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穿越情緒:你為什么受不了孩子哭鬧、發脾氣

一位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上幼兒園兩周了,每天半夜都會哭醒;她白天也不敢提幼兒園這幾個字,否則孩子就哭個沒完,自己已經快被搞崩潰了。

她問我:“有什么辦法可以引導一下孩子呀?”

我告訴她,每個孩子對幼兒園的適應情況不同,有的孩子適應得很快,有的孩子卻需要更長時間。當你真正接納孩子需要更長時間適應幼兒園這件事時,你就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了。孩子的情緒被看見、得以流淌出來,孩子自然就能接受上幼兒園這件事了。

她恍然大悟。

在遇到養育挑戰時,絕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是解決問題,但并不是所有問題都是可以被解決的。

比如:孩子考試失利,你無法要求他重考;孩子被拒絕了,你無法左右別人的決定;孩子因為身高問題受挫,你無法馬上改變孩子的身高……

有時候,你始終把關注點放在解決事情上,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比如:孩子被打了,你逼著孩子打回去,只會讓他更沒自信;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下水游泳,強迫孩子下水只會讓他對水更加恐懼;你催著孩子寫作業,總是糾正孩子的錯誤,他會更加討厭學習;你只限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而不管其他事,會讓他更加沉迷于手機……

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關注情緒

父母要看到這些問題背后的孩子的情緒。

這些問題只是孩子內在情緒的外在反應,父母只有看到孩子的情緒、接住孩子的情緒,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比如:孩子被打了,他會覺得害怕和委屈;不敢下水的恐懼會讓孩子退縮;面對作業,孩子可能會有壓力或畏難情緒;玩手機的孩子,可能只是需要釋放壓力,或者通過手機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孩子的外在反應與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有關。

著名腦科學專家和心理學家丹尼爾·J.西格爾(Daniel J.Siegel)和蒂娜·佩恩·布賴森(Tina Payne Bryson)在《全腦教養法》[5]一書中提到,我們的大腦分為上層腦和下層腦。下層腦負責基本功能(呼吸、眨眼)、與生俱來的反應和沖動(打斗、躲避)以及強烈的情感(憤怒、恐懼);上層腦則負責更為復雜的心理功能,比如調節自己的情緒、理性評估、換位思考、自我控制、做出明智決策等。

下層腦比較原始,在一個人出生時就已經發育完成,而上層腦要到20多歲才能完全發育成熟。所以,期待一個幾歲的孩子能夠完全理性地面對問題,是不合理的。

此外,上下層腦之間有一道“安全門”叫作杏仁核。杏仁核的作用是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尤其是憤怒和恐懼這兩種情緒。一旦孩子遇到“危險”,杏仁核就會快速拉響警報,接管并解除上層腦的功能,這就是為什么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此時,和孩子講道理是沒用的,因為孩子的上層腦并沒有在發揮作用,只有讓孩子放松下來,才能啟動其上層腦的功能。

所以,如果你把養育的重點放在關注情緒上,絕大多數養育挑戰就會迎刃而解。

但對父母來說,關注情緒是很不容易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父母自己對情緒是不敏感的。他們小時候也沒有上過“關注情緒”這一課,所以在面對孩子時,也很難看到孩子的情緒。

第二,父母對孩子的情緒不耐受。因為受不了孩子的情緒,所以他們急于“解救”孩子,或者試圖通過解決問題來消除孩子的情緒。

第三,父母對情緒有錯誤的認知。他們傾向于認為有情緒是不好的,比如孩子不應該害怕,事情沒什么大不了的。他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

第四,父母做不到接納孩子的情緒。很多父母經過學習,知道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但在遇到問題的當下還是無法接納孩子的情緒。因為他們自己也未曾體驗過情緒被接納的感受,所以無法把這種感受帶給孩子。

那么,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和孩子一起補上關注情緒這一課。我們以一個具體場景為例,說明一下在遇到養育挑戰時,可以怎樣進行情緒梳理。

首先選取一個挑戰場景,它可以是過去發生的,也可以是剛剛發生的。可以根據以下三個步驟進行梳理。

比如,孩子參加比賽被淘汰了,哭得很傷心。

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安慰”孩子:“沒事,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咱們下次再來。”結果孩子哭得更傷心了,甚至開始發脾氣。你非常不理解:我沒有批評孩子呀,他怎么會發那么大脾氣?

