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創新思維:思維的模式(2)
- 最高級思維:猶太人的經商圣經與做人智慧
- 蘇林
- 4313字
- 2014-12-17 10:44:09
這個女孩想出了什么必勝計謀呢?原來,她摸到一塊石頭后,就在剛拿出來的當口,故意將手一松,使石頭落到地上,和其他很多相同的小石頭混在一起,再也不見蹤跡。于是,女孩說道:“既然我摸出的那塊已經找不到了,那么看看里面那塊是什么顏色的就知道我摸出的是什么顏色了。”果然不出女孩所料,口袋里的石頭正是黑色的。債主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如此一來,羅波爾的債務一筆勾銷,他的女兒也不用嫁給這位債主了。
羅波爾的女兒正是利用自己的機智,轉換了思路,既替父親免除了欠債,又讓自己擺脫了債主的糾纏,可謂一舉兩得,一箭雙雕。
我們從中要學習的,正是人家這種不在一條道上走到黑的靈活態度,只有這樣,在處理生活、事業中各種事情的時候,我們才能避免讓自己走入死胡同。
換一種思路來對待同一件事,你就會發現山窮水盡之時,居然出現了柳暗花明。猶太人將這種思路充分應用于自己的生活及經商活動中。比如,他們會在投資一個項目之前制訂一個計劃,假如計劃在實行三個月以后還是不理想,他們就會毫不客氣地將其舍棄,果斷地重新投資。猶太人認為,只有這樣,才不會因陷入泥淖而無法自拔,也不會讓自己因投入太多成本而焦躁不安,更不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終沒有出口。既然如此,你為什么不學習一下猶太人呢?
把小聰明變成大智慧
你有沒有過無奈的嘆息:機會真是可遇不可求啊!為什么別人能發財致富,自己卻一無所有?
難道真的是別人比你多了什么嗎?其實未必。如果真要找別人比你多的東西,那么極可能是聰明的腦瓜。有沒有發現,有些時候,有的人只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就能踏上一條捷徑,從此一步登天,順風順水。
難道真的是上帝垂青這些人,讓機會降臨到他們身上嗎?其實,機會不是空等來的,也不會無故從天而降。就像居里夫人說的:“強者制造時機,弱者等待時機。”可以說,創造力,才是改變命運的鑰匙。只有善于創造,才能獲得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天賜良機,并將它變成自己腳下通向成功的道路。
關于這一點,猶太人運用得駕輕就熟。他們之所以成功多多,財富多多,其實就是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上,擁有獨特的創造力,善于耍一些“小聰明”。殊不知,這些小聰明最終會引爆很多做事的方式、方法,打破原有的節奏,使自己的目標更早、更容易實現。這時候,在猶太人的創造力激發下的小聰明,已然變成了大智慧。
你可能認為這種耍小聰明的所謂創造力沒什么可炫耀的,無非就是投機取巧,不按規則辦事罷了。其實,事情就在于變通,前面章節中我們就說過,規則是死的,但人是活的。當你能靈活變通地運用一些小聰明的時候,關鍵時刻也能為你帶來巨大的財富。猶太人就是這樣做的,他們經常會觀察一些小的生活細節,在這些小細節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耍一些小聰明,使之變成發家致富的大智慧。
凱爾力是一位猶太商人,從事的是圖書出版工作。有一年,凱爾力出版的一本書沒得到市場的認可,以至于大量滯銷。凱爾力冥思苦想,尋找銷售圖書之道。最終,他決定送給總統一本,并反復幾次征求總統的意見。
但是,總統乃一國領袖,哪有工夫理凱爾力區區一個出版商人,所以總統只是口頭上答應說“很好啊”。
你猜凱爾力接下來怎么做的?
