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一、鬼谷子其人
鬼谷子,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其神秘的人物。鬼谷子這個人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是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史記·蘇秦列傳》說蘇秦“東師事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張儀列傳》說“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史記》的記載被譽為“不虛美,不隱惡”,這兩則材料皆說鬼谷先生是戰(zhàn)國時期聲名赫赫的縱橫家蘇秦、張儀的老師,故其記載是真實可靠的,鬼谷子其人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故曰:‘圣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曰:“此出《鬼谷子》,遷引之以成其章,故稱‘故曰’也。”《田敬仲完世家》:“(田)莊子卒,子太公和立。田太公相齊宣公。”《索隱》:“莊周及《鬼谷子》亦云:‘田成子殺齊君,十二代而有齊國。’”可見司馬遷是見過《鬼谷子》書的。《淮南子·氾論訓》曰:“忤而后合者,謂之知權。”又《人間訓》曰:“圣人之言,先忤而后合。”“忤合”為《鬼谷》書篇目,其中有言反忤求合。《淮南子》一書,乃綜合先秦諸子百家言,多依諸子舊文,劉安必曾見《鬼谷子》書無疑。劉向《說苑·善說》篇說:“孫卿曰:‘夫談說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別以明之,歡欣憤滿以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行矣。夫是之謂能貴其所貴。《傳》曰:“唯君子為能貴其所貴也。”’《詩》云:‘無易由言,無曰茍矣。’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辯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辯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子貢曰:‘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詩》云:‘辭之繹矣,民之莫矣。’”這里在“鬼谷子曰”前是“孫卿曰”,在“鬼谷子曰”后是“子貢曰”。孫卿,即荀卿,也就是荀子。子貢是孔子的學生。此二人歷史上皆實有其人。鬼谷子與他們并列,故鬼谷子也實有其人。西漢末年的揚雄在《法言·淵騫》中曰:“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余年,是夫?”有人問揚雄:有沒有蘇秦、張儀向鬼谷子學習游說之術并模擬練習縱橫家之言辭,從而使中原地區(qū)長期沒有戰(zhàn)亂的事?揚雄回答說:“詐人也,圣人惡諸。”從揚雄的回答看,揚雄是肯定有鬼谷子其人的,并認為鬼谷子善于使“詐”,講究陰謀詭計,儒家的圣人對此是十分厭惡的。西漢時期,司馬遷、劉安、劉向、揚雄等人皆為碩學大儒,他們都說鬼谷子是史有其人的。
《史記·蘇秦列傳》裴骃《集解》引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曰:“鬼谷先生,六國時縱橫家。”則東漢時應劭也認為鬼谷子是史有其人的。《論衡·答佞》篇云:“術則縱橫,師則鬼谷也。傳曰:蘇秦、張儀縱橫習之鬼谷先生。掘地為坑,曰:‘下,說令我泣出,則耐分人君之地。’蘇秦下,說鬼谷先生泣下沾襟,張儀不若。”這里,王充首先肯定有鬼谷子其人,并且是蘇秦、張儀之師。不過,這時有關鬼谷先生的傳說已與西漢時期有所不同,掘地一節(jié),可能就是傳說過程中添加進去的,當屬后人的附會。王充也知其意,故加上“傳曰”,點明真相。王充是唯物主義哲學家,最反對歷史上虛妄的東西。鬼谷子在王充這里都沒有被懷疑,可見,兩漢時期人認為,鬼谷子就是史有其人的,他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蘇秦、張儀的老師。
鬼谷子并不是虛無縹緲的人,他是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一個代表人物,只因隱居鬼谷,佚其姓名,而顯得神秘。鄭樵《通志·藝文略》:“《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先生,楚人也。生于周世,隱居鬼谷。”因隱居鬼谷,故稱鬼谷子。根據(jù)錢穆《先秦諸子系年》的推算,鬼谷子的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90年至前320年之間,筆者則認為其生年可上推10年,即約在前400年至前320年之間。
鬼谷子姓甚名誰?民間傳說與當今網(wǎng)絡上皆稱鬼谷子姓王,傳說鬼谷先生名訓、利、詡、禪等,此皆唐代以后受道教影響逐漸附會而成。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引晚唐詩人陸龜蒙的詩說:“鬼谷先生名訓。”宋人李昉《太平廣記》卷四引《仙傳拾遺》云:“鬼谷先生,晉平公時人,隱居鬼谷,因為其號。先生姓王名利,亦居青溪山中。”明人白云霽《道藏目錄詳注》也說:“鬼谷先生,晉平公時人,姓王名詡,不知何許人,受道于老君。”這些都是道士或道教徒為了神化鬼谷子而杜撰的。在道教領域,鬼谷子就是王禪老祖。
