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明悟!
- 三國:在下衛仲道
- 夢見東坡
- 4046字
- 2024-08-26 23:57:42
衛籍院中,偏廳。
“仲道兄,方才為何要阻攔在下?”
案幾上三足青銅博山爐散發著裊裊青煙,沉水香氣彌漫整個偏廳,潤人心脾。
衛籍與張遼面對而坐,張遼一臉不善的審視著衛籍。
事實上,張遼雖說是董卓部將,可他畢竟是何進舊部,并不屬于董卓親信,故而對董卓沒有多少忠誠可言。
他見董卓僭越相國自然是滿腔怒火,再加上董卓在天子面前公然處決朝廷命官,心中已隱隱萌生出退意。
衛籍見張遼滿臉怒容,苦笑一聲,解釋道:“籍自然知道文遠兄勇武過人,可文遠比之呂布若何?”
張遼深吸一口氣,滿臉漲紅久久不語,還未等到張遼開口,衛籍便再次說道:
“傳聞呂布有萬夫不當之勇,再加上,方才殿中西涼力士虎視眈眈,我等既無兵刃又無甲胄,若是一時沖動,非但救不了伍德瑜,連自己性命也要搭進去!”
“那又如何?”
張遼一臉憤慨,急聲說道:“事敗,有死而已,大丈夫死則死矣,名可垂于竹帛也,又有何懼?”
衛籍搖了搖頭,他深知千百年來孔子講殺身成仁,孟子講舍生取義,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對于此衛籍自然十分欽佩,他固然覺得任何時代都需要這樣舍生取義之人。
只不過,衛籍捫心自問,此事若是落在他上身,他未必會這么做。
一來,伍孚做法固然勇烈,可坦率的說,即便殺了董卓對朝局并無影響。
況且,衛籍跨越千年而來怎會只為了博取忠勇之名而一時沖動。
衛籍將茶盞遞給張遼,斟酌說道:“文遠此言固然在理,可若是事不成,朝堂依舊洶洶,董卓依舊霍亂超綱,到時文遠兄以身殉國,朝中又有何人能夠挺身而出?”
頓了頓,衛籍雙眼微瞇,語氣略重:“文遠兄,你這不是替朝廷伸張大義,而是——泄私憤!”
張遼聞言,內心中思緒翻騰。
良久,他向后跌坐,呢喃道:“仲道兄教訓的是,只是經此一事,伍德瑜之名必將名震大漢十三州,天下英雄無不敬仰有加!”
衛籍喝茶的動作微微一頓,似乎是想到了什么,陡然間渾身汗毛直豎!
“文遠方才說什么?”
張遼見衛籍聲音急促,不明所以,木然道:“某說伍德瑜之名必定在天下英雄心中流傳,有何不妥嗎?”
衛籍長舒一口氣,心中明悟!
這便是他這些時日以來苦苦尋找的破局之法!
自從入雒以來,由于衛籍領著騎都尉官職,雒中士人皆以為他已投靠董卓,故而雖然他威震河東,可眾人只當他是董卓爪牙,士族敗類,并無人與其深交。
衛籍雖說面上云淡風輕,可內心中早已憂心忡忡,若是此刻效仿伍孚行刺董卓,名聲必定聞達于世家豪族!
衛籍深吸一口氣,正要對張遼言明此事,可他轉念一想,此刻不過他一己之見,并沒有完善的計劃。
再加上他雖說張遼頗為投契,可人心難測,此刻顯然還不到能與張遼托付大事的地步。
于是,衛籍話到嘴邊卻變成一聲嘆息,繼而說道:
“哎……文遠兄,我今日心神不定,改日再與文遠敘談罷!”
張遼見衛籍須臾之間臉色忽明忽暗,只當衛籍在董卓一事上與自己意見相左,竟生出些許失望:
“既如此,某告辭了!”
說著,張遼深深的看了衛籍一眼,便起身離去。
衛籍自然將他送到門外。
送走張遼后,衛籍即刻動身前往蔡邕府中,為了掩人耳目還特意帶著蔡昭姬,做出一副前往岳丈家中探視的模樣。
夫婦二人乘著馬車匆匆趕往蔡府。
……
刺董之事,非同小可,衛籍平復心情后一直在腦海中推演事情的經過,蔡昭姬見衛籍在車中皺眉良久,有些擔憂道:
“夫君為何心神不寧?”
