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死戰而已,何懼之有?
- 盤點歷史奇葩皇帝,朱元璋人麻了
- 楓橋漁晚
- 2158字
- 2024-07-21 00:02:00
永樂七年,開始建造北京的長陵,顯示他立足北方的決心。
面對漠北的北元殘余勢力,朱棣采用了懷柔與征剿相結合的策略,成功使北元內部分裂。
這導致許多蒙古部落無法自立,最終不得不依靠明朝的援助來維持生存。
忽必烈看到這些變化,無法接受草原部落向朱棣稱臣的現實,憤怒地咒罵。
朱棣接受了草原部落的效忠,然而心中留有芥蒂。
他把草原諸部落驅回草原或者消滅,對此尚能默然接受。
但朱棣在蒙古內部挑起分裂,企圖將廣闊草原切割成眾多小部落,這讓他難以忍受
“該死,你明白我祖父成吉思汗整合草原有多么艱難嗎?”
他憤怒地叫嚷。
“這簡直是對蒙古靈魂的屠殺!”
“完整的蒙古和支離破碎的蒙古根本不是一回事!”
金榜繼續其記錄。
永樂十四年,朱棣堅決推進大明的基礎建設,北平的皇宮紫禁城開始動工。
到了永樂十九年,大明國都正式遷移到北京。
紫禁城以其雄偉的城墻、厚實的城門和莊嚴的大殿展示出無與倫比的尊嚴。
它的宏偉和威嚴幾乎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唯一的不足是顯得稍小。
與此同時,朱棣開始了皇帝們畢生的追求:擴展疆土,創建輝煌的基業。
永樂四年,安南發生內亂,陳氏皇族的后代來到大明求援,希望朱棣能出兵幫助他們復國。
朱棣立刻答應,任命成國公朱能為總兵官,西平候沐晟威為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副將軍,帶兵征討安南。
同年,明軍攻克了安南全境,將其改名為交趾,設置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
安南的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縣全部納入大明版圖。
永樂初年,長江一艘船上,一名年輕人看著金榜上的內容,面露困惑。
他是安南皇室唯一的幸存者,陳天平。
安南的丞相叛變,殺害了所有皇室成員,篡奪政權,并清除了所有支持陳氏的官員。
陳天平無奈之下前往大明求援,未曾想到還未抵達南京,就在金榜上得知了這一切。
他曾以為安南只是大明的一個附屬國,大明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他恢復國家。
他抱有很大的希望,卻未曾想到引狼入室,安南竟成了大明的一部分。
朱棣這是明搶暗奪。
此時的陳天平感到絕望,安南已無法回去,而大明對他如此冷漠。
他感覺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幸免,悲傷之情溢于言表,他在船上痛哭,引來眾人側目。
洪武時期。
朱元璋看到這一幕,不禁發出怒吼。
這個朱棣明擺著要與他作對,無論他如何規定,朱棣總是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
如果讓他放羊,他偏要養雞。
朱元璋感嘆,教育孩子確實要趁早。
他拿出大玉帶,望向跪在地上的年輕朱棣,終于決定動手。
旁邊的朱標急忙按住朱棣的胳膊,急切地說道。
“父親,這次您盡管打,我絕不阻攔。”
年輕的朱棣掙扎不已,比屠宰場的豬還難控制。
最后,幾名禁軍趕來幫忙,朱棣終于被制服。
他看著天空中的金榜,心情復雜。
他歡喜自己日后將成為皇帝,卻憂慮自己可能無法活到那一天。
他決定將悲傷留給自己,將快樂留給未來的自己。
朱元璋的父愛如期而至,朱棣痛苦地呼喊。
金榜畫面暫停后繼續,朱棣騎著紅馬站在長城之上,雄心勃勃地登上金榜。
一個小小的安南不能滿足他的野心,他清楚真正的敵人在北方。
這些強大的部落總有一天會威脅大明,朱棣決不允許他們侵害自己的子民。
永樂七年,大明的使臣在韃靼被殺,北方的部落不久后就表現出他們好戰的本性。
自秦以來,華夏一直被異族侵略,屈服、求饒、示弱都不能停止他們的侵略。
與之抗街的唯一方法就是奮戰到底。
那一日,朱棣做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這種堅決的態度也逐漸成為大明的國策。
如果漠北游牧想南下掠奪,朱棣只有一個回答,那就是奉陪到底。
死戰而已,何懼之有?
李世民看到這些堅定的決策,不禁心潮澎湃。
但他也知道,在大唐的實際情況下,即使他渴望用武力對抗,國力暫時還不支持他這么做。
他對不和親的做法深感欽佩,但也感到了自身的無奈。
漢武帝劉徹也對這番話深感震撼。
朱棣的雄心和堅決態度讓他深感敬佩,認為這是大明,乃至華的福氣。
大宋時期。
趙匡胤看到朱棣的氣魄,不禁緊握雙拳,心中涌起激動之情。
他回憶起自己曾在柴榮麾下擔任將軍時,也曾被柴榮的遠大志向所折服。
若是柴榮能多活幾年,燕云十六州早已納入我華夏疆域。
然而他不解,何來“無趙宋割地”的言論?
趙匡胤素來行事果斷,決不容許割讓士地。
這句話讓他感到困惑和焦慮。
大元時期。
忽必烈對朱棣表示出了贊賞。
他稱贊朱棣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堅定態度,并嘲諷道:
“漂亮話誰不會說,但行動才是真正的考驗。”
他心想,自己的蒙古鐵騎曾征服過世界,朱棣的表態是否能付諸實踐尚待觀察。
忽必烈深感遺憾,因為自己和朱棣不處同一時空,否則他很想挑戰一下這位氣魄非凡的大明皇帝。
在大秦,秦始皇對朱棣的言論表示強烈的支持。
他站起身來,激動地握拳,認為面對外敵應該展示出更強的決心。
秦始皇底下的蒙毅、王翦等人也對朱棣的堅定態度表示欽佩。
他們思考著,如果華的每一位皇帝都能有這樣的覺悟,天下豈不太平。
大明洪武年間。
朱元璋讀到朱棣的決策后,竟放下了手中的玉帶,被這股堅決之氣所打動。
雖然朱棣造反、靖難,但他的決心遠勝于朱允炆的軟弱。
朱標見狀,機智地給父子倆提供了一個臺階。
他對朱元璋說:“父皇,這些是另一個時空的永樂朱棣所為,和燕王無關。”
“再者,老四也是迫不得已。”
朱元璋接受了這個解釋,指著朱棣說:“小子,今天就饒過你一次,別有下次。”
朱棣朝朱標投去了感激的一瞥,心想做好人定能平安無事。
然后忙不迭地找了一個不顯眼的角落蹲下,以免再引起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