鬼谷子是哪里人?由于歷史記載的缺乏,鬼谷子的籍貫已不可確知。唐初長孫無忌《鬼谷子序》曰:“《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隱于鬼谷。”按《史記·蘇秦列傳》裴骃《集解》引徐廣曰:“潁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司馬貞《索隱》曰:“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潁川陽城并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張守節(jié)《正義》佚文曰:“鬼谷,谷名,在雒州陽城縣北五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鬼谷子》三卷。戰(zhàn)國時蘇秦、張儀所師事者,號鬼谷先生,其地在潁川陽城,名氏不傳于世。”這些史料都載鬼谷子隱居在潁川陽城。但由于鬼谷子被道教所奉,在道教的傳說中,關于鬼谷子隱居地的記載就有了很大差別。五代杜光庭《錄異記》云:“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軒轅之代,歷于商周,隨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復還中國,居漢濱鬼谷山,受道弟子百余人。”這里說鬼谷子隨老君西化,后居漢水之濱鬼谷山。今陜西石泉即漢水之濱,境內(nèi)有云霧山。明代《興安府志》載:“鬼谷子嶺,在云霧山中,相傳先生隱處,有廢址,其鐵棺尚存,周圍奇花異卉。”清康熙二十六年《石泉縣志》記載:“鬼谷嶺,在云霧山中,相傳先生隱處,有廢址。”其境內(nèi)有一通石碑,上刻有《重修云霧山天臺寺序》(乾隆四十五年),中有“鬼谷經(jīng)歷之處”,這是說鬼谷子曾到過漢水之濱。石泉,戰(zhàn)國時期曾屬楚地,故又有鬼谷子為楚人一說。《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亦曰:“鬼谷子,姓王名詡,楚人。嘗入云夢山采藥得道。”河南淇縣鬼谷子研究者認為淇縣云夢山即鬼谷子隱居地。據(jù)明代嘉靖二十四年《淇縣志》記載,淇縣是“世傳鬼谷子隱居處”。明代竇文在云夢山鬼谷洞摩崖題記中寫有“水簾洞,鬼谷先生隱處”。鬼谷子即便是“楚人”,但其隱居授徒之處在云夢山。湖北當陽也有關于鬼谷子的傳說。明代嘉靖年間《重建大仙洞碑記》稱:“清溪寺山后五里所,有大仙洞,系戰(zhàn)國時鬼谷大仙披門先師修真之所。洞室深遠莫測,中有龍?zhí)丁!鼻逋文觊g《遠安縣志》載:“鬼谷洞在縣南五十里,清溪寺迤西五里,洞門高闊,進數(shù)步有石龕,相傳為鬼谷子講《易》所。”河北臨漳有谷子村、鹽食村,境內(nèi)有明代祭祀鬼谷子的祠堂,當?shù)厝苏J為鬼谷子隱居地在谷子村。山東臨沂蒙山風景區(qū)內(nèi)有鬼谷子村,當?shù)匾灿胁簧俟砉茸觽髡f。鬼谷子未必云游過這些地方,但不可否認,鬼谷子作為道教的先師,大凡有道觀的地方,應該都有供奉。可能因為這些地方歷史上都曾經(jīng)有道觀或祠堂供奉過鬼谷子,鬼谷子作為王禪老祖在這些地方福佑下民,故民間傳說鬼谷子在此隱居。如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要確認鬼谷子是否真隱居在這些地方,還需要尋找更多的證據(jù)。
鬼谷子葬在何處?清順治十七年《陳州志》載有“王禪冢,在城東南三十五里”,民國五年《淮陽縣志》載“王禪冢,在城東南三十五里”。淮陽古代曾是古陳州府所在地。淮陽城東南三十五里,即今鄲城縣虎頭崗的姜莊,當?shù)厝苏J為此地即鬼谷子死葬地,也召開了鬼谷子學術研討會,如今姜莊還有大批王姓人家。由于此說所據(jù)證據(jù)是清代地方志,時間上比較晚,想證實此地乃鬼谷子死葬地,尚需更多的證據(jù)來支持。
鬼谷子的學生到底有哪些人?根據(jù)上引《史記》中的《蘇秦列傳》《張儀列傳》,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張儀是鬼谷子的學生。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蘇秦與張儀同時。東漢時期,王充贊同此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戰(zhàn)國縱橫家書》,唐蘭等人以為蘇秦在張儀之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但云“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不見所學者為何人。南宋時期,洪適《盤洲文集》中《漢四種兵書序》云:“始集《孫》《吳》《穰苴》《韜》《略》之秘,裒為《四種兵書》。故漢之名將迭出,家擅兵法,要皆《四種兵書》為之鼻祖也。嗚呼!兵不可廢法尚矣。貴師其意,無泥其跡。趙括之徒讀父書,卒召長平之敗;龐涓之淺嘗鬼谷,遂致馬陵之禍。可不鑒哉!”洪適為南宋金石學家,累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平生好收藏金石拓本,并據(jù)以證史傳訛誤,考核頗精。從洪適所說的“趙括之徒讀父書,卒召長平之敗;龐涓之淺嘗鬼谷,遂致馬陵之禍”來看,到了宋代已經(jīng)有了龐涓曾向鬼谷先生學習兵法之說。如果龐涓是向鬼谷子學習的兵法,那么,孫臏也是向鬼谷子學習的兵法。《道藏》中有《鬼谷子天髓靈文》,其卷上云:“(鬼谷先生)初以傳孫子、龐公。”由于《鬼谷子天髓靈文》卷下第23頁內(nèi)有“唐時軍人”字樣,可知此書出于唐后。此書雖然屬于道教典籍,也可與洪適的說法相印證。明清以后,關于孫臏、龐涓也是鬼谷子弟子的說法逐漸多了起來。明代的徐道在《神仙鑒》卷六中也說:“齊人孫臏,少好學藝,聞周之陽城,山名鬼谷,中有隱士,遂號鬼谷子,……乃負笈前往。路遇魏人龐涓,結為兄弟,同往投師。”清人汪喜孫《尚友記》亦言:“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于鬼谷。”于是鬼谷子的弟子中也有孫臏、龐涓一說。《呂氏春秋·不二》云:“孫臏貴勢。”《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臏曰:)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而《鬼谷子·謀》篇即有“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之句。