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版代序
- 精神守望
- 魯樞元
- 1535字
- 2024-08-08 10:04:15
錢谷融
從深圳開完會回到家里,發現案頭又多了幾本新到的贈書。其中一本《精神守望》,書名就很吸引人,是魯樞元教授的新著。魯教授近年來正在從事精神生態問題的研究。他認為在“自然生態”、“社會生態”之上,還存在著一個“精神生態”的層面。當今,我們正面臨著一個科學越來越發達,而人們卻越來越無力;技術越來越先進,空間卻越來越狹窄;世界越來越喧鬧,心靈卻越來越孤寂的局面。為了擺脫這個局面,人類在進行“自然保護”,“社會治理”的同時,還應該重視“精神守望”。這本書就是魯樞元教授這幾年來為致力于“精神守望”而寫下的系列散文的結果。
全書并不厚,因為是剛剛收到,還來不及細看,原來只想隨便翻一翻,不想才一經眼,就有點放不下手的感覺。竟一口氣讀完了其中的四五篇,它們大都是寫一些為人類的“精神守望”事業奉獻過他們的杰出的生命的人。譬如:那位遲暮之年還要向著蒼天出逃的托爾斯泰,那位歷盡萬劫仍不失赤子之心的凡·高,那位在兇險的官場傾軋中依然守定“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的蘇東坡。他們可以說都表現了一個人所應有的精神風貌和獨立品格,都在為我們現身說法地樹立一個值得景慕的榜樣。
除了以上幾位以外,他還寫了不少離我們不遠,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我國學術文化界人士。雖著墨不多,卻十分傳神。一經他品題,筆下的人物就氣貌必現。他非常重視所謂的“書生意氣”,特別揭橥出:嚴復那天真的迂闊,劉師培那懦弱的單純,熊十力那曠達的自負,辜鴻銘那尷尬的崇高,陳獨秀那悖謬的狷介,陳寅恪那自閉的超越,梁漱溟那憨魯的忠誠。這些評語,如果用來概括他們的全人,那當然是有欠貼切,不夠準確。但卻各各抓住了他們的某一特點,十分生動。
這既是一本具有深邃思想的學術著作,又是一本抒發性靈的優美散文,讀之不但能增長見聞,也開闊胸襟,使你獲得一種美的享受。故愿竭誠向讀者推薦。
(原載1999年1月2日《文匯讀書周報》)
以上是錢谷融先生在1999年1月2日的《文匯讀書周報》上發表的一篇短文,起因大約是報社讓他推薦此前一年里讀到的一本好書,老先生就推出了《精神守望》,并說了許多表揚的話。
二十多年過去,這本書寫作的原旨,同時也是促使我撰寫這本書所面臨的問題,似乎都沒有改變,一些災難性的時代問題甚至變本加厲了。
那時,直接刺激我反思人類社會進步的事件是在歐美國家迅速蔓延的“瘋牛病”和亞洲地區鬧騰的“禽流感”。我曾在初版序言中寫道:“這樣的‘怪病’在新世紀里將會層出不窮。”
真的,被我不幸言中,先是2002年的“非典”,后來就是時至今天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一次比一次兇險。此時的統計數字顯示,爆發于2019年年底的“新冠”病毒,在全球已經索去6630082人的性命!在中國,則如怨鬼纏身,三年時間過去未能“清零”,仍然在肆虐橫行!
想一想就心驚肉跳:再下一次呢?那時,我還曾談到我的一些想法:人類也許注定要走向終結,只是不知道將選取哪種方式終結自己,或許終結于一場核大戰;或許終結于因極度奢侈享樂而耗盡了地球上的資源;或許終結于某些突如其來的“怪病”,從新近的勢頭看,這并非駭世之語。包括不久前還讓現代人津津樂道的“全球化”,如今竟然成了加速病毒在全球廣泛、迅速、持久傳播的超速通道!
“全球化”的聰明設計者當初是否想到過?
本書的初版發行尚在20世紀末,我在序言中曾引述過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的一個判斷:“在精神上,20世紀比19世紀病得更嚴重。”許多征兆顯示,邁進21世紀的現代人的精神健康狀況仍在進一步塌陷。
會否出現這樣的悲劇:人類在肉體終結之前便已經熄滅了作為人的存在依據的精神之光?
人類的再次得救,是否注定要在一場彌天浩劫之后的“鳳凰涅槃”?
錢谷融先生去世已經近五年了,愿先生的在天之靈護佑,這只是我的憂天之慮,人間終會祥和,天下終會太平。
樞元補記,2022年12月28日,蘇州暮雨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