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經有一位三年級孩子的媽媽在我的公眾號后臺向我求助,她細數了她兒子一堆屢教不改的壞毛病,說自己被氣哭過無數次,很長一段時間焦慮到失眠,問我該怎么辦。
我問她:“能跟我說說你兒子的5個優點嗎?”
她說:“哪有什么優點,他太差勁了,老師天天控訴他,同學也都不喜歡他?!?/p>
我再問:“親愛的,我問的是你眼里他的好,不是老師和同學的評價。”
她回答:“他很愛我,就算我天天說他,他也永遠都給我打100分。”
我繼續問:“那你最近夸過孩子嗎?”
她說:“沒有,他都這么差勁了,再夸還不反了天了?”
最后我說:“說實話,我覺得你的孩子現在更需要你的夸獎,別再說他差勁了。”
遇到問題孩子不必慌,淘氣男孩也有大潛力。
胖豆也曾經是世俗定義里標準的“熊孩子”。幼兒園時,老師氣憤到暗示我,這孩子再不管,長大了怕是要闖出大禍來。
上小學前兩年,被老師批評那是家常便飯,最高紀錄一天7次;還有老師直接在家長會上給他貼上“問題孩子”的標簽。
我也曾覺得丟臉,氣過,哭過。
典型焦慮型媽媽的每一句臺詞,我都說過——“究竟要我說多少遍你才聽得進去?”“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你就不能長點兒心,別讓媽媽丟臉了?”“這么簡單的題還出錯,你能不能認真點兒?”……可結果總是——不管用!
從胖豆小學三年級開始,我開始執著于帶他體驗生活,而非一味說教、講大道理。我發現擊中人心的也許只是一部電影、一首歌、一群人、一件事……一旦他真的被擊中,有了“從心”出發的勇氣,改變也就真正開啟了。
作為媽媽,我必須無條件相信他!我堅信他只是暫時優秀得不那么明顯,他需要我的幫助;我只是暫時還沒有找到適合他的教育方式,我一定會找到,也必須找到。
我開始瘋狂地學習育兒知識,兒童心理學的書我讀了好幾十本,育兒課一兩年下來聽了不下100場。我開始意識到,一個好媽媽,應該用100種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迷信一種方式可以教好100個孩子。不能照搬別人的方法,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傾聽孩子的心聲,因材施教,點燃動力。
看到好的方法,我會跟胖豆去實踐,并做好記錄,然后根據他的反饋進行調試,再實踐。他犯了任何錯誤,我都會和他一起去承擔,想辦法解決。
幾年下來,胖豆的變化非常大,雖然他現在正值青春期,還是會時不時地作妖,但整體頻次已經非常低了。他優秀得越來越明顯,成功進入了他理想中的中學,有了不少優秀的好朋友,人也越來越自信。
因為痛過,所以懂得。我知道男孩的成長過程中,讓媽媽焦慮和頭痛的絕對不只學習這一件事;我也發現教育專家、知名教育博主的孩子大多是女孩。“一點就通”在厚臉皮、經常選擇性“耳聾”的男孩面前,簡直是教育的奢侈品。
有沒有接地氣的方法,能讓虐媽千百遍的淘氣男孩的媽媽看到一絲曙光,相信雖百轉千回,但問題終究有解的那一天。
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胖豆就是個現實生活里淘氣又陽光的鄰家男孩。我們的真實教養記錄分享,哪怕只是讓一個媽媽在無助的時候,能看到一絲微光,愿意再多試一次,也許這世上就多了一個優秀得更明顯的孩子,那我的分享就是值得的。
我們只需要堅信:沒有不想變好的孩子,也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當我們發現教育受阻,挫敗無力的時候,試著跳出來,先不逼迫孩子改變,而是先試著改變一下自己,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多關注生命教育,多看見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專注于點燃孩子的學習動力,幫他找到適合他的學習方法,而非緊盯著具體知識的灌輸,我們就會發現,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孩子的行為認知、人際交往、學習都會自然而然地往好的方向發展,想不優秀都難。
和孩子一起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孩子犯了錯、闖了禍不可怕,可以批評,但不要定性,尤其是男孩,大多是有些“逆鱗”在身上的。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愿意和他一起去面對、去承擔、去改進,會一如既往地愛他、支持他。
孩子做錯事時,比起父母的指責謾罵,他們更需要的是幫助。如果這個時候連最親近的爸爸媽媽都不幫助他,甚至嫌棄他,他就很容易感到無助,變身小怪獸。
男孩的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比女孩晚,所以跟女孩相比,他們顯得不擅長社交和處理情緒,自制力更弱,更容易沖動、易怒,愛發脾氣。當受到外力侵擾時,他們的應激反應更大,非戰即逃,要么激進好斗,要么躲進自己的“山洞”里生悶氣,不出來,拒絕溝通。
問題越多的男孩,越需要父母去發現、去理解,然后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孩子有了父母的愛和信任,才有力量對抗大大小小的問題。
每一個不被父母接納、欣賞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那些在父母的指責中長大的孩子,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有可能“習得性無助”。作家三毛曾寫信給她的父親說:“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很多被父母習慣性指責的孩子,可能要用一生去追尋一聲肯定。
降低預期,降維訓練,允許孩子暫時“差勁”,逐步引領孩子體驗“成就”。
孩子的問題不是一天之內形成的,所以也別期待立刻就能改變。試著先降低預期,降維訓練,這樣無論孩子取得多么微小的進步,都是超出預期的收獲,都值得為他鼓掌。想想孩子小時候第一次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爬,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喊爸爸媽媽,哪一次我們不是在一旁歡呼雀躍。
你會說,那能比嗎?他現在大了,應該懂事了,應該知道認真學習了。可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應該”?他為什么就不能比別的孩子普通一點,進步得慢一點?
