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脈思維:借力而為,順勢而起(2)
- 最高級思維:猶太人的經商圣經與做人智慧
- 蘇林
- 4769字
- 2014-12-17 10:44:09
于是,林恩借錢買下威爾森的大部分股票,使威爾森成為LTV的一部分。
可與此同時,又有一個新問題產生了:8000萬美元的賬怎么辦?
林恩真不愧是個“老狐貍”!他把大部分的欠債轉移到威爾森公司的賬上,然后,讓威爾森三個子公司分別發行股票。這些新股票大部分歸LTV,其余的賣給大眾。股票賣出所得的錢,基本上可以用來償還那筆債務了。
從頭至尾,林恩從自己腰包里掏過一分錢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此,這越發令人贊嘆。不但如此,精彩的好戲還在后頭呢!
當人們知道了林恩是威爾森的后臺老板后,其子公司的股價一路上漲。而LTV有3/4威爾森公司的股票,威爾森的股票上漲,LTV的價值也隨之上漲。如此一來,三個子公司的價值合起來,幾乎是原來威爾森母公司的兩倍。
顯然,這是利用別人的錢把那些大公司一家一家地買了下來的巧妙手段。這是林恩善于“借雞下蛋”的好戲,也是諸多猶太人的致富手法之一。
借勢借力,事半功倍
在經營生意方面,猶太人有這樣一個特點:一旦發現賺錢機會,在自己沒能力獨自做成的情況下,就會召集七大姑八大姨一起來做,并很快能夠在當地形成一個“智慧圈”,然后開辟出一塊經濟“繁榮區”。
猶太人還具有一種很了不起的本領,那就是快速而準確地判斷出和自己打交道的人的能力、資歷、信譽等等。在充分了解這些后,他們就會考慮是否和對方展開合作,像前面故事中提到的本捷克就采取了這樣的方式。和本捷克有類似情況的,還有一位名叫勞倫斯的猶太人。
年輕的時候,勞倫斯是個處于貧困線上的人。他曾經當過一段時間的推銷員,還從事過很多其他職業。后來,勞倫斯應聘到一家燈飾公司做銷售員。在這家公司工作的3年時間里,勞倫斯憑著業績與毅力,升到了該公司副經理的職位。在副經理的職位上做了兩年多,勞倫斯已經在燈飾經營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為了能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他決定離開公司自立門戶。
我們都知道,創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作為猶太人的勞倫斯也不例外。他當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資金不足,為此可是動了不少腦筋。勞倫斯先是承包了一個大型超市的巨型燈飾店。在他接手的時候,這家店已經陷入虧損境地了,眼看就要破產了。但是,勞倫斯相信自己能夠讓這家店起死回生。
他心里清楚,自己不但有經營燈飾的經驗,而且也有較廣泛的客戶資源。只要能有用武之地,自己就可以大展拳腳。
接下來,勞倫斯開始全身心地投入經營燈飾店中。從組織、策劃、進貨到經營銷售,每一件事他都親力親為,經常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覺都顧不上睡。
在勞倫斯這種廢寢忘食的努力下,燈飾店在一年之后竟然真的扭虧為盈。隨后,勞倫斯又想到,這種承包經營的賺錢方式,對自己來說更合適。因為這樣自己就不用再去尋找鋪位,購置設備、產品,只需出一些活動資金。相對于自己開店來講,需要的本錢要少得多。
顯然,這就是非常形象而具體的借勢借力的案例。勞倫斯可以,相信你也一樣可以。
其實,在借勢借力這一點上,我們在生活中也不難發現一些類似情景,比如,利用蹺蹺板,我們可以把比自己重的人彈起到空中;利用救生圈,我們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而不會沉沒在水里……凡此種種,無不在向我們展示著借勢借力的智慧和神奇。
這一智慧被聰明的猶太人運用得爐火純青。不論在商界、政界還是在科技界,猶太人中的成功者都是善借別人之“勢”,巧借別人之“智”的高手。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曾預先寫下這樣的墓志銘:“睡在這里的是善于訪求比他更聰明者的人。”的確,卡內基能夠從一個鐵道工人變成一個鋼鐵大王,是他能夠發掘許多優秀人才為他工作,使他的工作效率增值了成千上萬倍的結果。
無獨有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是一個善于借助別人力量和智慧的高手。
據說,基辛格有一個工作習慣,每當下屬向他呈報工作方案的時候,他都會將它們放在案頭壓幾天。幾天之后,他會把提出該方案的下屬叫來詢問:“你認為這是你最成熟的方案嗎?”這時候,下屬一般都會認為,基辛格對自己的方案并不滿意,于是就會回答:“可能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我再修改一下。”
隨后,基辛格就會讓下屬將方案拿回去修改、完善。過幾天,基辛格會再上演這樣“一出戲”,下屬自然會再修改。如此往復,幾次后,下屬會因為進行了反復深入研究而拿出最佳的方案。