第一步:深呼吸,問問自己,面對這件事,我有著哪些情緒?這一步也是在安撫我們自己的下層腦,從而重新啟動上層腦,避免自動化反應。

我其實有點失望,也替孩子感到遺憾;

看到孩子哭了,我很心疼孩子,還有點不知所措;

孩子發脾氣了,我覺得有點煩躁,還有點生氣;

依稀感覺到,還有一些自責。

第二步:問問自己,每一種情緒對自己意味著什么,說明自己在意什么?記住,這一步的重點是——對自己真實!

我感到失望是因為,既然來參加比賽了,還是希望孩子拿名次的;

心疼孩子哭得那么傷心,他練習了那么久卻被淘汰了,確實挺可惜的;

不知道該怎樣安慰孩子,所以有些不知所措;

感到遺憾是因為,孩子只是開頭的部分沒發揮好,后面都挺好的;

感到煩躁和生氣是因為,孩子被淘汰了就哭個沒完,他的抗挫折能力也太差了;

感到自責是因為,如果練習的時候對他要求嚴格一點,孩子的表現會不會更好?

還有點尷尬,周圍這么多人看著呢……

這樣梳理下來,居然有這么多種復雜的情緒,而帶著這些情緒,我們自然很難對當下的問題做出理性評估,更無法真正“看見”孩子。經過梳理,情緒被看見、得以流淌出來,我們再去看見孩子的情緒就更容易了。

第三步:再次回到事件本身,試著理解一下,孩子在那個當下有哪些情緒?這些情緒背后在訴說著什么?

(孩子的視角)

我很難過,也有些懊惱和自責,我多么希望自己可以站在領獎臺上啊,希望自己這段時間的努力能得到肯定。

我還很羨慕,和我一起練習的同學拿了獎,看起來可光鮮了。

我覺得很委屈,明明我練習的時候特別認真,今天就是沒發揮好。

我已經很傷心了,媽媽還說“沒事”!怎么會沒事,明明就是有事!媽媽一點也不理解我,我很生氣!

一開始做這樣的練習可能會有些困難,還會花費很長時間。

堅持有意識地多進行練習,提高自己對情緒的敏感度,我們就可以逐步做到:在問題出現的當下克制自己的“解救欲”,接納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些空間,也給情緒多一些流淌的時間。

這時,我們只需要用簡單的語言回應孩子。

好難過呀……

我知道……

媽媽陪你待一會兒吧……

媽媽在,我陪著你……

此時,再多的語言都是蒼白的。對孩子來說,重要的是,無論他此刻的感受是怎樣的,媽媽都是愿意陪著他的。

允許孩子體驗自己真實的情緒,同時也是在傳遞給孩子一種信任,相信他可以應對這些情緒。當孩子的情緒流淌出來時,他會生發出內在的智慧和力量去應對挑戰。

所以,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情緒。

怎樣面對自己的強烈情緒

你可能會說:在問題出現的當下,我自己的情緒都非常強烈,我怎么能看見孩子的情緒呢?

面對自己的強烈情緒,我們需要練習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

如同穿越一場情緒風暴,我們需要在情緒的暴風雨中穩定前行,既不被情緒淹沒,也不和情緒對抗,而是始終做到允許和陪伴,直到暴風雨散去。

情緒風暴逐漸散去的過程,就是情緒釋放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你可以回想一下,當你有強烈情緒時,通常會有怎樣的反應?

