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魯木齊傳:一帶一路上的璀璨明珠
- 杜雪巍
- 1653字
- 2024-07-30 18:02:17
鞏寧城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迪化新城建成約七年后,清政府又開始建造了鞏寧城,歷時近兩年時間,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九月十五日建成。
鞏寧城,即今天新疆農業大學校內。鞏寧城是當時清政府在迪化建造的規模最大的一座城池,但鞏寧城僅僅存在了八十年,便毀于清同治三年(1864)逆匪索煥章勾結宗教阿訇妥得璘發動的那場叛亂。
按照清代在烏魯木齊周邊建立的24個大小城堡的排序,鞏寧城位居第15個城堡,但就規模而言是最大的一座城堡。而就其軍事地位而言,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烏魯木齊建立屯城開始,其在此后的153年中,鞏寧城一直作為烏魯木齊的政治、軍事中心而存在,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五個皇帝,長達91年。
當時迪化屯城已建成13年,迪化新城也已經建成約7年,烏魯木齊的商業已相當繁榮,形成了新疆北疆的一個經濟中心。迪化周邊已建成了大大小小14個城堡,而且烏魯木齊周邊的屯田事業蒸蒸日上,已取得顯著成效。
此處的農業基本不靠天上的雨水,引天山雪水灌溉,土地肥沃,無須糞田,一年下種一石可以年產8石糧食,一兵墾種可以供養15人消費。倉儲殷實,陳陳相因,以致儲存的糧食多到腐爛變質。當時流放于烏魯木齊的紀曉嵐曾在釋回東歸時賦詩說:“割盡黃云五月初,喧天滿市護柴車;誰知十斛新收麥,才換青蚨兩貫余。”詩中注釋說:“天下糧價之賤,無逾烏魯木齊者,每車載市斛二石,每石抵京斛二石五斗,價只一金,而一金只折制錢七百文,故載麥盈車,不能得錢三貫。”
當時乾隆考慮在烏魯木齊駐軍、筑城,不僅因為烏魯木齊的糧食充裕,糧食再不需要西調,而且因為此地產煤、產鐵。在烏魯木齊的河東已無平原,只有妖魔山的北面還有一處依山傍水的平原,可用來建城,且有險可守。
此外,乾隆選擇在烏魯木齊筑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昌吉屯官過節期間,屯官調戲屯民妻女為其陪酒唱歌,激起屯民憤怒,由此引發屯民殺死屯官。后此事不斷發酵,從昌吉到迪化,屯民串聯返鄉。當時,清政府規定:在烏魯木齊屯田的屯民不得隨意離境。當時迪化的紅山嘴設有卡倫,“烏魯木齊南界天山無路可上,北界葦湖連天無際,淤泥深丈許,入者輒滅頂”,迪化城西“萬木參天仰不見日,綿亙數十里”,在烏魯木齊的河東,均有城堡可以控制,清軍在烏魯木齊河以西以逸待勞,鎮壓了昌吉屯民的騷亂,事件很快得以平息。四年后,清軍選擇在烏魯木齊河以西的鞏寧城筑城,也是為了預防或彈壓遣戍邊民的騷亂,且防止昌吉、呼圖壁屯戶擅自離境。
乾隆三十七年(1772),經陜甘總督文綬報請中央政府,調派甘州(張掖)、肅州(酒泉)、寧夏綠營精壯兵1500名,普通兵300名赴迪化河西修筑滿城,負責建城的官員系乾隆侍衛烏魯木齊巴里坤等七城滿漢屯田官兵事務大臣索諾木策凌。乾隆三十七年(1772),索諾木策凌補授參贊大臣。乾隆三十八年(1773),烏魯木齊實行都統制,索諾木策凌即為烏魯木齊第一任都統。
乾隆三十七年(1772)開始建城,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鞏寧城乾隆三十七年建筑,周里三分,高二丈二尺,五寸厚,一丈七尺城濠,寬二丈,深一丈,城門四:東曰承曦、西曰宜穡、南曰軌同、北曰樞正,城樓四,敵樓四,角樓四。城中鼓樓一座。”鞏寧城內還建筑了很多輔助設施,城內“門的周長9.3千米,平均每面墻長約2.3千米,對角長3里。墻高:東部2.35丈,西墻高1.95丈,墻厚1.7丈,墻上可以行使馬車。城門、城樓、敵樓、角樓各為四個。城中有鼓樓一座,衙署即各種房屋共計9550間”,到嘉慶年間不斷完善。
《烏魯木齊史話》說:“鞏寧城里的建筑,更是光怪陸離,斑駁綺麗,軍署官衙全部是碧瓦朱門,華表石獅。為滿營官兵所修建的六千五百多間營房,全是磚壁石階,富麗堂皇。”
鞏寧城的建設,共使用了公款10萬銀兩,糧食2000余石。在當時同類型的建筑工程中,花費的銀兩屬于很節省的。因為全部城建,都是兵士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建造的。
鞏寧城建成后,整個迪化屯城、迪化新城等的行政中心便悉數移到了鞏寧城。烏魯木齊的提督府及漢營官兵駐扎在迪化新城內。
如今新疆農業大學背后過境公路的對面仍保留著“馬料地”的站名,應該就是當時鞏寧城圈養一萬多匹戰馬,飼養馬匹、供應馬匹草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