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本書以春秋時代爭霸為主線,講解整部《左傳》記載的二百四十多年間各諸侯國的重大史事。這些史事在《左傳》原書中是按照編年一年接一年排列下來記載的,頭緒紛繁,內容離散,對于一般讀者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本書則在完全忠實于《左傳》原文的情況下,將相關史事的分散記錄抽繹出來重組綜合,用淺顯的文字加以闡釋和重述,不僅使史事的完整得到凸顯,而且還試圖揭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系。

本書不同于純粹講述春秋歷史的著作,也不同于《左傳》的白話直譯。全書以《左傳》的記事為基礎,同時也參考其他文獻,如《國語》《史記》以及諸子著作中的相關內容,將《左傳》記載的春秋史事,以霸主為依托,基本按照時間先后,歸納綜合為二十講,既自有起訖,又彼此聯系。希望本書能為愿讀《左傳》原典的讀者提供一些幫助,同時也為想一覽整個春秋時代歷史風貌的讀者提供一點參考。

那為什么各國記載歷史的書,名字要叫作“春秋”呢?因為各國這些記載歷史的書,基本都采用了按照年代、時間先后順序編寫的方法來書寫歷史,也就是后世所說的“編年體”。年代有先后,一年之中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先后,于是錯舉春、秋二季之名,用來通指一年。歷史也是一個春夏秋冬之后,緊接著又一個春夏秋冬,于是“春秋”成了史書的代稱。也有學者認為,在上古時期(西周之前),一年只有春、秋兩個季節,所以用“春秋”來指一年。

記載魯國歷史的這部《春秋》,很早人們便認為它經過孔子的刪定和整理。這個說法開始于戰國時候的孟子,其后許多學者也這么認為;現代有學者認為《春秋》這部書其實本即魯史,和孔子沒有什么關系,至多孔子曾把它作為教材來教過學生。

《春秋》不僅記載魯國的歷史,也記載周王和其他諸侯國的歷史,所以錢穆先生說它是“一部諸夏的國際史,亦可稱為乃是那時的一部天下史或稱世界史”,“是把天下一家的大一統觀點來寫的一部世界通史”。(錢穆:《中國史學名著》)

但是,《春秋》記載歷史十分簡略,缺漏的地方也很多。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一共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記載的文字總共也只有一萬六七千字,記載一件事最短只用一字,最長也僅四十余字。《春秋》的措辭比較隱晦,這種隱晦地通過選擇不同的字詞來表達褒貶含義的書寫方法,被后世稱之為“春秋筆法”,例如,同是記載征戰,有伐、侵、戰、圍、救、取、執、潰、敗等不同的措辭,有時很不容易讀明白,于是就出現了專門解釋、闡發《春秋》的書,也就是所謂的“傳”—《春秋》也就被稱為“經”了。如前所述,這樣的“傳”流傳到今天的有三部,即《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它們合稱“《春秋》三傳”。

三傳之中,《公羊傳》可能在戰國末期已成書;《谷梁傳》中有大量轉錄或增添《公羊傳》的內容,成書較晚一些,這二傳大概都是到了漢代才寫定。《公羊傳》和《谷梁傳》常常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解釋《春秋》,喜歡從中闡發政治、道德上的微言大義,這是它們的顯著特點。此二傳在漢代由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被稱為“今文經”,受到尊崇,被朝廷立于學官,設有博士,成為當時的官方“《春秋》學”,尤其是其中的《公羊傳》,特別受到重視。

《左傳》的成書比《公羊傳》和《谷梁傳》都要早,大概在戰國的中前期。有資料表明,《左傳》在戰國就已開始流行,許多戰國時代的上層人物都喜愛《左傳》并引用其中的文句。但是在漢代,《左傳》并不流行,只在民間個別流傳,和《公羊傳》《谷梁傳》是官學不一樣,它是民間的私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雄市| 凤阳县| 奎屯市| 滦南县| 安福县| 江门市| 惠东县| 阜阳市| 勃利县| 新巴尔虎左旗| 台中市| 广平县| 江西省| 荆州市| 资溪县| 黑龙江省| 略阳县| 乌海市| 磴口县| 台中县| 雷州市| 车险| 曲水县| 京山县| 虹口区| 油尖旺区| 济源市| 乌兰浩特市| 大同县| 清新县| 山西省| 梧州市| 阜城县| 伊宁市| 高邮市| 涪陵区| 天祝| 大悟县| 旬阳县| 大化|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