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史(上)
- (明)馮夢龍編著 欒保群校注
- 1426字
- 2024-08-07 11:41:32
李妙惠
李妙惠,揚州女,嫁為同里舉人盧某為妻。盧以下第發憤,與其友下帷西山寺中①,禁絕人事,久無家音。成化二十年②,有與同名者死京城,鄉人誤傳盧死,父母信之。
居無何,歲大饑,維揚以北,家不自給。父母憐李寡貧,欲奪其志③,強之不可。臨川鹽商謝能博子啟④,聞其美且賢也,致幣請婚⑤。李自縊者再,公姑患之。時李之父在外郡,訓鄉學⑥。李母偕鄰嫗勸諭殷勤,防閑愈密。李日夜哀泣,聞者為之墮淚。既知勢不可解,乃勉從焉。緘書與父訣,詞甚慘。
及歸謝家,抗志益篤。謝之繼母亦揚州人,與李有瓜葛⑦。李即跪請,愿延斯須之命,終身為主母執役,因堅侍母傍不去。謝故饒婢妾⑧,未及凌犯。居數日,李復懇請為尼,母姑唯唯⑨,度還鄉無復之耳。于時啟船先發,而母及李繼之。至京口,舟泊金山寺下,母偕上寺酬醮。有筆墨在方丈,李取題壁間云:“一自當年拆鳳凰,至今消息兩茫茫。蓋棺不作橫金婦,入地還從折桂郎。彭澤曉煙歸宿夢,瀟湘夜雨斷愁腸。新詩寫向金山寺,高掛云帆過豫章。”款其后曰“揚州盧某妻李氏題”。
盧后會試登甲榜,捷音至揚州,父母乃知子存,然無及矣。弘治元年⑩,纂修憲廟實錄,差進士姑蘇杜子開來江右采事?,未報,復使盧促之。過家,知妻已嫁,恐傷父母,不敢言,然亦未忍別議,遂行。道出鎮江,登金山,見寺壁題,不覺氣噎。問之寺僧,曰:“先有姑媳過此,留題去矣。”盧錄其詩以去。至江右,密籌之徐方伯。方伯曰:“咸艘逾千?,孰從覘察?縱得之,聲亦不雅,盍以計取乎?”乃選臺隸最黠者一人,諭以其故,令熟誦前詩,駕小艇,沿鹽船上下歌而過之。
越三日,忽聞船中女聲啟窗喚曰:“此詩從何得來?”隸前致盧命。李大驚曰:“揚州盧舉人其死已久,爾欺我也!”隸備述如所諭語。叩父母及妻名,一一不爽,李遂掩泣曰:“真我夫矣。始吾聞歌已疑之,恨未有間。今日商偶往娼院,母亦過鄰舟,故得問汝。汝歸,可善為我辭。”因密致之約,揮手曰:“去,去!”隸歸報。其夜,依期舟來,遂接李至公館,夫妻歡會如初。
商貲俱付母主其出入?,母轉以委李。及商歸,檢視?,歷歷分明,封志完固,嘆曰:“關羽昔逃歸漢,曹公不追,而曰彼各為其主,此亦為其夫耳。貞婦也,可置之。”時弘治二年也。?
盧下帷發憤,不必絕家音。其父母且從容問耗,亦不必汲汲嫁婦。天下多美婦人,商人子亦不必強納士人之妻。全賴李氏矢心不貳,遂成一片佳話。
【注釋】①下帷,放下帷幕,與外隔絕,表示專心讀書。 ②成化,明憲宗朱見深年號(1465—1487)。 ③奪其為夫守節之志。 ④謝能博之子謝啟。謝能博,江西臨川人,為當時著名大鹽商。 ⑤“致”,原本作“效”,據文意改。 ⑥此鄉學指鄉村學塾。 ⑦瓜葛,即瓜葛親,遠親也。 ⑧饒,多也。 ⑨姑唯唯,姑且答應。 ⑩弘治,明孝宗年號(1488—1505)。 ?江右,指江西。 ?咸艘,運鹽之船。 ?商貲,商人所蓄資產。 ?“檢”,原本作“簡”,避崇禎帝諱而改也,今回改。后凡此類,俱徑改不出校。 ?此事又見于明天然癡叟所撰話本《石點頭》第二回“盧夢仙江上尋妻”。按:明梅鼎祚輯《青泥蓮花記》卷七:“蘇小卿,廬州娼也。與書生雙漸交昵,情好甚篤。漸出外,久之不還。小卿守待之,不與他狎。其母私與江右茶商馮魁定計,賣與之。小卿在茶船,月夜彈琵琶甚怨。過金山寺題于壁以示漸,云:‘憶昔當年折鳳凰,至今消息兩茫茫。蓋棺不作橫金婦,入地當尋折桂郎。彭澤曉煙迷宿夢,瀟湘夜雨斷愁腸。新詩寫記金山寺,高掛云帆上豫章。’漸后成名,經官論之,復還為夫婦。”梅氏早于天然癡叟及馮夢龍,所輯蘇小卿事是李妙惠事所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