可見,孫臏軍事思想與鬼谷子思想是十分接近的,說孫臏、龐涓是鬼谷子的學生也并非空穴來風。明陳玖學《評注七子兵略·尉繚子》曰:“尉,姓。繚,名。魏人,乃鬼谷之高弟。善理陰陽,深達兵法,與弟子隱于夷山。因惠王聘召,陳兵法二十四篇。”明黃獻臣《武經(jīng)開宗·尉繚子》曰:“尉,姓。繚,名。魏人,鬼谷高弟,隱于夷山。因惠王聘,陳兵法二十四篇。”此外,明茅元儀《武備志·尉繚子》、明李騰芳《新編尉繚子標題引證韜略世法·尉繚子》、明丁洪章《武經(jīng)七書全解·尉繚子》、清朱墉《武經(jīng)七書匯解·尉繚子》等,皆一致認為尉繚子是鬼谷子之弟子。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亦云:(尉繚)“其人當六國時,不知其本末。或曰魏人,以《天官》篇有‘梁惠王問’知之。或又曰齊人,鬼谷子之弟子。劉向《別錄》又云繚為商君學。未詳孰是也。”可見,到了明代,有尉繚子是鬼谷先生弟子一說。《戰(zhàn)國策·秦策》中有“秦王欲見頓弱”章,頓弱即縱橫家。頓弱之“弱”與“溺”通,而“溺”即古“尿”字,從讀音上看,確實與“繚”音近而通。尉繚即頓弱,則說尉繚是鬼谷子的弟子亦為有據(jù)。今天,隨著人們對戰(zhàn)國時期的學術研究進一步深入,人們認識到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家”是包括祖師與門弟子、后學的一個集體。鬼谷子是縱橫家的開創(chuàng)者,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輩出,除蘇秦、張儀外,認為《戰(zhàn)國策》中諸多說客是鬼谷子的后學也并不過分。這樣看來,鬼谷子的弟子還是很多的。
縱觀鬼谷子文化,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400年周期現(xiàn)象。在公元前400年前后的戰(zhàn)國時期,中國歷史上活躍著一位奇人——鬼谷子。鬼谷子是位隱士,不知姓名,隱居于鬼谷,在諸子百家中,比墨子稍晚,比孟子、莊子稍早。由于《左傳》最晚紀年與《戰(zhàn)國策》最早紀年之間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是沒有書記載的,造成空窗期,期間著名人物的生卒年都不能最終確定。墨子、孟子、莊子都是如此,鬼谷子也是如此。鬼谷子在當時著名的稷下當過先生,世稱鬼谷先生,著有《鬼谷子》書流傳后世。大約400年后的東漢時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關于鬼谷子真實事跡的記憶已經(jīng)模糊,鬼谷子逐漸變成傳說中的人物。當時流傳的主要是鬼谷子與蘇秦、張儀之間的師徒趣事。又過了大約400年,鬼谷子變成了神仙。南北朝時陶弘景把鬼谷子納入道教神仙譜系,位列第11位。又過了大約400年,到了晚唐時期,鬼谷子開始變得有名有姓了。晚唐時期,人們開始傳說鬼谷子姓王,名栩,或詡、禪等。道教稱為王禪老祖。民間傳說鬼谷子姓王是隨母姓,其母王姑娘未婚而孕,生下鬼谷子。而且鬼谷子也多了兩個新徒弟,即孫臏與龐涓。又過了大約400多年,到了明代,各地曾經(jīng)掀起一股喜歡鬼谷子的潮流,各地道觀大多建有供奉王禪老祖的大殿,鬼谷子傳說也隨之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這是今日全國各地都有鬼谷子傳說,都說鬼谷子在他們那隱居收徒的原因。明代的小說中也多次出現(xiàn)鬼谷子形象,如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等。明代人又在鬼谷子弟子中加入了尉繚子。又過了大約400年,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大陸與臺灣同時興起鬼谷子熱。鬼谷子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再度成為文化熱點,也是400年歷史規(guī)律在新的歷史階段的延續(xù)。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確立,鬼谷子智慧契合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國防大學房立中教授與一些地方文化研究愛好者共同開創(chuàng)了鬼谷子文化研究與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相結合的新道路。鬼谷子文化成為一些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動力。同時,鬼谷子宗教信仰在臺灣進一步發(fā)展,人們把鬼谷子從道教信仰中剝離出來,創(chuàng)立唯心宗的新教派。大陸作家寒川子著有《鬼谷子的局》,提出“天下縱橫,鬼谷設局”的概念,繼馮夢龍之后,再次塑造了鬼谷子形象。筆者也曾致力于《鬼谷子》的學術研究,為鬼谷子其人、其書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有力地支撐了鬼谷子文化發(fā)展。鬼谷子文化發(fā)展方向上,所有的人始終將鬼谷子作為智慧的代表。而春秋時期比鬼谷子早的范蠡,戰(zhàn)國時期比鬼谷子晚的毛遂、徐福,以及不知具體年代的茅蒙等人都被附會成鬼谷子弟子,鬼谷子弟子群不斷擴大。這個文化現(xiàn)象本身既是巧合,充滿神秘感,也是歷史規(guī)律的必然結果,值得深入研究。
二、《鬼谷子》其書
鬼谷子的著作即《鬼谷子》。由于該書不見于漢代的《漢書·藝文志》,一直到唐代人撰寫的《隋書·經(jīng)籍志》中才見到著錄,從唐代的柳宗元開始,直至晚清民國時期的梁啟超,大都認為《鬼谷子》書是偽書。《鬼谷子》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便是真?zhèn)螁栴}。那么,這本書到底是真是假?是不是鬼谷先生親自寫成?
