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書藏中所收《壇經》不下十余種,其最佳者為明正統四年黑口刻本。每半葉八行,行十六字,字大悅目,元槧本典型尚存,氣象靜穆可敬。其次則為嘉靖間五臺山房刻本。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古意猶存,尚為佳帙。茲以兩刻本,校勘其異同。正統本之優點,為法海所撰《壇經略序》,尚未改為《六祖大師緣起外紀》,其序文亦未為后人所竄亂。正統本有無名氏《跋》一首,嘉靖本則摘錄《跋》中之語,名曰《歷朝崇奉事跡》,而刪其《跋》。正統本共分九品,曰《悟法傳衣第一》;嘉靖本改為《行由第一》,分其后半為《般若第二》。正統本曰《釋功德凈土第二》,嘉靖本改為《疑問第三》。正統本曰《定慧一體第三》,嘉靖本改為《定慧第四》。正統本曰《教授坐禪第四》,嘉靖本改為《坐禪第五》。正統本曰《傳香懺悔第五》,嘉靖本改為《懺悔第六》。正統本曰《參請機緣第六》,嘉靖本改為《機緣第七》。正統本曰《南頓北漸第七》,嘉靖本改為《頓漸第八》。正統本曰《唐朝征詔第八》,嘉靖本改為《宣詔第九》,近刻本又改為《護法》。正統本曰《法門對示第九》,嘉靖本改為《付囑第十》。其間字句之不同者尤不勝枚舉。于以知《壇經》之竄亂,其在正德、嘉靖間乎?明人好竄改古書,已成為風俗,不獨于佛經為然也。余尚有嘉靖小字刻本,及閔刻朱墨本,亦為《壇經》中之佳品。此外則有福建鼓山刻本、長沙刻本、金陵刻本、如皋刻本等,皆近時普通單行本也。
《壇經》最要之宗旨,在于示明一切萬法,皆從自性生。自性即是自心,自心即是真佛,故不必舍自佛而求他佛,但覓自心佛可也。其重要之下手處,在于依法修行。修須自修,行須實行。其所修、所行者,先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癡愚等十惡,再去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等八邪。去十惡八邪,即是除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見他人之是非善惡,是之謂歸依自性天真佛。故六祖謂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也。若不能依法實行,口善心不善,雖誦經念佛奚益?南轅而北其轍,其去真佛也遠矣。
學者之于《壇經》,皆宜誦讀之、講貫之、思索之、體認之,以反求諸夙夜飲食、男女衣服、動靜語默、應事接物之間。六祖之所謂“心平何勞持戒”,吾則求吾心之如何能平。六祖之所謂“行直何用修禪”,吾則求吾行之如何能直。六祖謂“恩則孝養父母”,吾則求孝養父母之所以盡其恩。六祖謂“義則上下相憐”,吾則求上下相憐之所以盡其義。六祖謂“讓則尊卑和睦”,吾則于尊卑思所以行其讓。六祖謂“忍則眾惡無喧”,吾則于眾惡思所以致其忍。于此六者,無一不致其精微曲折之詳,無一不能貼向自家身心上做工夫,以截斷其舊習,以變化其氣質。雖讀此一經,而已入圣賢仙佛之境界矣。嗚乎,獨處不能謹,口誦不能實行,徒以經典梵唄,嚴飾乎外,偽也。欲以虛偽之善,蓋真實之惡,自可欺,人不受欺;人可欺,佛其可欺乎?