基辛格這樣的做法,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讓下屬找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工作水平也會不斷提高。
這是身為猶太人的基辛格的一手高招,它反映出猶太人的一種成功的訣竅。
同樣能夠反映借勢借力的高級智慧的,還有猶太大亨洛維格,他就是利用別人的錢發家致富而最終成就自己偉業的人。
當年,洛維格做的第一單生意是關于一艘舊船的。洛維格把當年父親借款給自己買的一艘舊船,從岸邊的泥沙里打撈了上來,然后將它修好,并將船承包給別人,自己從中獲利50美元。
(看到這里,你是否想到在第一章第一節內容中提到的那個修理舊玩具的孩子?他們倆確實有相似之處。)
賺到了錢后,洛維格很高興。同時,他也很慶幸父親當初能借錢給他買船,而且他還因此明白了借貸對一貧如洗的創業者來說是多么重要。
30歲那年,洛維格想到了貸款買船的路子,他買的是便宜一些的貨船,然后進行改裝,改裝成油輪之后租賃出去,從中賺取租金。但貸款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順利,因為沒有合適的擔保被銀行拒絕了。洛維格并沒有氣餒,他把自己之前的一艘勉強能夠航行的老油輪,以低價包租給了一家石油公司,然后他又去找銀行的負責人,這次對方答應貸款給他。
為什么這次銀行敢貸款給洛維格呢?顯然是因為他有了石油公司這個后臺,由此哪家銀行還會擔心他還不起貸款呢?這就是洛維格的絕妙之處!
不僅如此,洛維格還經過一番十分周密的計算,讓石油公司給付自己的租金正好可以抵償在銀行貸款的本息。正是這別出心裁的辦法,為洛維格開啟了財富之門。
接下來的一切就水到渠成了。洛維格拿著貸款購買了他之前想買的貨輪,然后經過改裝,使貨輪成為一艘有較強航運能力的油輪。他并沒有親自使用油輪,而是以同樣的方式將新油輪包租出去,又以包租金做抵押,再貸款,再去買貨船。如此周而復始,簡直像神話一般,讓洛維格成了一個“油輪控”。漸漸地,欠銀行的貸款都還清了,而那些包租出去的油輪已經全部歸洛維格所有了。當然,接下來再獲得的油輪租金也都實打實地進入了洛維格的錢袋子。
創業之初的洛維格,既沒錢,又沒勢,但因為有聰明的頭腦,懂得借勢借力,他的事業一路走高,不斷發展壯大。歸根結底,洛維格成功的關鍵,正是他善于不斷地巧借別人的“勢”來壯大自己,使他的錢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多。
洛維格也好,基辛格也罷,他們的聰明之處都在于懂得借力使力,用頭腦和智慧做到事半功倍,最終實現自己的目的。
借重人脈的力量
曾經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經常被問到,怎樣才能成為世界首富?他每一次的回答都是:因為我請了一批比我更聰明的人來為我工作。
請比自己更聰明的人為自己工作,這也是猶太人的做事邏輯。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成功并不是取決于他自己的力量有多大,而是取決于他能夠借用別人的力量有多強。
看看你身邊,甚至包括你自己,是不是經常抱怨,沒本錢,沒資金,所以沒法創業。在猶太人那里,是聽不到這種抱怨的,他們才不認為創業一定要自己有足夠的資金,因為只要有足夠聰明的頭腦就行了。他們會用自己的智慧想法借助他人的力量為自己創造財富。拉斐爾就是其中一例。
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拉斐爾帶著妻子和3個未成年的孩子一起移民到了溫哥華。剛到這座城市的時候,他們總共的資產只有4萬加元。盡管錢不多,但身為猶太人的拉斐爾卻試圖用這點錢在溫哥華做出一番事業。
情況并沒有拉斐爾想象的那么好,別說要開創事業了,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想找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都不容易。一家人衣食住行,很快就把4萬加元花去了一大半。而這時候,拉斐爾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不過,拉斐爾并沒有因此氣餒。他見長時間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想到了為自己充電,于是就開始去一所大學的夜校里參加培訓班。每天白天他努力找工作,晚上他就去夜校上課。
其實,這時候的拉斐爾早已不是血氣方剛的青年,而是個已過不惑之年的中年男子了。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更能從他身上感受到猶太人所特有的那種決心和毅力。俗話說得好:“上帝不喜歡跟努力的人開玩笑。”在夜校的學習過程中,拉斐爾掌握了一定的房地產方面的業務知識,課程結束后,他很快就在溫哥華找到一份房地產經紀的工作。
有了比較理想的工作之后,拉斐爾絲毫不敢懈怠。因為這個工作工資不高,勉強能夠維持家庭生活。拉斐爾相信,只要自己不斷地積累,在積累過程中尋找新的機會,說不定哪一天財神爺就垂青自己了呢!
