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方國老正好來工地巡查,聞聲出來,見是乳臭未干的莫奇,很是詫異。想他年紀小小,有如此膽識,也許有些才學。想到這里,方國老把臉一拉,說:“你年紀輕輕,竟敢頂撞老夫,該當何罪?老夫現有上聯,對得了赦你無罪,放行;對不了,嗯,加罰三個月苦役!”說完吟道:
嶺頂蒼松久經風霜方國老
莫奇見他在夸耀自己的經歷,想了想,便應對道:
池邊春草未逢雨露莫先生。
聯對不但工整而且貼切,說出了自己年紀尚幼,苦無機緣。方國老一聽,十分高興,連連稱贊道:“對得好!對得好!老夫赦你無罪,放行!”
半爿燒鵝不敢吃
明朝時,有一個聰明的孩子叫陳棠,七八歲時就能吟詩作賦,下筆成章。十歲時中了舉人,人們稱他為陳舉人。
一天,陳棠正在學館里上對課,這時,外面遠遠地飛來一群大雁。先生望著窗外,觸景生情,吟出一句上聯:
一群征雁天空過
聯句出了以后,沒有一個學生能對得出,老師臉色很難看。這時,窗外有一個人手提一只燒鵝走了過來,陳棠見了,靈機一動,站起來,高聲對道:
半爿燒鵝地上行。
學生們一聽,都高興地拍起手來;先生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贊不絕口:“對仗工整,無懈可擊。”并寫了一條批語:“鵝者,燒熟而死,且半爿能行,吾不敢啖也。”
五爪龍食九節蝦
明朝時,晉江縣陳埭鄉有位才子叫陳紫峰。他九歲那年,家鄉“祭冬”,村里的有錢人大魚大肉地張羅酒席。陳紫峰自幼窮苦,見富人家如此鋪張,竟大膽去人家坐上了祭祖的筵桌。幾個鄉里的長者非常驚訝,大家都知道他聰明伶俐,便指著桌面上一盤“九節蝦”對他說:“這盤‘九節蝦’給你對,若對上了,拿去吃。”陳紫峰伸出一只手抓起九節蝦就吃。眾人見了,問道:“還沒有對上,怎么就吃蝦?”
“怎么沒對?‘九節蝦’不是對‘五爪龍’嗎?”陳紫峰伸出小巴掌說。
老者聽了,彼此看看,點頭稱好。
不一會兒,外面傳來了“祭冬”的炮聲,老者們聞聽再出一對:
槍裝藥,藥裝槍,射去濃煙散霧。
陳紫峰抓起八仙桌上的花瓶摔個粉碎,朗聲說道:
瓶插花,花插瓶,打破落花流水。
眾人聽了,驚喜不已。
少年吳濟精通楹聯
吳濟是清代吳縣人,九歲時即精通楹聯。他曾寫過一副門聯:
移門欲就山當榻。
補屋常愁雨濕書。
聯對氣勢宏闊,胸襟坦蕩,表達了一種愛書的美好志趣。
與吳濟在一起讀私塾的有一位同鄉,名叫張濟。
一天,他們正在讀書,有位畫家來拜訪先生,畫家詢問了他們的姓名后,即口誦一聯:
張吳兩濟連床讀
吳濟把書本一合,應聲說道:
嚴霍二光間世生。
嚴指嚴光,東漢初人,與光武帝劉秀為同學,劉秀即位后,嚴埋名隱居;霍指霍光,西漢時名臣,漢昭帝時任大司馬。
畫家一聽,心悅誠服,拿出自己的一幅畫向吳濟求對。畫上的出句是:
畫草發生,頃刻工夫非為雨。
吳濟很快又對出下聯:
筆花燦爛,須臾造化不關春。
畫家如獲至寶,回去后,將對聯掛在了畫室中。
王錫齡幼年答對句
王錫齡是清代甘肅永登縣一個老秀才的兒子。他小時是有名的神童,不到十歲就被當時省內最高學府--國文高等學堂破格錄取為生員。學堂的總教習劉爾炘初見他時,當面呼他:
神童子
王錫齡隨口回答:
太史公。
劉爾炘曾在自家門楣上書“太史公”,所以王錫齡的回答非常貼切。
劉教習興致勃勃,又出聯道:
紅蓼營神童七歲,
王錫齡對答:
紫禁城天子萬年。
入學后,王錫齡常和大同學一起做文字游戲。一天,有人出了個上聯:
火燒赤壁兵難進,
同學們還在冥想之際,王錫齡以一句韓愈的詩屬對:
雪擁藍關馬不前。
十分可惜的是,這樣一位神童,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漸漸不為世人所知了。
洪大全對句免懲罰
清末,湖南天地會有位首領叫洪大全,自幼酷愛讀書。
一天,他上山砍竹,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縣太爺,他忘了給縣太爺讓路行禮。縣太爺很生氣,便出了聯句為難他,縣太爺說:
執短筆,寫長文,居高官,坐大位,管南管北。
洪大全聽了,很快作答:
拿勾刀,砍彎竹,破直篾,織扁簍,裝東裝西。
縣太爺本來很生氣,聽了洪大全的下聯后,覺得這個孩子雖只有八九歲,卻很是聰明機敏,實在難能可貴。便沒有再難為他,并且鼓勵他以后要好好讀書。
劉詩亮應對拜師
劉詩亮是清末四川內江樟木鎮人。他十幾歲時,幫自家的黃糕鋪打雜,每當有空閑就千方百計找書來讀。一日,他聽說鎮上有個算卦先生很有學問,就立意拜師。
劉詩亮借請教問題的機會,提出了要求。算卦先生知其好學,笑道:“我出個對子,你若能在三天之內對出下聯,我就收你為徒。如對不上,此事作罷。”劉詩亮滿口答應,喜出望外地跑回家。
算卦先生出的對子是:
兩頭是路穿心店
對子出自當地的地理:樟木鎮街道西往成都,東通重慶,兩邊都是茶館店鋪。
劉詩亮本以為簡單,然而想了半宿也沒能想出下聯。回家已經兩日了,仍不能對。第三天,他凝望窗外滾滾的沱江,又看看自己居住的矮小的閣樓,靈光一閃,有了!他興奮地跑去找算卦先生,說:“王先生,我對上了!”
他的下聯是:
三面臨江吊腳樓
王先生聽后連連點頭,贊嘆道:“對得好對得好!我可沒料到你能對上。好,我收你做徒弟了!從此,劉詩亮有了博學的王先生的悉心教導,學業有了長足進展。
年年有余步步福音
清朝末年,廣東惠陽縣蘆嵐鯉魚寨有一位秀才,父母雙亡,家里窮困。后來,他出外經商,發了一筆財。
秀才有了錢后,許多過去的親戚朋友都來找他。秀才很是得意。在一次酒席上,他志得意滿地出了一句上聯:
鯉魚寨鯉魚躍龍門,年年有魚。
聯對中,”魚“的諧音為”余“,取意年年有余。
上聯出來后,秀才沉吟著思想下聯。旁邊的一個五歲男孩子說:“大伯,能不能讓我來對?”還沒等秀才說話,他朗聲念道:
觀音閣觀音賜祥地,歲歲福音。
孩子的話博得滿堂喝彩。這一聯不但對得工整,而且十分老成。秀才聽后非常滿意,馬上請人寫好大字,貼在門上,并請小孩兒坐在自己身邊,樂不可支。
童子書聯驚乾隆
乾隆經常微服出巡,相關的傳聞因而很多。
據說,某年除夕,乾隆帝想看看民間風俗,便在大街上閑逛。見家家戶戶貼著對子,很是認真看了一回,有寫得好的,便點頭贊許;有不稱意的,就搖搖頭。
走著走著,來到一戶民宅前,這家的對子寫得格外有氣勢,寫的是:
數一數二門第
驚天動地人家。
橫批是:先斬后奏。
乾隆看罷,驚詫不已。心想,這戶人家竟如此大膽,敢這樣說話!他細細打量一下這家的房子,不但年久失修,且破爛不堪。他本想進門去問個究竟,又怕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于是悄悄離去。
翌日大年初一,乾隆一早便差人去把那戶人家的主人帶來問個明白。
不一會兒,差役就把那個寫對子的人綁了來。乾隆一看,原來是個十幾歲的小孩兒,長得眉清目秀,十分機靈。
乾隆發問:“孩子,那副對聯果真是你寫的嗎?”
小孩兒答:“是我寫的。”
乾隆提聲問:“你可知你犯了王法嗎?”
小孩兒說:“不知犯了哪條王法。”
乾隆怒道:“你寫的那副對聯是什么意思?難道還不是欺君之罪么?”
小孩兒從容地說:“那上聯是指俺爹說的:俺爹是個打斗的(在糧行里為過斗的糧食報數的人)打一斗報一斗,一天到晚不是數一就是數二,那不就是‘數一數二門第’嗎?那下聯是指俺二叔說的:俺二叔在道臺衙門里專管放炮,道臺老爺一出門,俺二叔就放三聲大炮,那豈不是‘驚天動地人家’?”
乾隆一聽,笑出了聲,點頭道:“原來是這樣,那‘先斬后奏’又該如何解釋?”
小孩兒說:“那是指俺三叔說的:俺三叔是個殺豬的,把豬先殺了,然后梃,梃的時候用棒子揍豬身子,那不是‘先斬后奏’嗎?”
乾隆聽罷大笑,立即吩咐下去:“松綁!賞十兩銀子,叫他上‘滿學(清代設的一種書館,科考時可以優先錄取)’!”
莊有恭智對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