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產量競賽

煙臺試點與金陵試點

“沒有糧食就不行嗎?”

1955年,煙臺的初夏,風里帶著涼爽,幾乎是一年中最舒適的時節。可時任輕工業部糖酒處處長彭華秀的后背卻全是汗珠。他坐在煙臺釀酒廠的會議室,和各位同仁激烈地討論著一個重要的問題——糧食短缺,如何在不與百姓爭糧的同時釀造美酒。從深入煙臺酒廠研究這個問題以來已經過去兩個月,他們的工作仍難見起色。

參與本次討論的有來自全國13個省市的釀酒技術人員、專家,共計100多人。他們共赴煙臺,以解決減糧擴產的問題。在巨大的壓力下,人人都心急如焚。

白酒釀造時需要糧食中的淀粉和糖分參與發酵,才能得到醇厚的酒體。彭華秀深知這一點,他在六年前就研制出用廣麩曲代替大曲釀酒的方法,打破了釀酒原料只能用大曲的釀酒定式。

面對困難,他堅信只要和各位同仁堅持探索,一定會有好結果。

在研究遇到瓶頸時,彭華秀創新性地提出,既然暫時找不到替代糧食的釀酒原料,那就另辟蹊徑,從釀酒工藝出發,嘗試對其進行改進,提升白酒的出酒率。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有前輩探討、研究過精進釀造工藝的課題。于是,彭華秀將當年黃海工業研究社的釀酒方法、金培松的菌群分離技術,以及方心芳、孫穎川的散曲工藝相關資料全部整理出來,和大家共同研究。

有一天,一位來自山東的酒師找到彭華秀,說自己知道用紅薯代替高粱釀酒的方法。此前,他家鄉的燒坊就將紅薯作為釀酒原料,釀出的酒口感不比高粱酒差。因此,煙臺的釀酒實驗就以將紅薯作為原料開始。

終于,在1955年7月,他們將制曲、制酒、酒母培養和成酒分析等工藝拆分出來,經過整理形成了一套可科學量化的釀造體系,“煙臺釀酒操作法”。為推廣煙臺釀酒操作法,全國第一屆釀酒會議于同年11月召開。這也是中國白酒行業第一次召開全國性的技術會議。此次會議不僅能夠動員全國酒廠學習煙臺釀酒操作法,還實現了白酒行業內部的技術聯合,為日后推動工藝總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會結束后,國家輕工業部組織全國的酒廠前來學習新技術。其中,天津釀酒廠廠長胡繼宗派廠中的酒師和幾位科研人員前去參加培訓。在學習吸收煙臺釀酒操作法之后,天津釀酒廠在生產方法和出酒率等方面有了極大的提高,為日后釀造直沽高粱酒[8]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也為其在日后全國低度酒風潮中率先研制出38°津酒埋下了伏筆。

看到全國白酒行業生產者紛紛使用新方法,使釀酒工藝得到改善,彭華秀感到非常欣慰。但他知道,對于中國白酒釀造技術的探索還不能停止,全國的白酒釀造工藝還需要繼續精進。煙臺釀酒操作法的成功讓彭華秀更有信心去完成接下來的任務。

之后的幾年時間,中國白酒進入重要的試點階段。全國先后設立了六個白酒試點,以煙臺釀酒操作法為基礎,繼續探尋白酒的釀造之路。探尋的主題依舊是:廣辟原料、節約糧食、繼承傳統、科學總結。

1956年,南京金陵酒廠的另一場白酒試點實驗開始了。這一次實驗的產酒原料為當地的山芋干。山芋酒是金陵酒廠的特產,當地稱之為芋干酒。雖然這種酒減少了釀酒過程中糧食的消耗,但成品酒中山芋味很重。基于對這款酒味道上的改良,以及對煙臺釀酒操作法的驗證和改進,金陵酒廠的實驗主要分為兩部分:酒體增香和酒糟利用。

1956年7月,彭華秀帶領白酒行業老前輩熊子書工程師,以及輕工業部糖酒處王光宏等一行人,來到南京市通濟門外九龍橋旁的金陵酒廠。在實驗之前,他們已經為這次工作做了很多功課,所以在熟悉酒廠環境后,便投入到了工作中。

熊子書對生香酵母及菌群生長很有研究,在此次實驗中他主要負責利用酵母,以及發酵方式減少酒體中的山芋味;王光宏則負責進行酒糟的利用研究。

經過近半年的實驗,熊子書發現山芋酒中含有一定的甲醇成分,這是山芋味的重要來源。想要降低甲醇的含量,一是要改變釀造方式,二是要使用生香酵母。實驗期間,熊子書在煙臺釀酒操作法低溫蒸餾的基礎上,總結出“清蒸、清燒”的方式;同時利用生香酵母,讓酒體產生更多香味分子,從而解決了酒體中山芋味過重的問題。王光宏則利用酸解后培養酵母的方式對酒糟實現了再次利用。

