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節 明清之際駢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明清之際是駢文經元明以來由衰微到復興的轉折期,深入考察這一階段的駢文發展和駢文批評有利于全面認識中國駢文史的整體脈絡、明清文學的承傳關系和清代各體文學的再振興。目前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有較大的開拓空間。國外對此鮮有關注,茲對中國的相關研究加以梳理。
關于明末駢文研究,民國時期有簡略論述,謝無量《駢文指南》認為“明季士習漸慕華采,清初乃有以四六名家者”(1),金秬香《駢文概論》指出“元明駢散并衰,而駢勢尚未蹶”“有明駢文,疏疏落落,皆無關于取法……其佳者亦僅資諛頌已耳,復何奇哉”(2),皆有見地。其后,劉麟生、瞿兌之、蔣伯潛、蔣祖怡等人均有論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臺灣學者對此有所關注,謝鴻軒《駢文衡論》第十七章《明代駢文》選取二十五家,逐一論評,猶如明代駢文簡史(3)。八十年代以來,大陸學者時有涉及,姜書閣《駢文史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莫道才《駢文通論》(齊魯書社2010年版)、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楊旭輝《清代駢文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譚家健《中華古今駢文通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等對明代駢文加以舉例論述,特別是于景祥和譚家健兩位先生列舉了眾多駢文家和駢文作品,梳理了明代駢文的發展進程,并揭出閨閣駢文和不甚受到關注的作品。
近二十年來,關于明末駢文的單篇論文逐漸增多,比如李伶俐《論晚明駢文的復蘇》、朱麗霞《〈壬申文選〉與〈昭明文選〉——從二者之比較看明季云間派的駢文創作及其文學史影響》、呂雙偉《晚明四六文流行下的〈四六法海〉》、楊艷香《從王志堅〈四六法海〉看明代駢文的發展》、苗民《學術個性與社會風氣的抗衡——論王志堅〈四六法海〉》《〈四六燦花〉考論》、賀玉潔《〈堯山堂偶雋〉及其駢文批評》《論〈四六燦花〉的選文宗旨及其駢文批評》等(4)對明末駢文選本與駢文發展及其相互關系加以探討。李金松《晚明時期駢文的復蘇及其歷史意義》分析了晚明駢文復蘇的原因和表現,并揭示其意義(5)。張明強《明末清初文壇“六朝轉向”與駢文演進》從明末崇尚奢華的社會思潮角度審視文壇的“六朝轉向”,推進駢文復興和演變(6),而《論明清之際駢文的經典化》則從經典生成的角度考察明清之際駢文經典化的路徑和啟示(7)。朱麗霞《云間派創作與清代駢文中興》考察了云間派對清初駢文的先導作用(8)。劉湘蘭《論明代的幛詞》論述了作為駢文之文類的幛詞的體制以及在明代的演變(9)。于景祥《朱荃宰的駢文批評》則分析了晚明朱荃宰駢文理論的因創(10)。在明末駢文家的個案研究方面,對陳子龍駢文的研究較多,呂雙偉、丁瑩和解國旺各有論文,具體成果參見本書第五章,茲不贅述。
有兩部研究明代駢文的博士論文涉及明末駢文,即李慈瑤《明代駢文研究》和賀玉潔《明代中葉江南駢文研究》(11),前者對明末徐渭和邢侗的駢文進行多角度的探討,后者分析明末駢文選本的興起和四六啟的社會功能等。
清初駢文于二十世紀上半葉受到關注,民國學者多以毛奇齡、陳維崧為清初駢文家代表,謝無量在《駢文指南》中認為:“清初四六之工者,必推西河與其年也。”(12)錢基博《駢文通義》比較毛、陳風格云:“毛體疏俊,陳文綺密。仗氣愛奇,陳不如毛;典麗新聲,毛則遜陳。”(13)其他如金秬香《駢文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劉麟生《駢文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中國駢文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瞿兌之《中國駢文概論》(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版),蔣伯潛、蔣祖怡《駢文與散文》(上海世界書局1941年版)等對于清初駢文,在《四庫全書總目》《駢文指南》《駢文通義》相關論述的基礎上有所闡發。
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對清初駢文開始了較專門的研究。張仁青《中國駢文發展史》第九章參考劉麟生劃分清代駢文為五派的作法,將毛奇齡、尤侗歸入六朝派,吳綺、陳維崧、黃之雋歸入三唐派,章藻功歸入宋四六派(14)。陳耀南《清代駢文通義》第二章第一節《清初駢文之復興與特質》、謝鴻軒《駢文衡論》下編第十八章《清代駢文》、姜書閣《駢文史論》之《明清駢余第十五》(15)、莫道才《駢文通論》第十章第七節《駢文的復興期》(16)、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第十章第四節《清代駢文之流變》(17)、譚家健《中華古今駢文通史》第八章(18)等皆通過作品舉例評述清初駢文的特點。曹虹、陳曙雯、倪惠穎《清代常州駢文研究》第三章《清初常州駢文復興》,以家族、地域角度透視陳維崧駢文特征及其博麗風格的意義(19)。楊旭輝《清代駢文史》和路海洋《清代江南駢文發展研究》對清初重要的駢文家和駢文作品都有所論列,將清初駢文研究推進了一步(20)。呂雙偉《清代駢文研究》選取不同視角對陳子龍駢文成就和影響、陳維崧駢文經典地位的形成和消解進行較深入研究(21)。這些成果都推動了清代駢文研究不斷深入。
