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dān)子村,楊家村;獅頭山,大青山。
楊森林曾不止一次地窮盡這條土路,現(xiàn)在,他又回到這路。回憶無非就是從開始到終點的重演,只是“楊家村”這三個字令他有些發(fā)顫。他迷茫地四顧,并不覺得周圍的景致與記憶里有什么不同。
昨日落了大雨,路上泥濘不堪,腳踩在上面心里直發(fā)虛。索性他兒時早已習(xí)慣煩人的泥漿,所以他只一會就適應(yīng)了。其實對外人來說,最難忍受的是夏季。這個季節(jié)雨水多,蚊蟲也多,那些生物遺物混雜著泥水和熱浪,就這樣腐爛在地上,散發(fā)出難聞的氣味。夏季風(fēng)力本來就弱,加上擔(dān)子村三面環(huán)山,那味道就會彌漫在村中各個角落,直到入秋才緩緩消散。
當(dāng)然,村里還算好的。那些山林在夏季是絕不能進(jìn)的,因為在長輩們口中,林子里的氣味能把人熏倒。
但這只是他對擔(dān)子村的記憶,眼前這座村莊,現(xiàn)在叫楊家村。
改名了?什么時候?怎會如此呢?
讀了介紹詞,他才知道,現(xiàn)在的楊家村可是現(xiàn)代新農(nóng)村,受到政府重點幫扶,家家戶戶水電不斷,拉了網(wǎng)線,網(wǎng)速甚至比城里還快。
好。好......
楊森林走進(jìn)楊家村。進(jìn)村后,人煙漸漸多了起來。人們對這個外來者明顯不感興趣,只是隨意掃了一眼,就繼續(xù)做手頭的事。他望著那些陌生的面孔,胸中頓生一股悲涼。那些和藹的大爺大媽呢?都已經(jīng)過世了嗎?那些童年的玩伴呢?全都離鄉(xiāng)了嗎?還是時過境遷,我們早已認(rèn)不出彼此了呢?
他回過神來,才發(fā)覺腳下踩的不再是土路,而是水泥路。那水泥路蜿蜿延延,繞過一塊塊田地,好像通往村子中心。
擔(dān)子村中心有一棵大榕樹,據(jù)說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那樹的主干可能比現(xiàn)在楊森林的合抱還要粗,看上去大概有十米那么高,在小楊森林面前,它簡直就是巨人。
那時候他總和幾個伙伴來爬樹,這在今天看來是有些無聊,不過在那時可是每日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在樹上,他會感受到一種無與倫比的自在,仿佛頂天立地、“一覽眾山小”的是他而非樹。榕樹,在南方是較普遍的,幾乎每座公園里都有那么幾棵,但他唯獨覺得這棵和他有某種聯(lián)系,其他的,一律只是樹。
假如生命重來一次,千年空守的也許就會是他了。
再次站在它面前,楊森林重溫這種威嚴(yán)。伸手摸索著它粗糙的表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或許在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那么一個人,或者一樣?xùn)|西,他們?nèi)螒{歲月浸染,一成不變。在你每次苦苦尋覓之后,在你每次默默流淚之時,他們總會出現(xiàn),為你遮風(fēng)擋雨。
楊森林五行缺木,這大概就是他如此依戀這棵榕樹的原因。很巧的是,他的兒子,楊木,也五行缺木。更巧的是,楊木的祖父,也就是楊森林的父親,楊樹林,也五行缺木。這三代人愣是湊出十二個“木”來。
其實,楊木本該是楊森林的名字,只是當(dāng)時他大伯得知后,立馬就找到了楊樹林,拉著他,要他把這名字改了。
老弟呀,你孬不孬,怎么能給取這個名字?你想,你名字里四個木,你兒子卻只有兩個,這叫什么?這不就叫一代不如一代嘛!依我看,楊森林就挺好,六個木,“青出于藍(lán)勝于藍(lán)”。
大伯讀過些書,話講的十分有理,在場的無不贊同,楊樹林也連連點頭。
只是楊森林逐漸長大,愈發(fā)覺得“木”比“森林”要好。如果說“森林”更重視傳承,那“木”就勝在意境。森林里每棵樹都埋沒在一個整體里,不細(xì)究看不出區(qū)別,如此千篇一律,雖有森然之感,卻也不夠博人眼球。而“木”則不同,它若指代樹,那這單棵樹必然與大榕樹一般偉岸。于是在蠻荒之上,有一神樹巋然屹立,庇護(hù)人間。
聽說他給兒子取名楊木時,楊樹林也釋懷一笑。彼時大伯早已去世多年,無人反對。
楊樹林從小就沒了父母。有孩子不久后,妻子也去世了。自那以后他就像變了一個人,只知道悶頭種地,悶頭干活,一人分飾父母兩角,艱難地把楊森林帶大。吃的喝的穿的住的,還都不是問題,只是嬰兒所需的母乳有些難辦。好在村里哺乳期的婦女多,也都淳樸善良,每次都會給勻一點。他每次去要都滿臉窘態(tài),支支吾吾的,說不出話來。
村里有惡人說他是天煞孤星,克死爸媽又克死老婆,但也僅限于背地里議論。但凡有敢當(dāng)面說出口的,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們幾個人,都得躺在地上嚎一會兒。
母愛是什么,對楊森林來說并不重要,他只知道他有一個好父親,并且這位父親形象萬分高大。在他的回憶里,有關(guān)于父親的畫面卻有兩個最難忘:一個是他坐在一群倒地不起的人中間,抽著煙,衣著破碎;另一個是他背著滿背簍的柴從獅頭山下來,與夕陽一道,向著自己招手。
無論如何,他在楊森林的記憶里始終都是個英雄,絕不是現(xiàn)在只會叼根煙泡在棋攤上的糟老頭。
想去老屋看看。想,再去獅頭山看看。
早在這些念頭出現(xiàn)以前,楊森林就邁開了腿。
不曾想,原本應(yīng)該存在著老屋的地方,現(xiàn)在卻赫然建起一座公共廁所。他疑惑不解,左看看右看看,也還是看不出什么名堂。是這里,不會錯的,但這是什么意思?
