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定下了親征日期,于二十號出征,而皇帝要離開的消息讓京城越發的恐慌。
“二十號出征,說明皇上要在二十號之前解決我等。”
京營總督襄城伯李國楨信誓旦旦。
“皇上早在元旦下旨京營整軍備戰,而首相沒當回事,我等也未在意,不曾料到皇帝亂來,如今京營被皇上抽空,加上皇上手里的幾營人馬,還有誰擋得住皇上呢。”
李國楨極其的憂慮。
襄城伯的話,讓大家更恐慌起來。
“前幾日提議,大家湊上兩三百萬兩銀子送去給皇上,如果當時諸位能一致同意,何愁今日之患。”
“你認為送個兩三百萬兩銀子皇帝就能滿足?”
“皇上從內廷抄了多少銀子出來,你見皇上有收手的架勢沒有?皇上在內廷抄的銀子越多,皇上的胃口越大,現在已經沒有退路了。”
定國公徐允禎冷嘲。
成國公、英國宮、定國公幾位門楣最高的勛貴,定國公的話,獲得了成國公的認可,下面的勛貴們也悄無聲息,思量接下來該怎么辦。
“從皇帝盯上勛貴的時候,我等就沒有退路,諸位,難道忘記了崇禎十二年。”
有人聽到此話面如土色。
李國楨瞇起了眼睛,露出殺意,咬牙切齒,“如果要退,當年就退了,現在我們還有退路嗎?皇上萬一要徹查五皇子命案又該怎么辦。”
“不至于吧。”
有人糾結。
李國楨瞪開雙眼,大喝一聲,“十三天前,誰能想到今日之困?”
“皇上能做初一,就怪不得別人做十五。”
“諸位國之柱石。”
“吾輩已至絕境,無復退路。大明江山,豈容昏聵之主玷污?當共起而圖之,以清君側。”
成國公閉上眼睛。
定國公低著頭。
其余的勛貴們或堅定,或猶豫,或糾結。
“皇上手里握著軍隊,恐怕動不得他。”
“宮里的大太監也多換了人,皇帝又躲在島上。”
眾人提出困難,皆感到棘手。
內書堂向小太監們教書的是官員。
錦衣衛原來是從軍戶中挑選,后來文官的子弟們萌蔭錦衣衛,錦衣衛各部逐漸由官員充任,還有部分勛貴子弟,大漢將軍也來自于錦衣衛。
所以大明的太監、勛貴、文臣、武將并不是單獨的勢力,反而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網。
唯獨那些民間招募的閹人。
比如魏忠賢才算是清白人,與這些勢力的糾葛并不深。
所以明中后期出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大案,更奇葩的是這些大案最后沒有一件水落石出,皆成為了懸案。
......
“現在京城的局勢就是如此,標下探查得出的結論,恐怕勛貴們并不會讓步。”
吳府。
吳襄喝著茶。
前些年,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帶來的結果是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
不同于孫承宗,關寧軍已經淪為軍閥。
吳襄來了京城受罰,但是關寧軍卻在吳襄的兒子吳三桂手里,吳三桂承襲父職,擢為總兵,明面上是朝廷封賞,實際上是不得不封。
不封賞,吳三桂仍然掌控關寧軍,反而戳破了朝廷的威望。
當下朝廷的存在,能依靠的只有威望。
如果威望無存,就沒有人再把大明當回事。
比如山東總兵劉澤清,這些年就是顧慮大明的威望,所以不敢亂來,當大明朝廷威望不在,第一個放縱士兵劫掠,公然違抗圣旨。
因此吳襄雖然是罪臣的身份,在京城并沒有受到苛刻對待。
國公府是有親衛名額的。
只是這些勛貴爛到底了,各家的親衛形同虛設。
很不可思議。
事實卻是如此。
吳襄卻不同,他帶來的家丁是戰場上最精銳的士兵,手里的的兒郎干活各個賣命。
傅海山是吳襄身邊的旗鼓手。
戰場上極其重要的位置。
吳襄離開關寧軍的時候,把傅海山也帶來了,因為這位親信用的順手,許多事情,他很依賴這位副手,其負責京城內外機密之事,包括與關寧軍的書信往來。
吳襄搖了搖頭。
京城的一幫蠢貨并沒有放在他的眼里。
不過人家是幾百年的勛貴。
他們打仗雖然不行,那也是大明的根基,因而吳襄瞧不起他們,遇到他們的時候也必須服軟,恭恭敬敬不敢露出鄙視。
“海子里的地,他們不要,老夫要。”
吳襄沉吟了片刻,做出了決定。
“會不會得罪他們?”
“老夫是為了討好皇帝,他們算個什么東西。”
“皇上雖然變了性子,匆忙之間竟然重組了京營,有事急從權的道理,手段的確讓人嘆服。”傅海山誤會了,以為是因為最近的變化。
“那又如何。”
“能抵抗大清?”
吳襄問道。
傅海山連忙搖頭。
“打不過賊寇,也抵抗不了大清,這樣的軍隊就算再多又如何,浪費錢糧罷了。”
“只是啊。”
“老夫得考慮咱們的后路了。”
吳襄感嘆。
大明到底是怎么了。
竟然淪為如此。
他打了一輩子仗,已經看不到大明的勝算在何處,他極其清楚大清的實力,本身就是大明最大的強敵,現在多了士氣如虹的賊軍,東西夾擊的困境,誰也無法解決。
“你把老夫的信急送回寧遠,老夫則請金侍郎等人出面,上奏關寧軍內遷,皇上不是要親征么,等收到請求關寧軍內遷的奏疏,皇上必然會痛快答應。”
吳襄信心十足。
放眼大明,還有比關寧軍更精銳的軍隊么。
皇帝不可能不用關寧軍。
傅海山越發不理解自家老大人的謀劃。
“可主上不是說過,賊軍勢大,不可輕易為敵,今日為何又改變了主意?”
“誰說內遷就要幫皇帝打仗。”
吳襄嘆了口氣。
京城里有大清的探子,他知道這些人的存在,不過卻不知道他們藏身何處。
大清這些年俘虜了太多大明的文臣武將。
連洪承疇這樣的人物都投降了大清,有他們在內地的關系,更有洪承疇這位兵部尚書,五省總督,掌領過十三萬大明軍隊。
大明的一舉一動都在大清的視線之中。
甚至陜西的流民軍形勢,也在大清的謀劃里,他收到的消息,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已經派人去陜西聯絡李自成,想要約定與其共分大明。
大明完了。
關寧軍必須自保。
留在寧遠是大清的眼中釘,必然欲拔之,關寧軍扛不住了。
入關跟著皇帝親征那也不行。
賊軍今非昔比,已經有了吞并天下的態勢。
關寧軍的位置在哪里。
吳襄長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