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不一樣的自己:讓你少走彎路的60個智慧錦囊
- 洞見君
- 1796字
- 2024-08-06 10:48:09
認知半徑決定你能走多遠
01
前段時間,我和朋友一起駕車去鄉下歇涼,落腳的農家樂是一戶養蠶的人家。我們到的時候,男主人正在打掃用來培育幼蠶的飼育箱。看著飼育箱里的蠶繭,朋友很疑惑:“這么多幼蠶都不要了嗎?”男主人嘆了口氣,答道:“不是不要,只是這些幼蠶已經被困死在厚厚的蠶繭里,再也出不來了。”
原來,蠶在結繭后7到15天便會開始嘗試破繭而出。有的蠶在掙扎過程中呼吸到了新鮮空氣,會奮力沖破蠶繭的束縛,發生蛻變;而有的蠶掙扎幾次沒能沖破蠶繭,便以為繭房就是世界的全貌,最后心甘情愿地待在里面,直到繭房內的空氣耗盡,窒息而亡。
但其實,這些蠶如果能認識到繭房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并用力向外掙扎,就能重獲新生。和這些蠶一樣,很多時候,我們看似陷入了某種困境,其實不過是被困在自己的認知繭房里。
02
以前和我的一位大學老師聊到關于認知的話題,他說的一段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他說:“真正限制我們人生的,從來不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認知上的困頓。認知水平不夠,再努力也沒用;認知層次太低,再辛苦也是徒勞。終其一生,我們都是在和自己的認知能力博弈。”
這話一點兒沒錯。我以前一直以為,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有差距,是因為每個人的家庭條件不同,個人能力不一樣,后來才逐漸意識到,真正能拉開差距的,是人的認知水平。
認知水平不同,人看到的世界不同,處理事情的方式自然不同。
我之前看《財務自由之路》這本書時,里面有個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彼得出生于美國西部的某個貧民窟,父親酗酒,母親吸毒。他靠著政府的救濟金,在對饑餓、毒品、傳染病的恐懼中長大。他的朋友告訴他:“我們只能走父母的老路,沒有其他出路。”但是彼得說:“不,不是這樣的。我被賦予生命、思想、智慧,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而后改變世界。我決不能被眼前的貧窮困住。”懷揣著這樣的信念,彼得開始和貧窮生活抗爭。他靠賣報紙、刷盤子、扮小丑、在街頭賣唱……堅強地生活下去。
某天,他在上網時看到一個旅游博主的視頻。他靈機一動,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傳視頻,記錄自己在貧民窟的日常生活,人們對貧民窟的好奇心讓他不到三個月就收獲了很多關注。隨著關注度越來越高,慢慢地,有互聯網公司主動上門來找他洽談商業合作。后來,他成了一位坐擁百萬粉絲的視頻博主,年入數十萬美元。
一個人的認知層次對他的人生結局有很大影響。就像彼得,他沒有像他的父母一樣酗酒、吸毒、自暴自棄,也沒有像他朋友那樣認定自己只能走父母的老路。相反,他堅信自己可以沖破貧窮的束縛,并處處尋找機會改變生活。因此,盡管他和他的父母、朋友都生活在貧民窟里,但他最后走了出去。
03
有些人的認知水平一般,一直被困在認知繭房里,難以有所進步,那么,如何打破認知繭房,實現思維躍升呢?
第一,突破舒適區,轉向困難區。
人的認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
真正厲害的人會不斷突破舒適區,轉向困難區。通過大量閱讀、與優秀的人交往、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的演講等,向外打開自己的認知;再通過改進原有工作方法、提升專業技能、進行多維度思考,向內深化自己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認知區域的半徑會不斷擴大,原先的困難區會慢慢變成拉伸區,甚至是新的舒適區,我們的思維邊界得以拓寬,從而能更全面地看待問題。
第二,不再被動學習,開始主動學習。
我們大多數人習慣于被動學習與被動思考:在學校時,跟著老師的教學計劃走;工作以后,按照領導的指令行動。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曾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之后,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也通過實驗發布了“學習金字塔”報告,報告稱:人的學習可以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
被動學習:聽講、閱讀、視聽和演示。被動學習的內容留存率在5%~30%。
主動學習: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主動學習的內容留存率提升到50%~90%。
由此看來,人們通過主動學習獲得的內容的留存率遠遠高于被動學習。真正的改變都是由內向外發生的,我們應該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不再被動學習,開始主動學習。
比如,多和優秀的人討論、親身實踐、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傳授給他人等。只有直面自己的認知誤差,通過主動學習提升自己的內容留存率,才能實現思維躍升,擺脫自己困住自己的僵局。
作家霧滿攔江講過一句特別真實的話:“認知水平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心,舉目所見,只有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拼命求索,卻無改于自己的命運之分毫。”想擺脫人生的種種苦惱,要先提升自己的認知。只有打破認知繭房,才能逃離人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