我已經40多歲了,應該富足了,應該淡定從容了,但為什么我依然在為碎銀幾兩忙碌奔波,常有困惑?我該罵我自己不爭氣嗎,還是選擇跟自己和解、自洽更幸福?
如果我們可以和自己和解,那為何不能接受那個暫時跑得不夠快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則需要漫長的等待。
別看到別人的花已經盛開,自己的這株還沒動靜就焦慮著急。專注一點,細心呵護自己的花苗。咱就跟自己比,今天多長出一片葉子,明天多結出一個花苞,都是驚喜。接納孩子的缺點,接納他的不完美,而不是糾結于他不應該這樣那樣。
這是我們每一個父母必修的功課,也是幫助我們緩解焦慮的不二法門。
別怕有問題,也別怕慢,要有“牽著蝸牛去散步”的耐心。每個階段,著重解決一到兩個問題就好,不要貪多,不要求孩子同一時間全面變好,而是允許他有些地方“暫時差勁”。
從現在起,只有“我家的孩子”,沒有“別人家孩子”。
父母的焦慮,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將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做比較,這種比較顯得自家孩子格外不行,于是父母心生擔憂,無限后怕。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中寫道:“與別人比較,是悲慘生活的開始。”
其實,孩子不必成為別人家的誰,也不必活成老師眼中正確無比的乖孩子。我們要成全自家的男孩,幫他找到他獨有的閃光點,找到天賦和興趣,然后引導他按照適合自己的節奏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興趣是一簇星火,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孩子找到屬于他的星火,然后給予支持和肯定,讓孩子更有力量地綻放自己的生命力。
孩子的很多“缺點”,到底是不可饒恕的致命短板,還是裂痕里一束迷人的光,很多時候只在家長一念之間的引導。
比如孩子沉迷游戲,家長都深惡痛絕。實話實說,胖豆沉迷游戲的時候,我也抓狂過。但沉迷本身難道一定就是壞的嗎?沉迷學習,沉迷研究,沉迷追逐夢想,都是好的,所以,他只是沉迷錯了對象而已。
于是,我引導他換了個對象,引導他去“設計游戲”而不是“玩游戲”。然后,他開始從游戲中抽身,轉而沉迷編程,還為此獲得了不少全國性比賽的一等獎。
教育,不是不斷發現并填補自家孩子的短板,而是不斷發現并放大孩子偶爾做對的那些小事,讓孩子更多地體驗成就感!
男孩,越是覺得自己很強很厲害,就越少惹是生非!
請做個捧場王,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多夸夸,捧捧場,但注意要夸得真誠,夸得具體。
我們這代父母跟我們的父輩相比,也會鼓勵孩子,至少能夸得出口了。但跟孩子犯錯時的“高度重視”相比,我們的夸獎還是顯得太蜻蜓點水了。我們好像總能從孩子身上找到問題,發現不足,然后不厭其煩地給出自以為是的“正解”,以避免壞的結果出現。但其實,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做錯了。
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懈怠、情緒低落、內心動力不足的時候,他需要的是充電、正向賦能。作為家長,我們要去引導,去激勵孩子,而不是用負向打壓去消耗他僅存的電量。
胖豆有時會跟我說:“媽媽,我的腦子好像短路了,就是想不出來,我覺得我好像做不到?!蔽揖蜁f:“累了你就先休息一下吧。回頭再試一試,你一定行的!”
他問我:“你那么相信我嗎?”
我堅定地回答:“我不是相信,是堅信!”
人類內心深處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就是被人欣賞。試試做個捧場王、愛夸夸父母,相信相信的力量,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當然,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也會犯錯,也會偶爾忍不住怒火去打擊孩子。沒關系,男孩也沒那么脆弱,我們和孩子都是普通人,是人就有情緒。要允許自己客觀表達情緒——只要不是發泄式表達就行,也要正視孩子的情緒,給它們以出口。
男孩通常吃軟不吃硬,不能跟他們硬剛,當然也不能放任不管,我們需要掌握些“套路”來跟他們斗智斗勇。
但是,切記:
套路只是暫時的戰術迂回,真誠才是永久的必殺技。
養孩子沒有捷徑,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養育男孩的過程,尤其是淘氣男孩;更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意識到再好的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每個階段都會有新的問題、新的發現、新的情緒觸發點。
但只要我們能放下焦慮,耐心一點,多摸索、習得一些智慧的育兒方法和技能,左手出“套路”,右手打“真誠”,用心傾聽、理解、接納和等待,就一定會等到他怒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