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3
- 張宏杰
- 3818字
- 2024-07-23 15:11:16
自序
一
咸豐三年,就在曾國藩在長沙創建湘軍的時候,江忠源受朝廷之命往援江西。
也就是說,夏廷樾率部在南昌戰敗,有七個領兵的書生戰死了。曾國藩聽了不僅沒失望,反而“頗悅”,為什么呢?因為“以為諸生果可任,非綠營巧懦者比也”。這些書生確實可用,遠比綠營那些聞風即逃的軍官強。
顯然,書生們表現出的血性遠比他們的作戰技術要寶貴。這場戰役,堅定了曾國藩“選士人,領山農”的建軍思想。
湘軍的出現,與湖南獨特的“士風”分不開。
在傳統時代,湖南屬于邊遠地方,人民樸野,讀書人也都樸實勁健,素來與空疏的乾嘉學風和神異的陽明學說無緣。所以,湖南人重“實學”。在道光咸豐年間,我們注意到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湖南的書生,不論是在朝還是在野,都喜歡看地圖、讀兵書。
曾國藩在北京諸部為官時,“尤究心方輿之學,左圖右書,鉤校不倦,于山川險要、河漕水利諸大政詳求折中”。喜歡研究地理,了解全國的山川險要。
而舉人左宗棠和秀才羅澤南、李續賓等人,在湖南鄉下一邊做著孩子王,一邊也在研究地理和軍事。左宗棠“胸羅古今地圖兵法、本朝國章,切實講求”,羅澤南“所著地理水道書,多論兵家形要”。李續賓更為投入,“益研精兵事,恒以巨幅紙繪圖,累數百”。
所謂“近日尤怪事,往往愛談兵”[2]。
為什么呢?因為這些注意研究實際問題的讀書人“深憂天下將亂”,他們從種種征兆判斷,一場翻天覆地的大亂將要降臨,需要他們及早進行知識準備。
正因如此,他們一旦放下書卷,跨上戰馬,馬上就能表現出相當高的軍事素養。比如做了多年孩子王的老秀才羅澤南,雖然以前從來沒摸過兵器,但一領兵,居然就卓有成效,征戰四年,克城數十,歷經二百余戰,幾無敗績,屢屢以少勝多。
除了實用知識的儲備外,湖湘理學還給了這些書生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們在出山之前,已經解決了生死問題,因此一出山,就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由辭章之儒一變而成為帕首提刀的悍將,湘軍也由此樹立起“踔厲敢死”的風氣。
相同的知識背景,相同的風土人情,塑造了高度一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因此才出現了一個“湘軍集團”。
二
按理說,這樣一支從理念到行動都高度一致的隊伍,應該很容易做到團結統一吧?
不盡然。
去年我去了一次湘鄉,地方政府為了接待我,特別請了當地一個研究曾國藩的人來陪我吃飯。整頓飯過程中,普通話說得不錯的他基本都在用湘鄉土話與當地干部交談。雖然湘鄉土話極難懂,但我聽懂了他的潛臺詞,那就是曾國藩要由我們湘鄉人來研究,沒有你們外地人的事。
飯后,一位在湘鄉工作的外地干部說,湘鄉人最大的問題是不團結。
毛澤東也曾經提及此點,他說:
更有人總結說:
其實何止湘鄉人如此,何止湖南人如此,只要是中國人,都知道“窩里斗”這個詞。甚至大而言之,整個人類社會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個領域內,最頂尖的幾個人,關系往往處不好。曾國藩說:“忮不常見,每發露于名業相侔、勢位相埒之人。”[5]
曾國藩看得很清楚,聲名和地位差不多的人,最容易相互嫉妒,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
曾國藩后來在臚陳胡林翼功績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確實,相輕者豈止文人,各個領域凡才能出眾者,多有恃才傲物、互不相下的毛病。一個集團內部的領導層之間,出現矛盾和爭執是非常常見的。
三
因此,帶這樣一支隊伍,既容易,又不容易。
在不少人心中,曾國藩這個人往往是“權謀”的代名詞,感覺曾國藩是一個老謀深算甚至老奸巨猾的人。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曾國藩待人的原則,并非權謀。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在處理湘軍集團內部關系的時候,以“拙誠”為原則,尚拙,尚誠。他對待同事和下屬,第一個特點就是不用權術。他說,“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要對同事和下屬推心置腹。曾國藩在自己集團內部,說話往往是很直接的。“凡正話、實話多說幾句,久之人自能亮其心,即直話亦不妨多說,但不可以訐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7]李鴻章剛到曾國藩大營的時候,曾國藩對他說:“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而已。”
胡林翼對曾國藩的這一點非常佩服。他說:“吾于當世賢者,可謂傾心以事矣。而人終樂從曾公,其至誠出于天性,感人深故也。”也就是說,我想盡辦法拉攏人才,但人們還是認為曾國藩更有吸引力,這是因為他的至誠出于天性,所以感人至深。
