市| 乌恰县| 阳谷县| 屏山县| 桑日县| 建昌县| 平邑县| 海口市| 瓮安县| 馆陶县| 临漳县| 福州市| 平阴县| 石城县| 富锦市| 汉源县| 光山县| 建平县| 普洱| 桃园市| 甘德县| 海原县| 新泰市| 曲阳县| 晋宁县| 建阳市| 冀州市| 文山县| 双鸭山市| 平遥县| 寿阳县| 阿勒泰市| 绥宁县| 健康| 织金县| 石城县| 云龙县| 栾川县|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