過去人們往往從文獻著錄方面分析論證《鬼谷子》書的真?zhèn)危捎谑艿降澜膛c民間傳說的干擾,《鬼谷子》書的真?zhèn)卧秸f越不清楚。筆者曾另辟蹊徑,從音韻學的角度來辨?zhèn)危鉀Q了這個問題。因為語言是不斷發(fā)展的,人們寫詩著文講究用韻,也就體現(xiàn)出時代區(qū)別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韻部也一直在演變,這個演變規(guī)律有語言學家已經(jīng)研究出來。就先秦音與西漢音來說,主要區(qū)別在六個方面:(1)先秦時期,魚、侯為兩部,到了西漢時期,合為一個魚部;(2)先秦時期,脂、微也為兩部,西漢時合為一個脂部;(3)真部與文部,先秦時期亦為兩部,到了西漢合為一個真部;(4)質(zhì)、物兩部在先秦也是分立的,西漢合為一個質(zhì)部;(5)歌部、支部在先秦時期是分立的,到了西漢通押的情況比較多;(6)幽部、宵部在先秦時期也是分立的,西漢時期相互通押的也比較多了。而《鬼谷子》書是用韻的,清代時就有阮元、江有誥、姚文田等學者認識到,并做過整理歸納。其中江有誥著《先秦韻讀》,專門對《鬼谷子》的用韻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姚文田所著《古音諧》中亦有《鬼谷子韻讀》,收入《邃雅堂全書》中。但是清人對《鬼谷子》韻部的歸納整理用的是明清時期的音韻學理論與成果,不是現(xiàn)代科學的音韻學理論。筆者根據(jù)現(xiàn)代音韻學理論與最新成果,將《鬼谷子》的用韻清理出來,發(fā)現(xiàn)其魚部與侯部、脂部與微部、真部與文部、物部與質(zhì)部、支部與歌部均是分立的,且只有幽部,未見宵部,幾乎完全符合先秦音與兩漢音用韻區(qū)別的不同六種情況。這就是說《鬼谷子》的用韻完全符合先秦時期的特點,說明《鬼谷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而不可能是西漢及其以后時期的作品。這樣,《鬼谷子》書的真?zhèn)螁栴}得到了解決。
那么,今本《鬼谷子》是不是鬼谷先生親著?從古書成書的通例來看,今傳《鬼谷子》,大致是鬼谷子及其弟子集體撰著而成的,其主體應為鬼谷先生所親著。既然《鬼谷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從音韻學的角度得到了證明,那么其作者是鬼谷子是沒有疑問的。過去,有人據(jù)《漢書·藝文志》著錄《蘇子》,以為《鬼谷子》就是《蘇子》,其作者是蘇秦。馬王堆漢墓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出土以后,因其中主要內(nèi)容是關于蘇秦的游說辭,人們普遍認為《蘇子》應該就是類似于《戰(zhàn)國縱橫家書》那樣的游說辭,《鬼谷子》當不是《蘇子》。當然,今本《鬼谷子》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蘇秦的思想在里面,它是一個學派的思想的結晶。
今本《鬼谷子》書是如何成書的?在整體上,《鬼谷子》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篇至第十一篇為一個部分,《符言》《轉(zhuǎn)丸》《胠亂》三篇為一個部分,《本經(jīng)陰符七術》《持樞》《中經(jīng)》為一個部分。這三個部分也是《鬼谷子》一書最初的三個源頭。大約到了西漢時期,劉向?qū)Α豆砉茸印愤M行過整理,并在標題前加上序號,如《捭闔》第一、《反應》第二、《內(nèi)揵》第三、《抵巇》第四、《飛箝》第五、《忤合》第六、《揣》篇第七、《摩》篇第八、《權》篇第九、《謀》篇第十、《決》篇第十一、《符言》第十二、《轉(zhuǎn)丸》第十三、《胠亂》第十四,這是《鬼谷子》成書的一個重要階段。到了西晉時期,皇甫謐在給《鬼谷子》作注時,《鬼谷子》已經(jīng)有了三卷本的定本。這個定本一直流傳至今,只是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了殘缺。不過,幸運的是《鬼谷子》一書的基本內(nèi)容還是保留下來了。
三、鬼谷子的思想
鬼谷子的思想十分豐富,尤其切合當今世界。《鬼谷子》的內(nèi)容除去殘缺的《轉(zhuǎn)丸》《胠亂》外,主要分為前后兩大部分,即前十一篇為前半部分,《符言》與《本經(jīng)陰符七術》《持樞》《中經(jīng)》為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講縱橫學外在謀略,后半部分主要講謀略產(chǎn)生的內(nèi)在修養(yǎng)。縱橫學的外在謀略適用于外交、軍事活動,同時也適用于國際政治、地緣經(jīng)濟、文明沖突、人際社交等活動。縱橫學的內(nèi)在修養(yǎng)適用于養(yǎng)生、修身、宗教修煉等。當今社會,我國已經(jīng)進入市場經(jīng)濟時代,商品貿(mào)易非常發(fā)達,商場如戰(zhàn)場。戰(zhàn)國時期策士游說人主,將自己的主張推薦給人主,實際上也是一種推銷行為,與今日推銷員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有諸多相似之處。不同的地方在于:策士推銷的是主張、策略,是精神層面的東西;而今日的推銷更多的是推銷商品,是物質(zhì)性的東西。但是,《鬼谷子》所說的諸多思想原則對今天的銷售有直接的啟發(fā),《鬼谷子》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組織的關系對今天的公共關系學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鬼谷子》對人的心理的揣測也是我國心理學的開端。可以說,《鬼谷子》既是中國古代外交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軍事學巨著,更是市場營銷學、公共關系學、心理學的鼻祖,《鬼谷子》思想在今天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價值。