他居然把總統說出來的“很好啊”三個字運用到了廣告上,并打出廣告語:現有總統愛不釋手的書出售。結果所有書全部售罄。
嘗到甜頭后的凱爾力,接下來又故技重施。他出版了一本新書之后,又去找總統。這一次總統準備看凱爾力的笑話,就說“這本書一點也不好看”。
沒承想,這句話同樣成了凱爾力銷售圖書的廣告語,他為這本書打出的銷售口號是: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結果書又全部售罄。
第三次,凱爾力仍舊找到了總統。但是總統有了前兩次的經驗,這一次決定什么也不說,于是他不發一言地把書放在了桌子上。接著,凱爾力為該書打出了這樣的廣告語:現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結果怎么著?自然又是銷售一空。
能說凱爾力的做法違法嗎?不能。能說他運用了什么大智慧嗎?沒有。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凱爾力是個善于耍小聰明的出版商。他正是憑借著自己的小聰明,讓他的書一次次賣光。通過三次廣告,我們可以看出凱爾力匠心獨運的智慧,如果他一直沿用以往的賣書方法,也許這些書永遠也不會賣掉了。
不要瞧不起這種小聰明,要知道,世界上的事情隨時在變,大智慧有大智慧的長處,小聰明有小聰明的優點,小聰明未必就是耍手段,它只是特殊場合下的一種小智慧罷了。在猶太人中,就有不少是憑借這種小聰明而積累下大量財富的。猶太商人撒洛奇的經商之道就堪稱是耍小聰明的典范。
撒洛奇經營著一家生產清潔劑的工廠。起初,他們公司生產的是一種用來清洗機動車機器配件上面的油污的東西。產品生產出來之后,他們使用廂式貨車拉到各個機動車修理店去銷售。盡管他們的清洗劑質量不錯,但是銷售卻不容樂觀。
為此,撒洛奇很是頭疼了一陣。不過,他積極地想出了辦法,認為這種銷售方法能夠讓自己的產品打開市場。是什么辦法呢?原來,他采取的是把商家常用的買一送一的方式換了種花樣,也就是賣一件小東西,送一件大東西的方式,即買一瓶清洗劑送一臺清洗機。
這樣是不是很虧?撒洛奇的工廠很快就得關門大吉吧?看起來的確是虧大發了,但實際上怎樣呢?請繼續往下看。
由于清洗機的多功能性漸漸得到了客戶們的好評,后來造成了全州五六百個機動車修理廠都安裝上了這樣的機件清洗機。這就相當于撒洛奇送出了五六百臺清洗機,而他售賣的只是五六百瓶清洗劑。
但與此同時,撒洛奇的廠子所生產的清洗劑也隨之深入汽車修理廠商們的心里,大家逐步形成了使用撒洛奇生產的清洗劑的習慣。3年之后,清洗劑的銷售額度已經遠遠超過了500多臺清洗機的銷售額度。
到此還不算完,撒洛奇又想到了回收舊的清洗機,收購回來經過修理,改裝加工成新的清洗機,再將其推向市場。如此一來,撒洛奇又賺取了大量的利潤。不到10年的時間里,撒洛奇用自己一次次的小聰明贏得了上億美元的利潤,給自己的家族創造了高達百億美元的巨額資產。
看到撒洛奇運用小聰明而取得的成功,你還會對小聰明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嗎?從凱爾力和撒洛奇的經歷來看,小聰明能做好,一樣會成為賺錢的大智慧。猶太人不會將小聰明和大智慧分得那么清楚,在他們看來,只要能讓自己賺到錢,到底運用的是什么招數,他們才不會去計較呢!所以,放下身段,不要只想著一下子就賺大錢的大智慧,而是多考慮考慮哪些地方可以耍耍小聰明吧!