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拉斐爾的想法居然成了現實。做房地產經紀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拉斐爾遇到了自己的一位老朋友。當時這位老朋友需要請一個人在加拿大幫他買賣地產。由于之前打過交道,這個老朋友對拉斐爾非常信任,于是委托他來辦這件事。
拉斐爾覺得這是一個自己開創一番事業的大好機會,于是他和朋友商量,每人出資一半,一起合伙經營地產買賣。不過,他的資金得先由那位朋友借給自己,也就是相當于對方出資金,自己出經營策略,二者的比例是1∶1。
仗著自己優良的房地產買賣經營經驗,拉斐爾把老朋友和自己共同創辦起來的這份事業打理得非常好。與此同時,拉斐爾也在這個舞臺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華。
到了1973年,拉斐爾獨自創立了地產公司,接著,他利用自己在夜校里所學到的知識和做房地產經紀的經驗,充分發揮合作者的資金作用。在他的經營管理下,該地產公司不斷地把握時機收購地皮,然后與人合作建成物業。僅僅10年時間,拉斐爾擁有了超過5億加元的雄厚資產。
自己沒錢不能創業嗎?拉斐爾的事例告訴你:當然不是。
拉斐爾不僅在自己沒有什么資金的情況下創辦了事業,而且將這份事業在不長時間里做大做強,為自己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這些是靠什么得來的呢?顯然是拉斐爾所具備的善于借助別人的力量幫自己獲取財富的本領。好萊塢流行一句話:“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認識誰。”正如這句話所言,這是一個講求人脈的年代,誰都不可能光靠自己的力量就能獲得一份巨大的成功,你要想有一番作為的話,就必須要善于借用別人的力量。
猶太人在經商過程中,還特別重視政要們的作用。如果有利于他們事業的發展,他們會想辦法在經商的過程中,借助政要的影響力,讓自己獲取可觀的財富。
在以色列,要想取得生意場上的成功,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想辦法打聽到掌握實權的官員的姓氏,想辦法接近、結識他。接近、結識對方的方式可以是邀請對方一起喝杯咖啡,與他暢快地交流。猶太人很清楚,不要擔心這些人沒時間,事實上,這些拿月薪的官員,在時間方面一向是很寬裕的。
這樣的想法被很多猶太人應用到了生活中,其中近代的典型人物要數美國石油巨頭約翰·洛克菲勒了。
1890年,俄州最高檢察廳廳長華特森指控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違反了《壟斷禁止法》。一時間,雙方互不退讓,都請到了全美最好的律師。華特森作好了充分的準備,擺開了生死決戰的架勢。
看著劍拔弩張的華特森,洛克菲勒卻漸漸放松下來。原來,洛克菲勒的少年好友馬克·哈那早已冒著生命危險,悄悄走進了訴訟之中。此時馬克·哈那已成為美國醫學界最具權威的人物,是連總統見了都要禮讓三分的參議員,他以鮮明的立場站到了洛克菲勒一邊。
當時,執掌美國總統大印的是同為共和黨人的哈里遜,馬克·哈那給華特森寫了一封信,信中的內容是:“我以黨的立場給你寫了這封信。受到您指控的并不是社會輿論所指責的組織資本,而是給國民帶來許多好處的標準石油公司。洛克菲勒是共和黨黨員,也是該公司的首腦人物,他一直領導著公司參與自由競爭。您的指控是否存在問題呢?”
就這樣,在哈那的幫助下,華特森的經濟問題變成了政治問題,于是,華特森很快撤訴了。
毋庸置疑,借勢操作是借由他人之勢來經商的一大竅門。實際上,多借助別人的力量,才能使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佳效果,也才能走上發財致富這條成功的捷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