第一,地緣政治的縱橫捭闔思想。《鬼谷子》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君子動口不動手。《鬼谷子》是“動口”的學問,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歷代以來的兵法是“動手”的學問。“動手”也就是軍事手段,是最后的保留手段。在“動手”之前,盡量用“動口”去解決問題,這樣成本低,對人口甚至一國的經(jīng)濟命脈的傷害也小。“動口”就是運用智慧,所以“動口”的重要性一點不低于“動手”。中國古代歷來重視兵法,忽視《鬼谷子》,實在是說不過去。動口,不動手,所以堪稱君子。在戰(zhàn)國那個特殊年代,因為縱橫家的縱橫捭闔,策士游說時多言明戰(zhàn)爭的危害,減少了許多戰(zhàn)爭。從這個意義上看,縱橫家是大愛之士,并不是儒家指責的小人。
從總體上看,《鬼谷子》是弱者的生存哲學。《中經(jīng)》篇最后說:“可以救亡使存,轉(zhuǎn)危為安。”救亡使存,多指弱小的國家而言,強大的國家一般不存在救亡的問題。《鬼谷子》思想的核心就是縱橫捭闔。縱橫就是合縱、連橫,是在春秋戰(zhàn)國這一特殊時代產(chǎn)生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分封制的延續(xù),血緣關系日益松散,諸侯之間隨著血緣紐帶的斷裂,為了利益爭奪日益激烈,彼此吞并與反吞并層出不窮,先后出現(xiàn)春秋五霸與戰(zhàn)國七雄。這些國家彼此相鄰,為了生存,國家之間必然形成競爭,出于其生命的本能追求,國家必須向其領土之外進行擴展,即擴張其生存空間,沒有一個大國真正處于“飽和”狀態(tài)。其結果就是少數(shù)強大的國家必然會吞并弱小的國家,這是競爭中的永恒規(guī)律。一些弱小的國家往往聯(lián)合起來對付強大的國家,這便是合縱;合縱一旦成功,各弱小國家組成了一個強大的聯(lián)盟,其聯(lián)盟的綜合實力就會超過少數(shù)強大的國家。這樣,弱勢的一方反而變成了強大的勢力。為了自保,同時也為了吞并弱小國家,強大國家也會聯(lián)合一些國家,組成聯(lián)盟,這就是連橫。合縱派與連橫派在各國之間開展的外交活動,稱為縱橫捭闔。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合縱還是連橫,都是基于地理因素對于國家安全的統(tǒng)籌與規(guī)劃。縱橫家認識到,在制定國家有關政策時,應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對外政治決策的一個基本因素,并依據(jù)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預測世界或地區(qū)范圍的戰(zhàn)略形勢及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這些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國土面積、人口、民族、人才、礦產(chǎn)資源、綜合經(jīng)濟實力、戰(zhàn)略軍備等。合縱連橫是地緣政治的重要生存原則,所以可以認為《鬼谷子》是地緣政治的重要典籍。如《飛箝》篇說:“將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岨崄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這里雖然說的是策士游說人主時需要注意了解天時、地理、人口、財政、諸侯之間的結盟情況與人主的性格、想法等,但普遍適用于各國政客處理國內(nèi)政治、經(jīng)濟、人口與外交事務等方面。《揣》篇:“何謂量權?曰:度于大小,謀于眾寡,稱貨財有無之數(shù),料人民多少,饒乏有余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揆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知慧,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兇;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這是說從事政治與外交活動的人要綜合考量一個國家的內(nèi)外情勢、人心向背等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就是組成國家的力量因素,而實際上力量因素就是國家的決定因素。這樣方便縱橫家們考慮各個國家的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預測世界或者地區(qū)范圍內(nèi)的戰(zhàn)略形勢以及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
為了更好地處理地緣政治關系,縱橫家自身需要學習與提高的地方有很多。《鬼谷子》主要是就提高縱橫家自身的修養(yǎng)、智慧、謀略而提出的一系列原則與方法。如《捭闔》說的就是要善于辯證地對待事物。捭闔就是開合,開合是表象,上升到哲學層面就是陰陽,利用陰陽互相依存、互相轉(zhuǎn)換的道理來處理游說,把握好出口時機。《反應》講在游說過程中根據(jù)游說對象的反應來做出應對。這種臨機應對,需要高度的智慧,《反應》篇就提出了這種應對的策略。《內(nèi)揵》篇提出說人主要緊扣其內(nèi)心真實之愿望,首先設法弄清楚人主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然后提出解決辦法,既能滿足人主的愿望,也可實現(xiàn)自我的目的。《抵巇》是說要善于利用對手的漏洞,如“天下紛錯,士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圣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乖亂反目。是謂萌芽巇罅”,這些都是漏洞。這些漏洞需要策士深刻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與情報信息搜集能力才能被發(fā)現(xiàn)。又講到“巇始有眹,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飛箝》要求策士對地緣政治有深刻的認識,然后“可箝而從,可箝而橫”。《忤合》篇是說策士在游說過程中要遵守“因”的原則,所謂“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zhuǎn)化”。而《本經(jīng)陰符七術》則是講縱橫家內(nèi)在修養(yǎng),認為高超的智慧來自于內(nèi)心的守虛,內(nèi)心虛靜,才能神志清醒,行事冷靜,必能成功。
