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孤單
人們常將孤獨與寂寞混為一談,總覺得這倆是難兄難弟,它們有個共同的起源——孤單。
人們常因“孤獨”或“寂寞”而生哀嘆,本質上是源于對孤單的恐慌,這種恐慌很多時候甚至超過孤單本身可能產生的實際負面影響。
人注定要承受屬于自己的一切,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在這一點上無人能夠分擔,無人能夠代勞,再愛你的人也愛莫能助、束手無策。一個人的命運只能由他自己來承擔,一個人生命中必然會有的很多孤單最終也只能由他本人獨自去消化、去應對。如果孤單能夠由他人分擔,其實也就不成其為孤單了,不是嗎?
人們對孤單的懼怕很多時候不亞于對死亡的惶恐,又或許兩者在根子上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對很多人而言,死亡就意味著永恒的孤單,死亡是絕對的孤單。
人們覺得死亡雖然可怕但尚且遙遠,所以常常可以選擇“忘卻”,不去看,不去想,避開這個話題;人們對當下深切的孤單雖然難以忍受卻又無可奈何,于是想方設法去掩蓋、去逃避——回想當我們獨自一人時,是否曾嘗試以各種方式去呼朋喚友,試圖以熱鬧的人群、嘈雜的環境、繁榮的社交來驅散內心的空虛、掩飾情緒的不安。假如只是躲避一時的孤單,這樣做確實有一定效果。然而,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總有曲終人散時。待到眾人離場,孤單的你依然孤單著,甚至會因為由盛宴轉入殘局的落差而加倍感到孤單。于是,很可能你會再度進入如此這般的一個又一個輪回,一次又一次重復相似的操作……可最后的最后,人群的盡頭,留下的依然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你、我、他。這個循環往復、逃避孤單的過程,終是無解。
既然如此,何不試試反其道而行?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當你下一次再遇見孤單,在你企圖再一次轉身逃開之時,不妨拿出一些勇氣來問問你自己:這一次我就讓自己這么孤單著,不懼也不怕,不躲也不藏,就這樣只是跟我自己待一會兒,又會怎樣?孤單又能把我怎樣?
一旦你下定決心直面孤單,孤單往往也就不那么可怕了。所謂孤單,說到底,不過就是你自己跟自己待著,也就是一個人的獨處。客觀地說,不論你愿不愿意,人生就是有不少時間是自己跟自己待著,而自己跟自己待著這件事其實真沒有那么糟,常常可以很有意思。當你有了這一層經驗與了解,心理上自然而然就不再會那么排斥獨處,那么懼怕孤單了。
當你接納并學會獨處,這實際上已在很大程度上幫你克服了孤單感,轉而開始進入享受獨處的下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