衛籍搖了搖頭,含糊的說道:“夫人無須擔憂,為夫只是在想朝中之事罷了。”
此時此刻,衛籍終于了然,前些日子他也算是當局者迷,只想著如何與雒中世家公族結交,卻一直忽略了最嚴重的事情。
眼下衛籍在這些世家眼中然已成為董卓爪牙,早已聲名狼藉,又有誰會與他真心結交。
若是想要扭轉局面,必須從根本出發,博得令天下世家敬佩的賢名,屆時自然有人會來投靠。
與此同時,他也真正明白,為何不久以后天下諸侯要會盟討董。
這些人難保沒有此等心思,想要趁亂博取賢名。
衛籍呼出一口濁氣,眼神恢復清明,眼下想這些還為時尚早。
刺董一事,非同小可,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甚至前有伍孚之教訓,恐怕到那時連同蔡昭姬都要跟著自己遭殃。
“還需從長計議啊……”
衛籍心中暗道。
至于是否會改變歷史軌跡,衛籍倒不是特別擔心。
況且,既然身在局中,衛籍要做的就不單單是順應歷史洪流,必要時也要推著歷史向前走。
即便董卓在此刻身死,難道天下就不會大亂了?
衛籍并不這樣認為,也許董卓死后會出現下一個霍亂朝局之人,即便拋開李傕郭汜不談,就連王允不也是屠龍者終成惡龍。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或許最初王允并無此等想法,可當他誅滅董卓之后,獨攬朝綱,是否生出這樣的想法,恐怕只有當時的他才能回答,人心如是而已。
……
就這樣,衛籍一路思量,沒過多久便來到蔡邕府邸。
與往日不同的是,蔡邕作為雒中士子領袖,平日里府中賓客絡繹不絕,詩文音律不絕于耳,可今日卻一反常態,一片寂然。
衛籍皺眉想了想,固然有董卓僭位相國于御前殺人的緣故,怕是也有依附董卓為其授璽的緣故。
夫婦二人在門前下車,蔡邕連忙出接。
三人來到偏廳,一番寒暄過后,蔡昭姬自知夫君與阿父有要事相商,便福身而退,獨留二人在偏廳中敘話。
“仲道此來怕是與今日之事有關吧。”
蔡邕見蔡昭姬離去,開門見山。
衛籍也不多做猶豫,眼下他在雒中唯一能夠信任的也就是蔡邕了。
只見衛籍壓著嗓音說道:“小婿欲效伍德瑜行事,還請岳丈襄助!”
蔡邕聞言腦海中‘嗡’的一聲,頓時大驚失色,站起身來,強行壓低嗓音道:
“不可!伍孚前車之鑒猶在眼前,仲道怎能說此胡言!”
事實上,對于伍孚刺董一事蔡邕也是欽佩之極,自今日董卓拜相之后,蔡邕終是看清了董卓的真面目,只不過,在蔡邕眼中刺殺董卓無異于天方夜譚。
衛籍搖了搖頭,斟酌道:
“小婿并非一時沖動,此番伍孚不成,不代表日后之人不成,況且小婿也非即刻便要行此事,還需與岳丈從長計議。”
蔡邕心中憂慮不減,開口道:“仲道有何良謀?”
衛籍侃侃而談:
“董卓今為相國,聲勢之大無人能望其項背,今日殿中伍孚行刺未果,董賊只以為殺一儆百,日后便無人再敢效法伍孚行事,可殊不知此刻方為最佳時機!”
蔡邕連連搖頭:“話雖如此,可董卓畢竟出身行伍,更有呂布隨侍左右,常人如何近身?”
衛籍瞇了瞇眼,繼而說道:“岳丈所言不假,董賊防人之心固然未嘗松懈,可岳丈豈不聞要離之故事,董卓防者究竟何人也?”
蔡邕下意識的回答道:“自然是與其為敵者……”
說到這里,蔡邕面露恍然,興奮道:
“妙妙妙,要離刺慶忌是由于要離乃是慶疾親信之人,若是董賊親信之人行刺與他,定然使其防不勝防!”
衛籍微微頷首,再次開口:“岳丈素來為董賊所重,凡大小事董賊都要與岳丈商議,若是……”
“仲道之意莫不是讓老夫去刺殺董卓?”