縱橫家認識到只有大國、強國才能影響大陸及全球的政治,要在大國與小國之間周旋,獲得應得的地位,并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根據(jù)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選擇人主以實現(xiàn)自我的理想與人生價值。這是縱橫家的人生觀。由于戰(zhàn)國時期各國原都是周天子分封而后形成的,故彼此之間的戰(zhàn)爭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別。當時流行“士為知己者死”的觀念,一些縱橫家為欣賞自己的人主出謀劃策,救亡圖存,也不能以“有奶便是娘”來貶低。張儀更是為秦國最終實現(xiàn)統(tǒng)一六國,建立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制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縱橫家的地緣政治外交思想在今天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第二,《鬼谷子》的軍事思想。自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軍事思想的發(fā)展主要可以概括為“先禮后兵”。西周至春秋中期,作戰(zhàn)主要是講“禮”,而春秋中期至戰(zhàn)國時期主要是講“兵”。周天子以“禮”來約束諸侯,諸侯之間征伐討逆皆要按“禮”或者借“禮”的旗號來進行,戰(zhàn)爭中對“禮”的遵守是普遍存在的。班固《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序》說:“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司馬法·仁本》說:“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戰(zhàn)爭要符合“禮”的規(guī)定。按照“禮”之規(guī)定,軍事行動中有“不加喪,不因兇”的限制,即不允許乘敵國遇有君王去世或鬧災荒等重大變故之際發(fā)兵攻打。如《左傳·襄公四年》記載,當年三月,陳成公死去,楚國原先計劃攻陳,這時候就中止了這次軍事行動。又如《左傳·襄公十九年》記載,當年晉國率軍攻齊,當軍隊快開進齊國時,傳來了齊靈公去世的消息,晉軍統(tǒng)帥當即決定停止進攻,班師回國。《左傳》中記載的大量戰(zhàn)爭,皆是如此。如宋楚泓之戰(zhàn),《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固守成例,“不鼓不成列”,就是古禮之規(guī)定。《司馬法·仁本》說:“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宋襄公還是守“信”的。泓水之戰(zhàn)規(guī)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發(fā)展史上卻具有一定的意義。它標志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zhàn)方式正在崛起。所謂的“禮義之兵”,就是《公羊傳》上說的“重偏戰(zhàn)而賤詐戰(zhàn)”,要求“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zhàn),不相詐”。它是陳舊的密集大方陣作戰(zhàn)的必然要求,成語“兩軍相逢勇者勝”就是這種戰(zhàn)爭觀的反映。宋襄公無視這一情況的變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舊兵法教條,招致悲慘的失敗。“兵”是兵謀,所謂“兵者,詭道也”,打仗不再講“禮”,而是主要依靠計謀、陰謀。《孫子兵法·計》篇:“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這些策略計謀之道,就是兵學的核心思想。
從這個意義上說,《鬼谷子》是兵家著作也是毫無疑問的。《鬼谷子·摩》篇專門就“主兵”事做了很好的論述:“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圣人謀之于陰,故曰神;成之于陽,故曰明。”主張“主兵者”要“謀之于陰”。謀之于陰,就是講“陰謀”,“陰謀”一詞即出自《鬼谷子》。《鬼谷子》特別重視謀略、計謀的作用。《忤合》篇說“成于事而合于計謀”,強調(diào)“必先謀慮計定,而后行之以飛箝之術”,提出要先想計謀,謀定而后行。《鬼谷子》專門有《謀》篇,強調(diào)“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認為“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謀》篇說:“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這與上文引《孫子兵法·計》篇所言之思想也是高度契合的。