博士論文方面,昝亮《清代駢文研究》(杭州大學1997年)第五章第一節、顏建華《清代乾嘉駢文研究》(浙江大學2004年)第二章第一節、呂雙偉《清代駢文理論研究》(浙江大學2006年)第二章第二節等對清初駢文創作和理論進行了探討。
目前學界對清代駢文復興的原因多有分析,王凱符《論清代駢文復興》從“有清一代,一掃宋元明駢文寂寞的空氣,出現了一大批駢文作者”“出版了大量駢文著作”“清代文人對本朝駢文的繁榮多持肯定態度”“有所創新”四方面論證清代駢文的確出現了復興局面(22)。馬積高《清代駢體文的復興與考據學》從考據學興起的角度考察其與清代駢文的關系(23)。尹恭弘《駢文》則從駢體文創作范圍擴大、駢文個性風格的形成、駢文家注重藝術辯證法的運用、文體形式創造四方面討論了清代駢文興盛的原因(24)。
個案研究方面,關于陳維崧駢文研究,吳興華《讀〈國朝常州駢體文錄〉》(《文學遺產》1988[4]),前揭昝亮《清代駢文研究》第五章第一節《陳維崧駢文試論》、曹虹等《清代常州駢文研究》第三章前三節,陳曙雯《論陳維崧駢文特征及對清代駢文復興的意義》(《柳州師專學報》2007[2])、張明強《陳維崧與清代駢文復興》(《學術論壇》2013[5])、呂雙偉《陳維崧駢文經典地位的形成與消解》(《文學遺產》2018[1])等對陳維崧駢文的內容和風格有較詳細的論述。呂雙偉《〈四六金針〉非陳維崧撰辨》一文在《四庫全書總目》論斷的基礎上進一步證明《四六金針》非陳氏之作(25)。馬銀銀《〈銅雀瓦賦〉作者考》針對《銅雀瓦賦》同時收入陳維崧《陳迦陵文集》和冒襄《巢民文集》的情況,分析認為該文著作權屬于陳維崧(26)。關于毛奇齡駢文研究,何書勉《毛奇齡駢文研究》主要探討毛奇齡駢文的內容特色、駢體賦和師法六朝傾向(27)。在吳綺駢文研究方面,張文靜《吳綺駢體文研究》對吳綺駢文內容和藝術特色有所歸納(28)。關于吳農祥、陸繁弨和章藻功駢文的研究,路海洋《被遺忘的清初駢體名家——吳農祥駢文芻論》《清初儷體名手陸繁弨駢文探論》和《章藻功駢文芻論》,分別論述了吳氏駢體成就和創作特色、陸氏的駢文特點、章氏駢文內容和風格(29)。有關尤侗的駢文研究有楊旭輝《“性情獨運”理論主張下的尤侗駢文創作》和路海洋《清代駢文史上的“異類”——論清初名才子尤侗的駢文創作》(30)。
有關清初駢文選本的研究在文中涉及處詳敘,在此不一一述及。
明清之際駢文由衰蔽轉向復興,并出現諸多駢體名家,前人對此已有一定的探討,但在諸多方面仍有待開拓。
首先,明清之際駢文文獻整理有待開展。明清之際的駢文總集和別集甚夥,但目前對這些文獻的整理不足,明末清初駢文名家只有陳子龍、陳維崧、尤侗文集有點校本行世,這一狀況影響了對清初駢文的研究。汪超宏《吳綺年譜》所說《林蕙堂全集》之康熙初刻本實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十一年刻本(31),因此之誤,書中與此相關的系年明顯不確,所以對清初駢文文獻考訂整理十分必要。
其次,目前對明清之際駢文背景研究和駢文文本分析過于籠統零碎,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前引王凱符《論清代駢文復興》、馬積高《清代駢體文的復興與考據學》等皆以有清一代為對象,而具體于明末清初的特定環境下,駢文發展的動因是什么、有哪些獨特因素、對清代中后期駢文鼎盛有何影響,都需要認真細致的考察。
第三,明清之際駢文家生平行實與交游尚待考索。這方面研究較多的是陳子龍、陳維崧、吳綺,但問題仍不少,如汪超宏《吳綺年譜》云:“季子名或字木華。”(32)此處未能確定吳綺季子的名字,據康熙刻本署名格式,其季子名威喜,字木華。其他如毛奇齡、陸繁弨、章藻功等人的生平行實都有待認真考證。
鑒于此,本書將明清之際駢文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整體觀照,考察這一時期駢文復興的背景和過程,從空間展開、科舉制度、地域分布、市場導向等角度考察駢文復興的背景和原因;通過分析駢文辨體、駢文選本和駢文傳播等建構明清之際駢文學;呈現明清之際駢文經典化機制和歷程,為古典文學現代傳承探索路徑;全面分析陳子龍、陳維崧、毛奇齡、吳綺、吳農祥、陸繁弨、章藻功等人的駢文成就、風格和影響,揭示明清之際駢文的革新、創作實績和傳承譜系;重新認識明清之際駢文在清代駢文復興中的開創之功及其在中國駢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總之,對明清之際駢文系統全面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明清之際駢文文獻的編纂流傳,揭示駢文發展動因和明清駢文承傳脈絡,呈現駢文壇的整體風貌和駢文家的獨特風格,抉發其對清代駢文全盛的影響,審視其在中國駢文史上的地位,完善中國駢文發展統系,是中國駢文史和清代文章學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