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長輩的關愛與擔憂
少年人的夢想永遠高如碧空燦若云霞,然而等需要在腳下落地時,卻往往不免淪為泥濘。岳飛之所以能成為例外,還有一重助力,來自他身邊的親人師友。由于他們的呵護與幫助,岳飛的成長過程雖然艱辛坎坷,卻從來沒有缺少過關愛。這一點不光有助于他才能的增長,更養成了他日后寬仁而樂觀的性格。
關愛首先來自岳飛的父母雙親。雖然岳飛的父親岳和、母親姚氏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農民,但夫妻倆不光心地善良、通情達理,還有一股急公好義、舍己為人的俠氣,在災荒年份時,甚至不惜削減自己的飲食,也要用省下的口糧去救濟掙扎在死亡線上的饑民。而對待中年才得的幼子岳飛,兩人一方面教養嚴格,絕不溺愛;另一方面又很注重了解和尊重孩子,并盡己所能給予支持:岳飛在箭術上顯露出了天賦,夫妻倆便不顧家中生活拮據,將兒子送到箭術聞名的“鄉豪”周侗處接受專業訓練;岳飛喜歡讀書,兩人便由著岳飛利用晚上的時間,讀那些和農家生計毫不相干的“閑篇”,而不擔心兒子因為熬夜疲倦耽誤了第二天的正經農活。但當岳飛有酗酒的苗頭時,岳飛母親姚氏又有足夠的威嚴和手段,能將兒子教訓到當場立誓再不輕易飲酒,并且日后也真的做到了。當懷疑岳飛染上了賭博惡習以致要典當衣物還債時,連和鄉鄰劃分田地都不愿起紛爭的岳和,揍起寶貝兒子來卻絲毫不手軟。不過,當發現孩子好像在鬧情緒,挨打也不肯說出實情后,岳和又沒有堅持棍棒對話,而是馬上換了一種溝通方式:通過暗中跟蹤去全盤了解兒子的行跡。當發現岳飛其實是因為祭奠去世的箭術老師周侗需要買酒肉,才不得不當衣換錢時,岳和立馬當面肯定了兒子的行為,其實也等于是跟孩子認了錯。放在古代,這算是相當開明和平等的教育方式了。
關愛還來自很多原本與岳飛素昧平生的路人。比如,教岳飛箭術的周侗,在教導岳飛時傾囊傳授,完全不考慮“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問題,使岳飛能夠“盡其道以歸”。岳飛出徒之時,周侗還以“所愛弓二”贈送岳飛,儼然已把這個入門不久的小弟子,當成了自己的衣缽傳人。再如,岳飛大概到快要成人的年紀時,估計是因為武藝實在太出眾,被征到相州城里做過一陣“游徼”,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宋代“協警”。岳飛每次出巡當差的路上,經過相州一個和他非親非故的舒姓老人的家門口時,老人總要“烹茶設饌”,主動投喂這個還不到二十歲的毛頭小子,順便叮囑灌輸一番“年輕人你不是一般人,將來肯定有大出息,但是一定得注意保護自己,不能責任心太強、太老實……”的人生經驗。
總之,用現在流行的教育理念來說就是:雖然人生起點不但不高還有點落后,但岳飛的成長過程中始終不缺愛,原生家庭中的親子關系也極為健康、和諧,甚至從現代眼光來看都讓人心生羨慕。這為他少年時期不斷拓展文武才能增添了助力,更使得他的精神世界健康、開朗而自信,為他之后的成長,特別是成為富有魅力的管理者與領袖人物,打下了極為良好的基礎。
不過,在父母和長輩對岳飛的關愛中,也一直含有一分憂慮:岳飛的為人秉承了父母的善良和正直,而且可能是讀多了英雄故事,又天生力氣比別人大、腦子比別人活的緣故,這個少年比自己的父親更喜歡打抱不平、愛管閑事,也更剛強、有主見,遇到原則性問題絕不退讓,“意所欲言,不避禍福”。
這樣的性格,再加上難免要把岳飛的人生之路導向投軍征戰的武功天分,在這個眼看著越來越不太平,今日聽說要發兵伐遼,明日又到處鬧方臘、鬧這天王那大王的世道里,真能平安順利地取得一份足以光宗耀祖、封妻蔭子的功名,然后富貴終老嗎?在給岳飛算命時聊起天下大勢,忍不住嘆息過“世亂矣”的宋代不知名天文學家李廷珪大概不是很樂觀;在岳飛被害后,被附會歪曲成預見了岳飛將來必然遭嫉橫死的相州舒姓老人,恐怕也不是無緣無故就想要提醒岳飛注意保護自己;甚至為人善良謙退的岳飛之父岳和,可能也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全無憂慮。
實際上,當發現兒子典當衣物換錢只是為了祭奠恩師,之所以不肯和父母說實話,則是因為既不愿把這份哀悼之情當作談資向旁人、包括向自己的父母炫耀,也不想讓家人知道自己正在為此挨凍受苦之后,岳和就一方面為兒子的重情和堅忍而感動,另一方面又擔心這孩子的感情未免太過厚重激烈,所以忍不住“撫其背曰:‘使汝異日得為時用,其殉國死義之臣乎!’”
這句話來得有些突兀,在今人看來邏輯也有點跳躍。但細想想又確實順理成章,顯示出岳和對自己孩子的了解和對世事人情的洞明。
對待僅有數月教導之情的恩師,尚且如此真情實感,如此一絲不茍地踐行作為學生的責任和義務。那么一旦天下有變,自己這個學了一身好本事的兒子,面對深陷危難的國家、故土和親人同胞,會奉獻、付出到什么程度才肯罷休,也就不問可知了。所以后來官方將此句當作岳飛父親勉勵岳飛未來要先國后家的忠孝典范,記入了《宋史·岳飛傳》里。
而岳飛緊接著的回答,更證實了岳和心頭的憂慮。
惟大人許飛以遺體報國家,何事不敢為!
如前所述,岳飛是獨子[21],在號稱“以孝治天下”的宋代,甚至有權利為保證父母老有所養而拒絕從軍征戰。所以岳飛這句話,其實是在向父親婉轉表達:一旦國家有變、蒼生有難,比起承擔家庭義務,他更渴望能為更多的人盡責,甚至捐軀殞命也在所不惜,所以需要提前取得只有自己這么一個孩子的父母的諒解。
少年人向往英雄豪杰的光芒萬丈,卻還不完全了解光芒背后是怎樣的代價。而已經年過半百的父親,多半已由此窺見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比一般人有出息,但也一定會經受更多的艱難困苦,甚至可能會失去生命。在沿著岳飛—岳飛的妻子李娃—岳飛第三子岳霖—岳霖幼子岳珂這條線索傳承下來的家庭記憶中,這段父子對話,最終以“先臣和乃嘆曰:‘有子如此,吾無憂矣!’”而告終,并被記入岳飛傳記里。然而體察行文語氣,推想當時情境,岳和的這句話,恐怕并不全是驕傲和欣慰,還有已經隱隱察覺的,卻也無可奈何的擔憂與疼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