禪家所有語言,皆機鋒相對,因病與藥,使參問者舍去執見,直入中道而已。故圭峰禪師曰:“性不易悟,多由執相。故欲顯性,先須破執。”其所謂破執者,試以《金剛經》證之。經曰:“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又曰:“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又曰:“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又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又曰:“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又曰:“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又曰:“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又曰:“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又曰:“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又曰:“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又曰:“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又曰:“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又曰:“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又曰:“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又曰:“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又曰:“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此等句,不及備錄。錄此以見談般若者,隨說隨掃,以破人之執著之相也。后世之談禪者,其法皆出于般若部。所以問者曰是,則答曰非;問者曰非,則答曰是;問者曰有,則答曰無;問者曰無,則答曰有。且即毀即贊,即贊即毀;即立即破,即破即立;即體即用,即用即體;即言語非言語,非言語即言語。一時權宜相當,故有與甲相宜者,未必與乙相宜;與乙相宜者,未必與丙相宜。隨機說法,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故六祖為志道曰:“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雖然,立教皆為對機。對機者,除病除執也。若本無此病,即無庸服藥;本無此執,亦更不必破。無病而藥,無執而破,則無益而有損矣。善夫,蓮池大師之言曰:“看經須是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蓋經有此處建立,彼處掃蕩;此處掃蕩,彼處建立。隨時逐機,無定法故。假使只看《楞嚴》,見勢至不入圓通,而不廣覽稱贊凈土諸經,便謂念佛不足尚矣。只看達磨對梁帝語,見功德不在作福,而不廣覽六度萬行諸經,便謂有為福德皆可廢矣。反而觀之,執凈土非禪宗,執有為非無為,亦復如是。喻如讀醫書不廣者,但見治寒用桂、附而斥芩、連,治虛用參、耆而斥枳、樸。不知芩、連、枳、樸亦有時當用,而桂、附、參、耆亦有時當斥也。是故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予嘗謂《六祖壇經》不可使無智人觀之,正慮其執此而廢彼也。”
“心性”二字,空宗與性宗等解說各不相同,惟禪宗則毫無區別。所以黃檗禪師云: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又云: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見《傳心法要》)。《南陽慧忠國師語錄》:“曰:未審心之與性,為別不別?師曰:迷則別,悟則不別。曰: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今云不別,何也?師曰:汝但依語而不依義。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學者據以上數則,既知心性非異,可以讀《壇經》矣。
六祖之碑銘及《壇經序》中有最難箋注者三處。王摩詰所撰《六祖碑銘》中之“泉館”二字。余注曰:“泉館”即“淵館”也。筑館于重淵之下,猶言穴居也。唐人避高祖諱,故改“淵”為“泉”。當時頗以未得確證為憾。后偶閱袁褧仿宋本《六臣注文選》中郭璞《江賦》:“淵客筑室于巖底,鮫人構館于懸流。”原注曰:“淵客,鮫人,皆水中居,故筑室構舍于巖流之下。”此即泉館之出處也。他日當為補入注中。又法海《壇經略序》中之“此地乃生龍白象來脈,只可平天,不可平地”三句,又德異《壇經序》中之“末上”二字。此三處皆不易箋注,學者慎勿滑過。“達摩”或作“達磨”,“惠能”或作“慧能”,皆可通用。第七品中之“羊鹿牛車”,近時新刻本改為“羊鹿之車”,大謬!萬不可用。不知《法華經》中共分四車,曰羊車、鹿車、牛車、白牛車耶?此略舉之,其說詳載注中。
數年前有客問余曰:《壇經》第一品中,“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此山何名也?又問第七品中,“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此泉何名也?第十品中“嗣法四十三人”,其名詳于何書?何名也?余于時不能答,旁有座客代余答曰:此乃考據文字,于明心見性毫無交涉也。然余終以不知此答為憾。近來閱書稍稍留意,積久則此山與泉及四十三人皆確知其名。已詳載《壇經》注中矣。