衛籍話還沒說完,就被蔡邕打斷,只見蔡邕滿臉不可置信的看著衛籍。
衛籍聞言不禁莞爾,蔡邕當世大儒恐怕連只雞都不敢殺,何況董卓。
衛籍自然不指望自家岳丈去行此事,他搖頭說道:
“岳丈說笑了,岳丈年事已高此事不需岳丈出手,只需岳丈在適當之時為小婿舉薦一人,那董卓定然不會駁了岳丈顏面,其余諸事小婿自來安排!”
“何人?”
衛籍深吸一口氣,沉聲說道:“王允王之師!”
眼下王允還不是司徒,衛籍自然要推動朝中局勢,趕在年關之前想辦法將王允推到司徒位置上,否則等到來年正月諸侯討董時,一切都晚了。
至于為何要將王允推上司徒之位,在衛籍看來,王允之所以能夠策反董卓帳下諸如呂布等人,怕是與王允官至司徒有一定關系,否則呂布這等悍將為何要聽王允的調遣。
衛籍可沒有大變活人的本領,無法憑空變出一個貂蟬來!
蔡邕面露疑惑,問道:“可是尚書令王允?”
衛籍點頭:“然也!”
對于行刺董卓一事,衛籍還沒有天真到僅憑自己便能完成,更何況即便事情可為,那也要讓王允來執行。
一來,王允出自并州大族,累世官宦,在朝中頗具威望,聯絡各方會更加動從容。
更為重要的是,歷史已然告訴衛籍,王允在誅滅的董卓后并沒有使朝局海晏河清,反而催生出了長安之亂,這也正是衛籍所求!
衛籍要的是除掉董卓,而不是天下太平。
話說回來,在衛籍眼中,自己在此事中扮演的角色不過是一把刀,一把在最后關頭刺向董卓的刀。
“此人有何過人之處?”
就在衛籍思量之際,蔡邕疑惑開口:“茲事體大,仲道如何認定此人會誅滅董卓?”
衛籍無法解釋,只能含糊道:“嗯……岳丈放心,此事小婿定會小心,如事不可為,便不為。”
蔡邕點了點頭,不再說話。
衛籍見天色漸晚,也不停留,告辭離開蔡邕府上。
……
在與蔡邕商議完之后,連著幾日,衛籍都沒有去拜訪王允,一來是因為,他還沒有將朝中局勢摸清楚。
須知,刺董一事,在衛籍看來的確有不得不為的理由,可朝中公族卻不一定有此想法。
衛籍深知這類世家大族最不缺的就是聲望,根本不需要冒險,他們只需要靜觀其變,等時局發展再做計較。
遠的不說,便是那袁氏一族究竟作何打算衛籍也猜不透,少不得要仔細探聽一番,求同存異,將可用之人充分利用,再排除一切不利因素。
更重要的是,他此刻雖然領著騎都尉之職,可手下無一兵一卒可用,也不敢貿然對王允吐露心聲。
當然,衛籍也沒閑著,他頻繁拜會董卓,做出一副要效忠董卓的樣子。
再加上有蔡邕居中斡旋,雖說眼下董卓還未交于衛籍兵權,可他已經出入相府頗為隨意。
只不過,這樣做的代價便是朝中清流更加對他避之不及。
衛籍也知道這是不可避免之事,只有等一切真相大白之后才能消除士人的誤解。
好在衛籍這幾日也并非一無所獲,就在拜訪董卓的空隙,衛籍漸漸摸清了眼下董卓的兵力部署。
話說,隨著董卓拜相,雒中局勢更加劍拔弩張,再加上伍孚行刺一事,董卓心中自是不安,為了徹底掌控雒中,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調動。
先是牛輔在駐軍河東,麾下李傕郭汜等人。
而后又派胡軫屯兵東郡,段煨則是在雒陽南面駐扎。
而禁中則全權交于董卓此刻最為信任的呂布駐守。
值得一提的是,在衛籍眼中頗有戰績的徐榮此時官拜中郎將,同樣隸屬于光祿勛麾下,和衛籍倒也算是同僚。
只不過由于徐榮并不是涼州人士,和張遼一樣倒也不算受董卓重用,衛籍也曾試著結交。
衛籍細細盤點下來,赫然發現雖然此刻董卓勢大,可身邊卻只有呂布一人而已。
“真乃天賜良機也!”
衛籍連聲感嘆,不過他轉念一想倒也有些釋然,估計董卓致死都沒想到自己的義子呂布會叛變!
而就在衛籍緊鑼密鼓的謀劃刺董一事之際,光祿勛荀爽終于姍姍來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