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當當。”
兵仗局熱鬧不已。
朱由檢露出溫和的笑容,身后跟著太子,還有他選拔出來的侍衛們,看到皇帝的工匠緊張不已,朱由檢則一臉親切。
“吃飽了沒有?”
“飽了飽了。”
那老工匠哆哆嗦嗦的回復。
兵仗局沒有了太監,讓他們這批老工匠出面管事,倒也沒出什么亂子,本身他們就是帶著徒子徒孫,干活的工匠里地位不算低。
干活他們自個熟悉,不需要上頭有人指手畫腳。
如今沒有外人搗亂,沒有人再來提一些無法理解的要求,他們干活的效率提高了不少,而且還輕松了許多。
主要還是銀子給的多。
老工匠一個月二十兩銀子,這個月的工錢提前發放,實打實的銀子,讓他有些惶恐,仿佛做夢一樣,生怕夢醒了,錢不見了。
每天宮里頭還管飯,吃喝不愁,銀子沒處花,一分不少的攢下來,等送回家里,一家老小都花不完。
“干活辛苦嗎?”
朱由檢關心的問道。
“不辛苦,一點也不辛苦。”
老工匠身上冒汗。
許多匠人出赤著胳膊干活,火爐旁干流浹背,哪怕是正月的寒冷,以無法讓他們清爽起來,皇帝突然闖入,許多認嚇得衣服來不及穿。
活并不輕松,許多物料因為保管不善,還有年頭久遠,需要大修才能重新使用。
“聽說許多火器無法使用,能修好嗎?”
明軍的火器一直在發展。
可到了明末時,火器質量實在是差,炸膛率太高,導致士兵們不愿意使用火器,朱由檢知道弊端,所以在島上的時日,并沒有讓軍士們大力操練火器,主要練習的是行軍。
老工匠不敢隱瞞,實話實說。
“萬歷中期以后,用料越來越差,天啟年的火器更慘不忍睹,還是十幾年前,一批紅毛番子制造的火器,留了一部分在內承運庫里頭還算合格。”
老工匠評價了一番后,又急忙解釋:“倒不是那些紅毛番子手藝好,而是當年天啟爺親自下旨,又有孫御史監督,專款專用,用的料全是上好的。”
朱由檢理解。
沒有懷疑老工匠的本事。
明朝中期,工匠們已經改進了煉焦新技術,產量和含焦率比起傳統的工藝有了巨大的增幅,有了大量的焦炭,冶鐵高爐的溫度就能突破。
于是三煉鐵,五煉鐵,九煉鐵不同材料先后出現,并且得到了運用。
聽上去仿佛只是重復了工藝次數,其實是料的不同。
冶鐵過程中,工匠們特制的輔料與鐵水融合分解,進行化學反應后,還有工匠們根據深厚的經驗,通過火焰來判斷溫度等等,稱為比較純的工具鋼。
明代的煉鋼技術,當下在世界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一直到十八世紀,西歐才有了相應的技術,追趕上已經滅亡的大明的技術水平。
不過呢,西歐的火炮技術已經追趕,甚至一些方面超過了大明,比如前膛炮,也就是大明仿制并改進葡萄牙的紅夷大炮,射程上要比大明傳統火炮要遠。
這是地理和外部環境決定的。
大明的主要威脅是北方,當下的紅夷大炮,面對北方的游牧騎兵仍然屬于被動,并不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數百年來以封鎖和封堵為主。
加特林問世之前,騎兵仍然是戰場之王。
大明疆土寬廣,北方連綿千里,機動力和補給線才是王道。
游牧民族南下,隨處都是補給,絕對不會迷路,農耕民族去草原,必須自帶補給,找不到對方的所在是常事。
西歐國家小,人口也少,城堡可以維持,而大明一個城池的人口有幾十萬之多,生活功能大于軍事功能。
因此大明在火器方面,特別是北方,追求火力密集,而不是射程,比如明軍北方騎兵流行的三眼火銃,雖然射程短,但一次性可以發射三發。
南方倒是與西歐相似,比如戚繼光改進的鳥銃,射程遠,在抗倭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當戚繼光提拔為薊鎮總兵,想要把鳥銃在北方推廣的時候,卻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后來還是恢復了原來火力密集類的火器。
同樣,明朝南方流行的三段射,在北方也無用武之地。
無論是明初早期的蒙古軍,還是當下大清軍,他們并不是傻子,一般情況下,不會傻傻的用騎兵沖撞密集型步兵陣營。
他們會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尋找明軍的薄弱處,比如后方的補給線,找到了機會直擊七寸,找不到機會,就會遁去,終而復始,找到機會才會下手。
狡猾的像狐貍。
萬歷年間,蒙古有臺吉譯董忽力,被北方邊軍稱為董狐貍,指的就是此人狡詐。
如果清末英法聯軍在明初,又或者清初的時候攻打中國,他們就會真正感受到自古以來,中國和游牧民族騎兵的用法,而不是清末的原始落后戰術。
英國軍隊在清末戰場上取得的勝利震驚了全球,大清對英國軍隊的戰績連土著部落都不如,人家使用原始武器,都能給英軍造成巨大的傷害,可見清末軍隊戰術落后的水平。
火器當然有優勢。
廉價和便宜。
一名合格的弓手,需要幾年的時間培養,弓箭的制作和保養同樣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物力,火銃不同,操練幾個月能讓普通的農民快速的具備殺傷力。
火器非常適合大明的衛所制度,軍戶們平日種地,操練的時候訓練火器,于是火器在大明得到了大力發展。
游牧和游獵民族,騎馬射箭是生活習性,生產力的一種方式。
而農耕民族騎馬射箭需要投資培養,屬于支出性的開支。
所以火器的普及和發展對大清是不利的。
當大清站穩天下后,火器很快在大清的發展被中止和倒退。
朱由檢也清楚。
想要打敗李自成和多爾袞,必須要大力培養騎兵,沒有大量且精銳的騎兵,是無法徹底打敗他們的,只是條件有限,能做的并不多。
最后工匠告訴皇帝,許多火器已經無法修了,只能回爐重造,可時間又不夠,而且這里也沒有需要的工具。
兩千多名工匠修補甲胄藤牌,還有一些軍匠在制造戰車。
戰車可以一車多用,即可以運輸物資,也可以把擋板安裝起來當做戰車使用,擋板上有一排射擊孔,火銃兵躲在擋板后方,利用射擊孔發射,戰車與戰車之間可以拼斗,圍成一圈后就是簡易堡壘,操作也非常的簡單。
這些技術上的運用,看得出工匠們的智慧令人驚嘆。
聽取了工匠們提供的意見,朱由檢倒也沒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