實驗后期,熊子書希望將酒體中的甲醇含量降到更低,但經過了各種努力也無法突破研究瓶頸。不過,利用生香酵母,以及采用回酒發酵和延長發酵期的方法,確實可以增加酒體的香味,讓成品酒口感更加醇厚。這一理論也在遼寧凌川白酒及江城白酒的釀制中得到證實。

在實驗中,熊子書還發現改變酵母的搭配可以使淀粉利用率提高。再加上1952年他發現的兩株川102、川345號強發酵力的酵母,他便主動發起河南周口試點實驗,從而延續對曲料的探索。

周口試點實驗以橡子為釀酒原料。和高粱、大米酒曲相比,橡子的單寧含量更高,因此酒曲的酸度會更高,成品酒的口感也會下降。但如果能實現橡子在制曲中的高淀粉轉化,就意味著其中單寧產生的酸可以被更好中和,而且曲藥濃度也會更高。這一方法一旦成功,將意味著白酒釀造可選用更多類型的原料,直接推動中國白酒釀造工藝的進步。

果然,熊子書和一行人在周口試點,實現了橡子酒淀粉利用率從49%到80%的飛躍。同時,熊子書還在判斷酒曲質量上累積了大量經驗,為之后在茅臺實驗中釀酒選曲奠定了基礎。

在煙臺、南京、周口實施的三次實驗都取得了極好的成績,也解決了在制曲和釀酒中采用多種原料的問題。不過,新的問題產生了,釀酒沒有曲藥行不行?俗話說“無曲不成酒”,曲藥是重要的糖化發酵劑,更是提高白酒生產中淀粉利用率的關鍵。1957年啟動的四川永川試點實驗,就向減少酒曲或不用酒曲的目標發出了挑戰。而迎接這一挑戰的,自然是試點實驗經驗豐富的熊子書。

這次實驗,將淀粉利用率從65%提高到近80%,熊子書和其他專家一起總結出版了《四川糯高粱小曲酒操作法》,這是第一次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對小曲酒釀造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對提高全國小曲酒釀造水平具有指導意義。[9]

1959年,四川省糖酒貿易局在永川進行制曲不用中藥的試點,并編寫了《無藥糠曲制造》一書,總結出“兩準、一勻、三不可”的無藥糠曲操作法,打破了“無藥不成曲”的傳統觀念。[10]

隨后永川高粱酒因質量提高、產酒量增多,廣受市場歡迎。1997年,經過第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批準,重慶正式從四川獨立,被設立為直轄市。重慶永川酒也成為當地名產,帶動重慶酒業發展,成為嘉陵江育出的五朵“金花”之一。

實驗的勝利號角一次次吹響,但也有結果不盡如人意的時候。

在之后的湖南常德試點和廣西南寧試點中,對菝葜根和木薯釀酒的研究就很難突破瓶頸。菝葜根這種植物成熟期和生長期的性狀不同,以及其根莖可轉化的糖分不多,在釀酒過程中還需要加入硫酸進行酸化,再添加酒曲、酵母來發酵,導致成品酒的口感受到很大影響,酸味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此后,菝葜根更多地用于藥物生產等其他領域。

而在廣西南寧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用木薯釀酒在釀制中會產生一定量的氫氰酸,即使在處理之后達到了國家相關標準,但成品酒最終還是因為口感不佳而遭到市場淘汰。

經過長達十年的探索,中國釀酒行業涌現出大量人才,他們前仆后繼投入到白酒原料的研發中,做出千萬種嘗試,實現了中國白酒釀制技術的精進。

這也將中國白酒行業的發展引入一個新的階段,全國酒廠紛紛進入比拼出酒率的新賽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城市| 唐河县| 萝北县| 新巴尔虎左旗| 茌平县| 全州县| 荔波县| 合肥市| 山丹县| 牟定县| 揭西县| 陕西省| 高淳县| 宜川县| 福泉市| 苏尼特左旗| 台前县| 泰来县| 宜良县| 米泉市| 凉山| 高清| 鸡东县| 临漳县| 武清区| 灵石县| 敦煌市| 永胜县| 天水市| 峨边| 内乡县| 静宁县| 凌海市| 盐山县| 册亨县| 扎赉特旗| 临沧市| 阿坝| 民县| 泉州市| 观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