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他身為皇帝,難道不享受的嗎?
- 盤點歷史奇葩皇帝,朱元璋人麻了
- 楓橋漁晚
- 2053字
- 2024-07-22 00:01:00
這時,金榜上的畫面又開始變動。
朱棣騎著一匹白馬,風馳電掣地穿越漠北草原。
五十萬大軍整裝待發,大明的軍旗在寒風中獵獵作響。
場景中的明軍氣勢如虹,殺氣騰騰,軍陣寬廣,綿延數十里。
這-幕足以讓任何一位帝王為之動容,心潮澎湃。
突然間,朱棣在馳騁中勒馬停下,高舉右手至胸前,全軍目光聚焦于他。
朱棣的聲音雖不高亢,卻震撼人心:“明軍威武!”
士兵們回應道:“將軍威武!”
朱棣再次高呼:“明軍威武!”
士兵們更加激昂地回應:“皇上威武!”
朱棣用盡全身力氣,第三次怒吼:“明軍威武!”
這三聲呼喚完全點燃了士兵們的熱血,他們如同被釋放的野獸,呼喊著自己的戰歌。
朱棣拔劍高舉,聲嘶力竭地宣告:“跟我沖鋒,馬踏敵營!”
“不破敵軍,誓不回轉!”
隨后,朱棣帶頭沖入敵陣,士兵們緊隨其后,呼喊著:“不破敵軍,誓不回轉!”
這一幕,無疑是大明士兵展現出的最為勇猛的一面。
金榜的記錄持續展開。
首次北伐,永樂八年,朱棣領導五十萬壯兵直抵臚朐河,于成吉思汗的故地難河遭遇韃靼軍隊。
兩軍激戰,朱棣親自指揮,迅速打敗韃靼軍。
韃靼首領本雅失里僅剩數騎逃脫,明軍凱旋,在歸途中偶遇北元阿魯臺部兵力,再度交戰并擊潰之。
此戰后,韃靼內部分崩離析。
第二次北伐,永樂十二年,瓦刺部落多次侵犯邊境,馬哈木、太平、巴禿索羅率領其部。
朱棣再次親領五十萬大軍北上,與忽蘭忽失溫展開激烈戰斗。
瓦刺三萬騎兵對明軍發起多次攻擊,均被火銃擊退。
明軍隨后從兩翼包抄,朱棣率精騎前沖,大敗瓦刺軍,殺其王子眾多,首領逃至圖拉河。
此役后,瓦刺被迫臣服。
第三次北伐,永樂二十年,朱棣再征韃靼,進兵至宣府東南雞鳴山,阿魯臺部得知消息后夜逃。
明軍到達時,敵軍已消失,只留下婦孺,將其俘虜,隨軍返回。
此戰,韃靼部落望風而逃。
在大明永樂年間,草原上的蒙古人將朱棣視為瘋狂的對手,他們無法理解朱棣的作為。
在他們看來,歷代華夏君主多自顧自享樂,對百姓生死漠不關心。
只要草原無法威脅到他們的統治,無論多少士兵犧牲,多少士地丟失,皆視若無睹。
朱棣是唯一讓他們深感頭痛的對手。
哪有皇帝如朱棣般,今天因使臣被殺就帶兵北上。
明天因百姓被掠也要北上,后天若不給朝貢同樣北上。
他身為皇帝,難道不享受的嗎?
金榜繼續記錄,每次征戰后,蒙古人更加明白,不可再招惹永樂大帝。
朱棣第四次北征前,部落已提前逃避,第五次同樣,明軍深入千里未見一人。
大唐貞觀年間。
李世民看到朱棣領兵北征,不禁驚嘆,心潮澎湃。
甚至自覺雞皮疙瘩都起了。
李世民大笑,稱贊朱棣的果敢。
如果自己不是剛剛穩定政權,也愿意帶兵去突厥一游。
大明洪武年間。
朱元璋也被朱棣的軍隊所震撼,認為朱棣繼承了徐達的用兵之道。
然而很快,朱元璋開始擔心,批評朱棣動輒用五十萬大軍。
朱標暗自無語,認為朱棣的北征成本太高,三次北征動用了超過百萬人次。
他暗自決定,只要自己還在,朱棣就得安分守己,繼續做他的北征大將軍。
大宋時期。
皇帝趙構看著金榜上的場景,感到難以置信。
“漢人何故如此團結?”
“明朝的戰士為何能夠團結一致,主動發起攻擊?”
“為何我大宋的軍隊一遇敵即潰,降者甚眾?”
“莫非是因為作為皇帝的我未曾親自沖鋒?”
對此,趙構無法解釋,此景明顯是他的知識盲點。
漢高祖時期。
“居然是以多對少!”
劉邦異常興奮,情緒激動。
“這朱棣竟然學到了我的戰術精髓,戰爭就應該這樣打!”
與項羽的戰斗中,他不也是以多對少嗎?
即便十萬對兩萬,也不一定會勝利。
若打不贏,那就以二十萬對抗十萬。
一百萬對十萬。
勝算在我方!
劉邦深知,江湖不僅僅是勇猛殺敵,更是世故人情,擁有優勢便要利用。
畢竟人只有一條命!
不珍惜命運,就會像項羽那樣自尋短見。
永樂年間。
瓦刺首領馬哈木也在關注金榜。
看到明軍的強勢,他無奈又苦澀。
你有見過朱棣這樣指揮作戰的嗎?
哪有這樣尋戰的?
這是群毆,實是十打一。
我的部落中能戰之士有多少?
幾十萬牧民中,中年可戰者僅三五萬。
為搶奪幾頭牛羊,你大明竟派五十萬大軍,遠涉重洋來找我?
路途之遠,耗費不止萬頭牛羊。
這是不是小題大做了?
馬哈木從未見過像朱棣這樣固執的帝王。
五十萬對我五萬,難道不是欺負人嗎?
同時期。
阿魯臺也在注視金榜。
看著明軍士兵的吶喊和沖鋒。
他的表情無比無奈。
打不過朱棣,難道還打不過朱棣的后代嗎?
朱棣那種損失慘重的打法,不是瘋了就是傻。
動輒派出五十萬大軍。
這樣的戰斗,誰承受得起?
即便是忽必烈也耗不起。
漢人眾多,即使兩換一,我們牧民也耗盡了!
阿魯臺怒極反笑,心中憤然:
“打不起,我還躲不起嗎?”
“等朱棣死了,我再向南進發。”
建文年間。
朱允炆從未見過大明的軍隊如此強大。
他鮮少涉足軍營。
朱棣身上那股逼人的殺氣,即使隔著屏幕也使他感到雙腿發軟。
看著朱棣的氣勢如虹,朱允炆內心不由自主地想,或許四叔比自己更適合當皇帝!
當這個念頭出現時,朱允炆內心大亂。
“糟了,我皇心已動搖!”
“是否應當先削減燕王的權力?”
【五次北征雖未能徹底平息邊患,卻為當時的大明帶回了少有的太平。】
【太平帶動穩定,而穩定催生繁榮。】
【華夏數千年間,盛世頻現,朱棣時代便是其中之一。】
【今日,讓我們共賞,只屬于朱棣的永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