大吼大叫往往會傷人傷己、破壞關系、形成惡性循環,是不健康的釋放方式。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更健康的釋放方式。

記住,在情緒面前,你永遠都是有選擇的:是繼續維持之前的負向循環,還是打破原有的模式并做出改變,完全取決于你。

選擇前者,即不帶任何覺察地讓情緒直接爆發,是非常容易的;而選擇后者更加困難,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覺察和反思自己,做情緒方面的功課。

那么,該怎樣打破原有的模式,做出新的選擇呢?一旦你覺察到自己有情緒了,首先要做的是積極暫停。

下面有四個方法可以幫到你。

1.深呼吸,關注自己的身體感受。當我們能夠暫停下來專注呼吸時,我們的情緒就會得到緩解。

2.用冷水洗臉,讓自己冷靜下來。負責情緒部分的大腦區域得到了安撫,負責理性部分的大腦區域就會被激活。

3.讓你的身體動起來或者就地平躺。也就是讓身體做出變化,這也是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一種方式。

4.打開更多的感官。比如,讓自己在房間里找三樣紅色的東西,或者仔細辨別三種不同的聲音。

當你能夠讓自己積極暫停,開始啟動不同的大腦區域時,你的情緒就得到了平復。

如果仔細體會,你可以感受到情緒從強烈到平和的變化過程,這是健康的情緒釋放方式。

這個過程描述起來只需要寥寥數語,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情緒問題的難點就在于你知道了卻做不到。在情緒出現的當下,你很想停下來卻停不下來,這是因為,改變通常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行為上的改變。由發脾氣、吼叫變為通過以上四個方法積極暫停,這只是一種行為上的改變。

這種改變有可能在短期內奏效,也有可能很快失效,這取決于你當時情緒的強烈程度,以及你的自我覺察程度。

行為上的改變可以給孩子做出示范,同時可以避免你情緒失控可能帶來的傷害。

如果在情緒出現的當下,媽媽覺察到了它,并且能用一些健康的方式讓自己平復下來,孩子就能從中學到面對自己的強烈情緒的方法。

第二個層面是找到一種和情緒好好相處的感覺。當情緒到來時,不必急著推開它,也不必急著通過什么方式改變它,而要去感受它。

即使這種情緒讓你非常痛苦,你也要愿意嘗試去和這種情緒共處。就像關注呼吸一樣關注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帶來的身體變化。

比如,當你緊張時,你會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呼吸節奏也會有變化。當你感知到這些時,你就開啟了和情緒共處的狀態。

如果你想大哭,就允許自己哭出來吧。你哭泣的時候,也是在允許情緒進行流動和釋放。

當你可以和情緒好好相處時,你就回到了那個當下。你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狀態,開始嘗試讓自己的情緒自然流淌,而不是急著用行為去制止它。

漸漸地,你會發現,你對孩子情緒的承載能力增強了。

當我們能夠覺察并可以承載自己的情緒時,我們對孩子或另一半,甚至對任何人的情緒的承載能力都會增強。

第三個層面是看到這種強烈情緒背后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和信念。為什么這件事情對你來說那么重要,會引發你的強烈情緒?它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同樣的事件,不同的人去看待和經歷時,產生的情緒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種情緒,不同的人感受到的強烈程度也是完全不同的。

這是因為,在每種強烈情緒的背后,都隱藏著我們的某些固定的思維模式,以及我們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其他人的方式。

有時候,這些模式會成為我們的限制性信念,就像背景音樂一樣在潛意識中控制著我們,讓我們做出下意識的反應,比如吼叫。

在本書的第二章中,我會和你一起探索這些限制性信念在潛意識中對我們的影響。

持續做情緒功課的方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面臨的挑戰與日俱增。

這些挑戰就像導火索一樣,不斷引爆我們身上的“情緒炸藥包”。這些“情緒炸藥包”根植于我們童年的成長經歷,它們和孩子當下帶給我們的挑戰纏繞在一起,讓我們始終無法清醒地面對孩子。