思來想去,他還是決定給父親打個電話。
“嘟”了幾聲過后,電話接通。那頭先是傳來低語聲,接著就是棋子的敲擊聲。最后,楊樹林才開口。
有話就說!
爸,我想問問,就是,老屋怎么改成公廁了?
他沉默了幾秒。
你回那兒去了?村子很不一樣了,對吧?
你怎么知道?你之前那次是不是回來了?還有,老屋怎么回事?
他又是一陣沉默。
之前那一次,就是回來過。這村子翻新,村長打電話問我能不能把那屋子拆了,我想了想,三十多年沒人住過,看著都眼煩,拆就拆吧,還能拿點補(bǔ)助,挺好。
楊森林沒有回話,他總覺得這不是同意拆老屋的充分理由。他知道這可能和某些事情有關(guān),但從沒有人提及那些,就像小時候父親總對他出生以前發(fā)生的事閉口不談一樣。他突然想起大伯,想到他的怪病。這病據(jù)楊森林的推測,是因為大伯有一次在夏季上了獅頭山,走進(jìn)密林深處。村里老人常說的,不要隨便上山;非要上山,不要在夏季;非要夏季,不要走太深。
那時候他問父親大伯的病是不是和獅頭山有關(guān),父親聽了,很罕見地打了他一頓,還不準(zhǔn)他再提這件事。他們老一輩的人肯定有什么事瞞著我,他心想。
你們不說,我也會自己找原因的。
老屋在外觀上沒什么改變,甚至和他的記憶相重合。輕輕一推,門開了,卻不是平常那樣開,而是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聲巨響,塵土漫天紛飛,蟲鼠四散而逃,日光將他的影子拉得老長,給長期幽暗的老屋帶去一絲人氣。老屋醒了,它睡眼惺忪著。回憶潮水般襲來,過去在這里發(fā)生過的、可能發(fā)生的,一幕幕上演著......
晚些時候,楊森林從過去的桎梏中掙脫,出現(xiàn)在獅頭山腳下。然而一塊告示牌給了他當(dāng)頭棒喝。這山,也改名了,叫大青山。他急忙朝東邊望去,那獅頭石果真不見了,再定睛一看,才發(fā)現(xiàn)是被草木所掩蓋,并非消失。現(xiàn)在這山,全然一片青,青得讓人心碎。
他隱約感覺到,山里有一股力量抵抗著他的前進(jìn),而村里也有一股,似乎想要拉著他離開。再加上現(xiàn)在天色漸晚,山林好像靜默著,又好像怪笑著,面目猙獰可怖。他已經(jīng)抬起的腳始終不能落下,腦中不停回蕩著似有似無的呢喃,無論怎么聚精會神都無法聽清。
擊碎一個人的執(zhí)念是很難的,但那無形中的力量卻做到了。準(zhǔn)確的說,是楊森林主動放棄,因為他突然不想知曉一直盤繞在他心頭的秘密,身體不由自主地后退,只希望能馬上逃離。
在完全暗下來之前,在意識失去身體的主導(dǎo)權(quán)之前,他回到村子。然后在大榕樹的注視下離開村子。
不多時,月掛枝頭,夜色朦朧,一回首,整個楊家村連同大青山一齊消散了,只留那棵榕樹佇立著,在曠遠(yuǎn)的荒野之上。
#2023年5月15日初稿 2024年8月6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