這里“因其勢以成之”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孫臏所言“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意思一致。除此之外,《鬼谷子》有多篇言辭適用于指導戰(zhàn)爭。如《摩》篇曰:“主兵日勝者,常戰(zhàn)于不爭不費。”這實際上與《孫子兵法》所說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意思一致。《內(nèi)揵》篇說:“故曰: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謀》篇說:“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這些都是強調(diào)對對方要有充分了解,只有充分了解對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應對策略,與《孫子兵法》中所說的“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也是一致的,雖是說游說,但對指導戰(zhàn)爭也是十分有啟發(fā)的。
第三,《鬼谷子》的營銷思想。《鬼谷子》主要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謀”與“說”。就“謀”而言,主要從兵學方面來理解,也就是其軍事思想;就“說”而言,主要從縱橫學方面來理解,也就是其外交思想。這兩方面的思想在今天都有啟發(fā)意義。今天中國已經(jīng)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時代,市場經(jīng)濟即是高度發(fā)達的商品經(jīng)濟,所有用來交換的都是商品。商品交易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市場行情、競爭對手等信息,這就需要“謀”與“說”。因此,《鬼谷子》在商品交易的時代是十分有指導價值的一部書。可以打比方說,今天的銷售類似于策士向人主推廣自己的主張。營銷的目標是為顧客創(chuàng)造價值,進而從顧客那里獲取價值作為回報,這與策士游說人主有高度的相似之處。策士游說人主,首先是從人主的需要出發(fā),而不僅僅是推銷個人主張,這對今天的營銷有很大啟發(fā)意義。營銷首先就要考慮顧客的需要,而不是勸說顧客買自己的東西,不是從外向內(nèi)推銷自己的產(chǎn)品。策士的游說,為人主出謀劃策,實際上啟發(fā)企業(yè)家與市場營銷人員要為顧客創(chuàng)造價值,并從顧客那里獲取價值回報。策士為了有效說服人主,往往需要“得情”,也就是如上引《飛箝》篇所說:“將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制地形之廣狹,岨崄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這對企業(yè)來說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企業(yè)必須了解市場行情與顧客的需要,既要及時關注全球的各種動態(tài)(天下),還要考慮顧客的經(jīng)濟實力與實際購買能力(人民財貨之多少),更要關注到顧客的心理,“審其意,知其所好惡”,這樣才能制定正確的營銷戰(zhàn)略與策略。《飛箝》篇的這段文字,啟發(fā)當今的營銷人員要關注顧客群的人口、經(jīng)濟購買能力、國家政策、文化環(huán)境等要素。這些要素都是就宏觀環(huán)境而言的,如就微觀而言,則須注意的事項更多。如單就人口而論,就要考慮到人口的密度、規(guī)模、區(qū)域、年齡、性別、種族、職業(yè)、信仰、生活習慣等,分析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等。營銷者只有獲得全新的資料和信息,深入了解顧客的需求,也就是說,只有在充分“得情”之后,才能制定出正確的營銷戰(zhàn)略與計策。
上引《揣》篇強調(diào)量權的重要性,其文曰:“何謂量權?曰:度于大小,謀于眾寡,稱貨財有無之數(shù),料人民多少,饒乏有余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揆君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知慧,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兇;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這里除了上文所說的“得情”之外,還有對當今市場營銷有啟發(fā)作用的東西。這里“稱貨財”“料人民”“辨地形”“揆君臣”“與賓客”“觀天時”“諸侯之交”等,實際上有細分對象的意思,與當今市場營銷中細分消費者市場有相似之處。其中“稱貨財”可稱為收入細分,“辨地形”可稱為地理細分,“料人民”可稱為人口細分,“揆君臣”可稱為心理細分,“觀天時”“諸侯之交”可稱為國際環(huán)境細分。在《鬼谷子》時代,雖然沒有形成現(xiàn)代意義上的市場營銷思想,但市場交換的經(jīng)濟在戰(zhàn)國時代已經(jīng)很普遍了。《鬼谷子》所論確實值得今天從事市場營銷的人員學習。
