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迪化新城

今天的烏魯木齊人民廣場,大十字一帶,原有著一座占地0.42平方千米的清代土城,這便是最早的迪化城,也叫迪化新城。乾隆三十九年(1774),鞏寧城修建完成后,此城便與迪化屯城并稱為漢城。

迪化城始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十二月,乾隆三十二年(1767)建成,歷時一年十個月竣工。此城建成時,烏魯木齊辦事大臣溫福奏請乾隆頒賜了城名“迪化”,以及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城門名稱,全部移到了這座城,謂之新城。

今天烏魯木齊市的中山路與和平北路交會處,即為當年迪化新城的東門——惠孚門;人民路與解放北路交會處,即為迪化新城的南門——肇阜門;中山路與紅旗路交會口處,即為迪化新城的西門——豐慶門;民主路與解放北路的交會處,即為迪化新城的北門——憬惠門。

據記載,這座迪化新城的建筑物在1935年時尚留存一些,到了1949年以后大部門建筑物還依稀可見。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城市規模的逐步擴大,城市改造的日新月異,那些老建筑均已焚毀,不復存在。1985年前后,在這座城市里尚能看到的迪化新城的建筑物有:一是在光華路南段,即自治區黨委大院東側約20米的東城墻;二是今人民路玉雕廠至人民劇場以北的溝渠,經街心花園的渠道,即是迪化新城的舊護城河遺址。

如果說迪化屯城尚是為了換馬貿易,那么迪化新城的建立則是清廷真正考慮在此地建城,開始作為統御新疆的一個戰略支撐了。

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鼓勵官兵攜帶家眷前往烏魯木齊安家,并提供安家、從事農業生產所需的籽種、口糧、農具等。這使得駐扎烏魯木齊的兵員迅速增多,加之大規模的屯墾需要,原有的屯城已不能滿足需要了。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得烏魯木齊的人口迅速增加。尤其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甘肅皋蘭(今蘭州)等三十二個州、縣、廳發生旱災,民生凋敝,乾隆遂命令陜甘總督楊應琚動員陜甘災民及靠近新疆附近的甘肅民戶到“甘泉沃土,糧食饒裕”的烏魯木齊。當時陜甘農民對嘉峪關以西地區的富足早就有耳聞,尤其是安西、肅州(今酒泉)、甘州(今張掖)、涼州(今武威)等地有一兩千戶農民,可以“不勞而集”,爭著來到烏魯木齊。緊接著內地的小商小販也接踵而至,這就使得原本一個草原驛站,迅速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農業、手工業、商業重要城市。

我們今天的自治區黨委大院所在地依然在迪化新城清代提督府的所在地。大院門口便是人民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解放新疆紀念碑。在人民廣場東邊不遠便是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而迪化屯城和迪化新城的連接線,就是今天的人民路。現如今中央駐新疆的各大金融機構幾乎都建在這條人民路上。為此,這條街又號稱是烏魯木齊市的金融一條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水县| 吉木乃县| 葫芦岛市| 沧州市| 辉南县| 博白县| 景东| 怀柔区| 双江| 玉门市| 昌都县| 台湾省| 雷山县| 永平县| 大关县| 沐川县| 安国市| 柳江县| 长宁区| 定结县| 玉山县| 巴中市| 宁南县| 浦江县| 施甸县| 淳安县| 湟中县| 芦山县| 车险| 克山县| 南溪县| 柳江县| 桐梓县| 贵南县| 奇台县| 长宁区| 黄梅县| 遵化市| 军事| 大庆市| 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