注中偶有重復之處,因經中往往有極機警、極爽利之話頭,與極確實之理解,非仍引前注不能了然者,故又重復而用之。非若專門名辭,前已注過者,則每用注見前,或詳見前注,可以了之。若理論則反,不如徑將前注仍注一番,學者既省檢查之勞,又獲熟讀之益。故注者不避重復之誚也。
《說鈴》為說部叢書,內有《現果隨錄》一種,其九十一則載:江北沈生,幼廁黌宮,恃才妄作。讀書蕭寺中,見《六祖壇經》,妄舉朱筆涂抹。回家暴亡。示夢于父曰:吾以涂抹《壇經》,現在地獄,身帶火枷,苦楚難忍。父為我到寺讀書處,尋出《壇經》,洗去涂痕,庶可脫苦。父悲痛不勝,入寺搜訪,果見原本,急洗去舊痕,并發心重刻一部流通,為子懺罪。
唐釋法才《光孝寺瘞發塔記》:“佛祖興世,信非偶然。昔宋朝求那跋陀三藏,建茲戒壇,豫讖曰:后當有肉身菩薩,受戒于此。梁天監元年,又有梵僧智藥三藏,航海而至,自西竺持來菩提樹一株,植于戒壇前,立碑云:吾過后一百六十年,當有肉身菩薩來此樹下,開演上乘,度無量眾,真傳佛心印之法王也。今慧能禪師,正月八日抵此,因論風幡語,而與宗法師說無上道。宗踴躍忻慶,昔所未聞。遂詰得法端由。于十五日,普會四眾,為師祝發。二月八日,集諸名德,受具足戒。既而于菩提樹下,開單傳宗旨,一如昔讖。法才遂募眾緣,建茲浮屠,瘞禪師發。一旦落成,八面嚴潔;騰空七層,端如涌出。偉歟禪師,法力之厚,彈指即遂。萬古嘉猷,巍然不磨。聊敘梗概,以紀月歲云。儀鳳元年,歲次丙子,吾佛生日。法性寺住持法才謹識。”
《肇慶府志》曰:永寧寺在縣(新興縣)南瑯村旁,相傳為六祖辭母處,旁有辭母石。又曰,六祖庵在縣(四會縣)東扶廬山下,六祖嘗避難隱于此。后人因建庵祀之。
《廣東通志》曰:光孝寺在南海縣西北一里,相傳六祖祝發于此。《圖經》云,本乾明、法性二寺,后并為一。劉宋永初間,陀羅三藏飛錫至此,指訶子樹曰:“此西番訶梨勒果之林,宜曰訶林。”遂創戒壇。預讖曰:“后當有肉身菩薩,于此受戒。”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自西竺國持菩提一株植于壇前。唐儀鳳元年,六祖慧能祝發樹下。因論風幡,建風幡堂。宋太祖改為“乾明禪院”。紹興二十年,改為“報恩廣孝寺”。后易今名。咸淳五年重修,元明屢經修建。有睡佛閣,國朝順治六年,僧今盌修。康熙十一年,東莞人蔡元真,以寺頹廢,請平靖兩藩重新之,有牌記。寺又名法性寺,有米元章書三世佛名。稍北為六祖殿,前為菩提壇,壇側為發塔,其東南為達摩井,西為五祖殿。循廊而東,為風幡堂,堂前有池泓然。
《壇經》正統刻本卷尾有無名氏跋語一則,近世已無傳本。語頗詳實,故附錄于下。其辭曰:宋太祖開國之初,王師平南海。劉氏殘兵作梗,師之塔廟,鞠為煨燼。而真身為守塔僧保護,一無所損。尋有制興修,功未竟。會宋太宗即位,留心禪門,詔新師塔七層,加謚“大鑒真空禪師太平興國之塔”。宋仁宗天圣十年,具安輿,迎師真身及衣缽入大內供養,加謚“大鑒真空普覺禪師”。宋神宗加謚“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本州復興梵剎。事跡元獻公晏殊所作《碑記》具載。六祖禪師,自唐開元元年癸丑歲示寂,至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歲,已得五百七十八年矣。自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歲,至大明正統四年,已得六百八十年矣。時正統四年歲次已未仲秋八月中元日重刊。
蓮池大師曰:大鑒能禪師,世稱南宗。大通秀禪師,世稱北宗。然黃梅衣缽,不付“時時勤拂拭”之大通,而獨付“本來無一物”之大鑒,何《宗鏡錄》謂大鑒止具一只眼,大通則雙眼圓明?如是,何以不得衣缽?夫曹溪親接黃梅,遠承達磨,又遠之承迦葉,又遠之承釋迦。乃永明傳道于天臺韶國師,而為此說者,何也?抑隨時救弊之說也。昔人言晉宋以來,競以禪觀相高,而不復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故初祖西來,至永明時,又或以為一悟即了。故《宗鏡》及《萬善同歸》等書,力贊修持。則似乎南宗專于頓悟,而北宗頓悟漸修,智行雙備,故有只眼、雙眼之喻。高松老人獨奮筆曰:此一只眼,是之謂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也,是之謂把定乾坤眼也,是之謂頂門金剛眼也。倘新學輩諸淺見者,執《宗鏡》所云,作實法會,則大鑒止是空諦,而大通方始是中道第一義諦,可乎?或曰:曹溪六代傳衣,舉世靡不知之。而當是時,何為惟見兩京法主二帝門師?北宗大著于天下,而不及曹溪者,又何也?曰:曹溪既承印記,秘其衣缽,為獵人守網,潛光匿彩,至于一十六年。大通之道盛行,曹溪之名未顯也。迨風幡之對,而后道播萬世矣。曹溪潛龍深淵,不自炫耀。大通見龍在田,不自滿盈。其言曰:彼親傳吾師缽者也。蓋善知識之相與以有成也如是。(《竹窗三筆》)
唐圭峰禪師曰:此方迷心執文,以名為體。故達摩善巧,揀文傳心,標舉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體(知是心也),喻以壁觀(如上所敘),令絕諸緣。問:諸緣絕時,有斷滅否?答:雖絕諸念,亦不斷滅。問:以何證驗,云不斷滅?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師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凈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諸非,更令觀達。畢竟不與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驗實是親證其體,然后印之,令絕余疑。故云默傳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總不言。六代相傳,皆如此也。至荷澤時,他宗競播,欲求默契,不遇機緣。又思惟達摩懸絲之記(達摩云,我法第六代后,命如懸絲),恐宗旨滅絕,遂明言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任學者悟之淺深,且務圖宗教不斷,亦是此國大法運數所至,一類道俗合得普聞,故感應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