曾國藩對待部下的第二個特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有多種解釋,我的理解是:你想在這個世界上站得住,也要幫助別人站得住;你想有所發展,也要給別人制造發展的良機。
李鴻章來到曾國藩幕府的時候,驚訝地發現,曾國藩的幕府像一所大學校。為什么呢?因為除了帶兵打仗之外,曾國藩還兼當這些幕僚和將領的老師,每個月會出兩次作文題,讓大家作文,然后他在百忙中,晚上點燈給大家批改。他每天都會找不同的人,和他們進行談話,教他們怎么做官,怎么打仗。
曾國藩說:
曾國藩在保舉下屬方面非常努力。他曾經對皇帝說,“胡林翼之才,勝臣十倍”,說李鴻章才大心細,人才難得。李鴻章在安徽混了好多年,仕途一直沒有起色,在曾國藩這里待了幾年后,才出掌一方。左宗棠當師爺當了好多年,最后犯了事,大禍臨頭,跑到曾國藩這里,不過三五年,就當上了總督。曾國藩的部下后來有二十六人成為總督、巡撫、尚書;有五十二人成為三品以上大員。因此所謂湘系“文武錯落半天下”,夸張點說,天下一半的官員都是曾國藩的部下。
第三個特點,則是一個“恕”字,用寬廣的胸懷容納人。
曾國藩晚年給兒子寫過一封遺囑,什么內容呢?重點是要求兩個兒子要避免犯兩個錯誤:一個是嫉妒,另一個是貪求。接著“忮不常見,每發露于名業相侔、勢位相埒之人”,曾國藩又說:
嫉妒與貪求,都是一定距離之內才能產生的。相距很近、地位持平的兩個人,才會相互嫉妒。而在名和利的分配與爭奪之際,最容易產生沖突。
因此曾國藩說,一個人必要的自我修煉,是克制自己的貪求之心。“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污。”
在湘軍內部,曾國藩在處理名和利的時候,非常注意把握平衡。他在給鮑超的信中說:“凡利之所在,當與人共分之;名之所在,當與人共享之。”[10]凡涉及利益,一定要注意與人共分,你有好處,也要給別人一些好處;凡涉及名聲,一定要注意與人共享,不能自己壟斷。所以曾國藩做事,“功不獨居,過不推諉”。有了功勞,分給別人;有了問題,自己承擔起來。“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曾國藩死后,薛福成代李鴻章寫了一道奏折,表彰曾國藩的功勞,說他“論功則推以讓人,任勞則引為己責;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繼而同僚諒之,終則各省從而慕效之”。這就是曾國藩能夠吸引一大批人為他所用,并最終成就自己事業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曾國藩一直是主張退讓一步。這在他與左宗棠、沈葆楨的關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曾國藩能做到這一點,當然是基于境界的高遠和胸襟的廣闊。曾國藩常說:“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11]
這就是所謂的圣賢功夫。
四
不知不覺,《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已經寫到第三本了。
第一本的重點是發掘曾國藩的內心世界,第二本的內容是關于曾氏家族,這一本的內容則集中于曾國藩與他的“戰友”們。
之所以寫了這么多關于曾國藩的文字,一個重要原因是我認為相對那些厚黑學的歷史讀物,“曾國藩”是當世的一劑良方。在所有中國古人中,曾國藩集中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正面因素。在今天這個浮躁、急切的時代,讀讀“曾國藩”,了解一下“拙誠”之道,有益無害。
這本書參考了唐浩明、朱東安、董叢林、翁飛、王澧華、成曉軍、劉憶江、譚伯牛、謝世誠等先生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謝。或有未及注明之處,也一并致歉。
注釋:
[1]王定安著,朱純點校:《湘軍記》,岳麓書社,1983年,第44頁。
[2][清]吳敏樹撰,張在興校點:《吳敏樹集》,岳麓書社,2012年,第24頁。
[3]埃德加·斯諾筆錄,汪衡譯:《毛澤東自傳(中英文插圖影印典藏版)》,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第33~34頁。
[4]周秋光主編:《湖湘文化宏觀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10頁。
[5][清]曾國藩撰:《曾國藩全集(修訂版)21·家書之二》,岳麓書社,2011年,第525頁。
[6]熊治祁編:《湖南人物年譜3》,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9頁。
[7][清]曾國藩撰:《曾國藩全集(修訂版)23·書信之二》,岳麓書社,2011年,第671頁。
[8][清]曾國藩撰:《曾國藩全集(修訂版)16·日記之一》,岳麓書社,2011年,第442頁。
[9][清]曾國藩撰:《曾國藩全集(修訂版)21·家書之二》,岳麓書社,2011年,第525頁。
[10][清]曾國藩撰:《曾國藩全集(修訂版)25·書信之四》,岳麓書社,2011年,第239頁。
[11][清]曾國藩撰:《曾國藩全集(修訂版)21·家書之二》,岳麓書社,2011年,第2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