從孩子嬰兒期的吃喝拉撒睡,到幼兒期的分離焦慮、規則問題,再到學齡期的學習問題、社交沖突、電子屏幕問題,以及青春期的溝通問題……養育挑戰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讓父母應接不暇。

父母每天的生活就像開車時踩著油門踏板一樣,一直在高速前進;而做情緒功課就像給生活踩了一下剎車踏板。花時間梳理情緒,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剝離開,是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事。

持續地做情緒功課,就像拆除一個個“情緒炸藥包”的過程。這個過程極其漫長,甚至會貫穿養育過程的每一天。

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同,父母情緒功課的重點也會不同。所以,父母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情緒功課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比較推薦兩種做情緒功課的方式。

第一種是自由書寫。前文提到過,改變的第三個層面是看到自己強烈情緒背后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和信念,它們都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里。

心理治療的過程是將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通過自由書寫,潛意識能夠自由流動,不斷發掘我們過去的經歷,重新打開深層的記憶,讓那些深藏的情緒流動出來,這也是一個將潛意識不斷意識化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內在的沖突不斷浮現出來,這便是自我療愈的開始。

自由書寫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寫正念日記。正念就是不加評判地關注自己當下的經歷。你可以安排一個能夠靜心的、不被打擾的時段,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在意對錯,任由文字在筆尖流淌。

開始之前,調整自己坐在椅子上的位置,深呼吸幾次,使自己安住當下。

感受后背靠在椅背上的感覺,感受雙腳踩在地上的感覺,以及手握著筆的感覺。

識別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是興奮的、煩躁的、恐懼的、焦慮的,還是充滿期待的?不需要做出任何調整,只需要注意到它就好。

然后花幾分鐘時間,正念地書寫當下的體驗。

如果你愿意的話,可以在每天早上和晚上各花五分鐘(或者更長的)時間書寫正念日記。

除了正念日記,還有以下三種自由書寫的方法。

1.結合“自我覺察記錄卡”,在挑戰場景過后,按照觀察—感受—需求—請求的方式進行自我傾聽梳理;

2.借助心理學卡片,比如潛意識投射卡,按照“我看到了……我感受到了……我聯想到了……”這樣的順序一直寫下去;

3.不借助任何工具,只是自由聯想,想到什么就寫什么。

自由書寫的過程,也是自我療愈的過程。一次次的自由書寫,就像給自己做心理咨詢一樣,讓深層情緒隨之自然流淌,也讓你可以更加平和地看待當下的挑戰。

第二種是傾聽練習。你需要找一個傾聽伙伴,按照固定的頻率進行傾聽練習。通過不被評判的自由傾訴,情緒同樣可以自然流淌。

傾聽練習需要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1.兩人結成傾聽伙伴關系(最好是其他同頻父母,你們之間不要有過密的社交關系,比如不要是閨蜜或夫妻,因為訴說過程中難免會涉及與他們相關的話題,容易引起沖突)。

2.用計時器計時,兩個人輪流傾聽對方,時長同等。一開始可以是每人五分鐘,一段時間后可以逐漸增加時長。

3.說者自由表達(不需要考慮對錯和邏輯)。

4.聽者全身心聆聽(不打斷、不評價、不建議)。

5.結束后只表達感謝,不需要討論。

覺察日記

1.回顧一下,當你有強烈情緒時,你的自動化反應是什么?下次可以從哪一步開始做出調整?

2.針對某種強烈情緒進行一次自由書寫,你對自己有什么發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大化| 绥化市| 岳阳市| 保康县| 衡山县| 疏附县| 西城区| 佳木斯市| 霍山县| 莱阳市| 濮阳县| 伊金霍洛旗| 海城市| 繁峙县| 手机| 汨罗市| 永宁县| 三门县| 昌江| 芜湖县| 东兴市| 哈巴河县| 辽阳市| 樟树市| 瓦房店市| 商水县| 江北区| 哈密市| 平罗县| 威远县| 铁岭县| 达日县| 剑河县| 乐平市| 永康市| 中卫市| 莱西市| 社旗县| 营口市| 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