而在做某種具體營銷工作時,要注意引起顧客對某一供應物的反應。《鬼谷子》中就有專門的《反應》篇,云:“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通過對顧客反應的反復研究與驗證,搭建供應商、企業(yè)、營銷中間商與終端消費者之間的系統(tǒng)。在今天強調(diào)產(chǎn)業(yè)鏈的形勢下,一個舉措往往會引起產(chǎn)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的連鎖反應。如果供應商、企業(yè)、營銷商等都能及時做出反應,那么就能贏得顧客滿意。尤其是在今天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既可以在銷售中積累顧客資料,也可以通過分析這些資料,形成數(shù)據(jù),來分析未來的消費者當前的需求與未來的購物趨勢。?所以有效運用“反應”之策,既可以幫賣家挖掘消費者對產(chǎn)品和服務的潛在需求,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今天的很多網(wǎng)絡銷售運營商特別重視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的建設,實際上就是體現(xiàn)《鬼谷子》的“反應”之策。現(xiàn)在提倡的“互動營銷”,也是如此。
在現(xiàn)代市場營銷的觀念產(chǎn)生之前,商品銷售主要渠道就是推銷。推銷靠“說”,就是一種游說,推銷員類似策士,顧客類似人主。讓對方接受自己的產(chǎn)品,既需要會“說”,也需要運用“謀”。現(xiàn)代市場營銷觀念就是要注重顧客的參與,注重互動營銷。這在《鬼谷子》中早就有論述。《鬼谷子》在今天贏得人們的廣泛喜歡與關注,是與當今的時代需要緊密相關的。
隨著馬王堆漢墓帛書的出現(xiàn),黃老之學備受重視。《鬼谷子》中的《符言》篇、《本經(jīng)陰符七術》中有許多論說與黃老之學也是相通的。所以,總體上看,《鬼谷子》的思想內(nèi)容豐富而又駁雜,值得今天的人們深入探討。
四、《鬼谷子》版本簡述
《鬼谷子》版本系統(tǒng)主要有《道藏》本系統(tǒng)和錢本系統(tǒng)。
《道藏》本系統(tǒng)中,流傳最廣的為正統(tǒng)《道藏》本。分上、中、下三卷。其中《捭闔》第一、《反應》第二、《內(nèi)揵》第三、《抵巇》第四為上卷,《飛箝》第五、《忤合》第六、《揣》篇第七、《摩》篇第八、《權》篇第九、《謀》篇第十、《決》篇第十一、《符言》第十二、《轉(zhuǎn)丸》、《胠亂》為中卷,《本經(jīng)陰符七術》《持樞》《中經(jīng)》為下卷。分篇分段低一格作注,不引他說。篇目下雙行夾注注明篇旨,未題注者姓氏。后世出現(xiàn)的各種傳本,基本上是以《道藏》本為祖本。《道藏》本的傳世版本較多,主要有《四部叢刊》影印京師白云觀藏正統(tǒng)《道藏》本、明萬歷四年刊《子匯》本、明天啟五年武林張懋宷橫秋閣刻本、清乾隆間《四庫全書》本、清乾隆五十四年秦氏石研齋刻本等不下數(shù)十種。《道藏》本內(nèi)容多有脫誤,其中《內(nèi)揵》篇缺文多達四百五十余字,《揣》篇中開頭一段原文五十七字誤為注文,《本經(jīng)陰符七術》“損兌法靈蓍”篇中也脫“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一句。《道藏》本脫注者姓名,《揣》篇、《摩》篇、《權》篇三篇的題注也佚失。所以《道藏》本不宜做注釋、校勘、翻譯的底本。
錢本乃清錢曾藏舊鈔本,全稱為“陶弘景注《鬼谷子》三卷”。此本即明嘉靖乙巳鈔本,“乃據(jù)宋本傳錄者”(徐鯤語)。該本較正統(tǒng)《道藏》本完整,《道藏》本《內(nèi)揵》篇脫文即據(jù)此本得知。此本明署注者為陶弘景。清秦恩復于嘉慶十年刊刻此本,并加校勘,即今天所見的《鬼谷子》嘉慶本。嘉慶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首題“梁陶宏景注”。前有嘉慶十年秦恩復自序,末附《鬼谷子》篇目考、附錄,乾隆辛丑周廣業(yè)跋、盧文弨跋、乾隆戊申阮元跋尾。《鬼谷子》嘉慶本質(zhì)量遠超《道藏》本,當為今日學習宣傳借用之依據(jù)。但此本也沒有收錄《揣》篇、《摩》篇、《權》篇三篇的題注。
其他重要的傳本有:(一)元末陶宗儀《鬼谷子》。節(jié)鈔《鬼谷子》,自《捭闔》至《權》篇。在《說郛》內(nèi)。此本價值在于它是元本,年代較早。(二)明萬歷間刊方疑輯校《鬼谷子》。在《十六子》內(nèi)。明萬歷間刊《且且菴初箋十六子》本。(三)明萬歷六年謝汝韶編《鬼谷子校訂》。前有鬼谷子序。在《二十家子書》內(nèi)。吉藩崇德書院刊本。(四)明萬歷間陸可教、李廷機編《鬼谷子玄言評苑》。在《諸子玄言評苑》內(nèi)。明光裕堂刊本。(五)明天啟五年歸有光輯《鬼谷子評點》。此本題歸有光輯、文震孟參訂,前有“鬼谷子考略”。在《諸子匯函》內(nèi)。(六)清嘉慶九年姚文田撰《鬼谷子古韻》。在《古音諧》內(nèi)。清道光二十五年歸安姚氏刊本。(七)清嘉慶十九年江有誥撰《鬼谷子韻讀》。在《音學十書》“先秦韻讀”內(nèi)。民國二十三年成都渭南嚴式誨重刻本。(八)民國二十一年尹桐陽撰《鬼谷子新釋》,三卷。前有尹桐陽自敘、目錄、附識,末附《鬼谷子佚文》一卷。民國二十一年上海文明印刷所鉛印本。(九)日安永三年皆川愿刻《鬼谷子考閱》,上、下二卷。前有安永甲午皆川愿刻《鬼谷子》序。安永三年大阪嵩山堂刊本。另有清末民初王仁俊輯《鬼谷子佚文》一卷。
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續(xù)編》本《鬼谷子集校集注》吸收了各家之長,并補充了近年來新的研究成果,是目前可見的最權威的文本。本書即以此本為底本。
本書每篇一般包括題解、正文、注釋、譯文、評析幾個部分,《轉(zhuǎn)丸》《胠亂》兩篇因原文佚失,僅有題解和評析,以助讀者理解。題解以簡要的語言概括本篇的主旨、結構和內(nèi)容。注釋語言力求簡明準確,不煩瑣引歷代注釋,也不串講句意。對于較長的篇目,根據(jù)句意適當劃分段落,分段注釋和翻譯,譯文力求直譯,直譯不順暢之處采用意譯,以便于讀者迅速理解文意。部分疑難字加注漢語拼音,便于閱讀。本書注釋、譯文參考《鬼谷子》(《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中華書局2012年版。
無論正文、注釋還是譯文,都采用簡化字,個別文字因用簡化字可能造成句意誤解而予以保留,但在注釋中加以說明。本書在題解和注釋時參考了前人和時賢的觀點,能出注者均直接在文中標明,或有一些引用而未能逐一出注者,在此特別說明,并致謝忱!
許富宏
2019年7月于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