看得遠才能走得遠
致富的學問中包含著基本的定律和法則,一旦掌握并遵循了這些法則,就能掌握致富的竅門,金錢和財富就離你更近了。其中,把眼光放長遠,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而不是僅僅盯著眼前的利益,就是猶太人賺取財富的學問之一。
看看你的周圍,能做到這一點的有幾個呢?想必大多數人由于對金錢和富裕的生活充滿向往,所以會比較急功近利,盯著每一分可賺取的金錢不放松。這些人或許一開始收獲了很多,但到頭來往往難以實現發財致富的目標。也有一些人秉承“欲做事,先做人”的原則,讓自己的眼光看得長遠,能夠有比常人超前的意識,而不在乎一時的名利。猶太人所具備的,正是后者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因此到頭來,他們更容易取得真正的成功。
克多爾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猶太商人。19世紀70年代,20歲的克多爾來到香港謀生,但最終沒能得償所愿。時隔一年,他又輾轉來到上海灘。起初,克多爾只是希望能在某洋行做一名普通職員,維持自己的溫飽就行了。但是慢慢地,克多爾覺得,自己不能讓目標停留在此,而應該獲取更大的發展,賺取更多的金錢。
或許這是猶太人基因里所特有的賺錢意識吧!就這樣,在工作過程中,克多爾充分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他根本不管老板是否給自己加薪水,也不顧其他同事們是否因為自己誠摯的幫助而收益更多,他唯一考慮的就是自己要努力,努力了才會讓老板看到不一般的自己。
就這樣,克多爾不斷努力,為洋行做出越來越多的貢獻,老板也開始注意這個毛頭小伙子。5年后,克多爾升到了洋行的管理層。
這時候,克多爾心想:自己現在收入不錯,職位不錯,但是,即使自己再在洋行做下去,也沒有多大升職空間了,做得再好自己也不可能成為洋行老板。于是,他就琢磨著,要想再尋求更大的發展,就要在其他行業找突破口。當時,房地產業有發展的苗頭,很多人并沒有注意,克多爾卻注意到了。他認為房地產在以后肯定會大有前途,于是他準備在房地產業發展。經過幾年時間的打拼,克多爾漸漸地變成了上海房地產界的領軍人物。盡管地產行情有起有落,但由于實力和影響力的不斷壯大,克多爾并不會受到市場低潮時的影響,而在地產業高潮期則每每大撈一筆。曾經有媒體報道說,克多爾手段敏捷,一會兒賣地,一會兒買地,一會兒要租房子,一會兒又出租房子……就在這買進賣出、出租和租用之間,克多爾用自己的長遠眼光,賺取了不菲的財富。
換作是其他人,可能會滿足于洋行管理者的職務和體面的收入,但是作為猶太人的克多爾卻沒有停留在這一層面上。他眼光長遠,用超前的意識為自己贏得了成功的桂冠。做到這一點的還有一位美國人,他就是擁有數億美元財富的威爾遜假日旅店的老板——科爾斯·威爾遜。
在威爾遜創業之初,他所有的家當只有一臺分期付款得來的、價格不到100美元的縫紉機。后來,威爾遜通過做生意賺了點錢,他想用這點錢把生意做得大一些。于是,威爾遜開始調查了解市場情況,然后做出了預測和分析。他決定從事地皮生意。當時,美國的地皮生意很清淡,買地皮建房子的人并不太多,周圍的親朋好友聽說威爾遜的這個決定后,都持反對態度。
但是,威爾遜卻和他們想的不一樣,他認為他們目光短淺。他想到的是,雖然當時美國經濟不景氣,但是日后肯定會進入大發展階段,城市會飛快地發展,那個時候買地皮的人肯定會暴增,地皮的價格也就會跟著暴漲。
不過,由于資金有限,威爾遜也只能把目光鎖定在那些遠郊的荒地,因為這樣的地塊價格便宜。一次,威爾遜看中了市郊的一塊荒地,那里不適合耕種,地勢不好,交通也一般,所以沒人問津。經過一番觀察,威爾遜決定買下這片荒地。他的想法是,隨著經濟的很快繁榮,城市人口會日益增多,市區將會向外延伸,幾年后,這里很可能成為黃金地段。
果然不出威爾遜所料,短短3年的時間,美國城市人口劇增,市區面積迅速擴大,筆直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威爾遜購買的這塊地皮附近。
很快,周圍漸漸變得繁華起來。此時,人們都發現,這里風景宜人,很適合夏日避暑。這樣一來,這片土地價格增長迅猛,很多地產商競相提出高價購買。不過威爾遜并沒有為眼前的利益所惑,因為他還有更長遠的打算。
不久之后,他在這片土地上蓋了一座汽車旅館,名字就叫“威爾遜假日旅店”。由于地理位置好,并且舒適方便,自從開業,假日旅館就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從那之后,威爾遜的生意越做越大,以至發展到后來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假日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