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治黃有策
- 大明洪武:朱棣,你做太子不做?
- 刻骨針
- 2031字
- 2024-07-23 08:05:00
“資善兄,你說陛下這是什么意思?”
走出文樓,趙勉忍不住問道。
詹徽瞥了趙勉一眼,搖了搖頭:“陛下圣意裁斷,圣意豈是你我能猜測的。”
眼見詹徽不想多說,趙勉閉了嘴。
一行人走到半途,就見蔣環步履匆忙,直奔文樓而去。
趙勉啐了一口:“錦衣衛的渣滓!”
詹徽沒有說話,只是望著蔣環匆匆走過,眼眸微垂。
……
“臣錦衣衛指揮使蔣環,叩見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起來吧。”
朱元璋將書信寫好,道:“蔣環,讓錦衣衛日夜兼程,盡快將圣旨和密信送到燕王手中,不可遷延罔顧。”
“臣遵旨。”
……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古老的文明從黃河兩岸萌發,逐漸的發展壯大。
到現在,已經有數千年時間。
黃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在百姓心中,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
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對于自然環境的改變也在逐漸劇烈。
黃河流經中原大地,自古以來就是王朝腹地,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達到了極致。
統治者大興土木,百姓開墾耕地,再加之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
黃河水不再清澈,而是裹挾著大量泥沙,席卷而下。
最終帶來的后果,就是黃河河道泥沙淤積嚴重,隨著時間推移,越發高于兩岸土地。
一旦降雨量增加,黃河水泛濫,兩側河堤極有可能被暴漲的洪水沖破,造成決堤。
歷朝歷代統治者都對黃河進行過治理,無非就是堵和疏兩個字。
雖有成效,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加之南宋將領杜充一招掘開堤壩,水淹七軍的愚蠢做法,導致黃河奪淮入海,生靈涂炭。
從此時開始,黃河水患問題愈發嚴重,到了明朝,已經是積重難返。
決堤這種事情,幾乎是年年都有,區別只在于規模大小罷了。
朱元璋深感憂慮,他也是窮苦百姓出身,自然知道天災對于百姓的摧殘有多么嚴重。
尤其是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也就罷了,還夾雜著人禍。
“希望老四不會讓咱失望。”
……
第二日一早。
大本堂內,朱允炆坐在偏殿之內,旁邊是黃子澄。
“殿下,昨日陛下召見六部九卿有司官員,為的是陽武決堤、黃河泛濫一事。”
黃子澄和趙勉關系不錯,自然得知不少消息。
眼下正是奪嫡的關鍵檔口,黃子澄覺得這些事情,也該讓朱允炆知曉。
如果能夠有所表現,毫無疑問更能增加奪嫡的勝算。
朱允炆腦海中閃過回憶,黃河決堤的確是常有的事情,看來這一次規模不會小。
“黃河決堤自古有之,能讓皇祖父震怒,必定是禍患不小,最終可商議出結果?”
黃子澄壓低了聲音,道:“皇帝陛下震怒,吏部尚書詹徽提出建議,由宗室前往巡視,據趙勉所說,詹徽的意思應當是想讓殿下您巡視河南。”
“看來并不順利。”
朱允炆自信巡視河南不是什么問題,他還有幾十年的經驗打底。
但是朱元璋不知道這件事情,他現在才十五歲,年齡上就讓人不放心。
再加上久居深宮,就連紫禁城都未曾出去過,說他能獨當一面,誰也不會相信。
如此多的劣勢加在一起,能出去才有鬼呢。
黃子澄點了點頭:“陛下的態度叫人捉摸不定,詹徽臨時改口,讓周王朱橚代為巡視,但陛下依舊不放心。”
“五叔身在開封府,卻不見有任何奏報,皇祖父不滿理所應當。”
朱允炆對朱橚有些許了解,自己這個五叔,曾經被封為吳王。
大概是這個封號,讓其有了些不該有的心思。
記得周王朱橚之前因為沒有詔令隨意離開封地,直接被老朱流放到了云南。
今年年初才回到開封。
如果沒有太子朱標斡旋,周王朱橚恐怕要在云南孤獨終老。
想到這,朱允炆隱隱間有些許猜測,道:“四叔?北方藩王之中,大概只有四叔能讓皇祖父放心。”
“殿下果真聰慧至極,一語中的。皇帝陛下最終選定燕王殿下巡視河南,圣旨已經下達,聽說是由錦衣衛親自護送。”
黃子澄說出結果,嘆道:“這回陽武決堤,影響不小,皇帝陛下懷疑有奸臣作祟,估計又會有人人頭落地。”
奸臣……
胤禛(朱允炆)回想起自家皇阿瑪治黃的時候,朝堂內外都有奸臣。
貪墨河工款項,上下欺瞞、和稀泥,全然不顧國家安危和利益。
當時治黃官員不知道革職多少,又有多少人人頭落地,但是也架不住貪腐層出不窮。
如今洪武皇帝治下,嚴懲貪腐,或許情況稍微好一點。
但陽武地處河南,天高皇帝遠,地方上到底是什么情況,不親自去誰也不知道。
完全的廉潔=完全的貪腐。
記錄上沒有問題,不代表人沒有問題。
朱允炆皺眉沉思。
這事情不好處置,是個苦差事。
做得好得不到太多功勞,做不好反而會有懲罰。
不去反倒是一件好事。
朱允炆畢竟換了個靈魂,此刻想著該不該建言獻策,好順利治理黃河。
稍作沉思,朱允炆搖了搖頭,大明的天下不屬于我大清,還是按照歷史流程去走。
真要是治理好黃河,大明國力昌盛,老祖宗能否入關還是兩說。
想到這里,朱允炆開口叮囑道:“這件事情不要對其他人提起。”
黃子澄點了點頭,道:“臣知曉事情輕重緩急,此事知道的人不多,請殿下放心。”
……
朱元璋批閱奏疏,腦海中依舊想著黃河水患的事情。
黃河水患歷朝歷代都有發生,治理辦法也有不少。
但前人牙慧于現在并無太多用處,時過境遷,黃河水患已經發展到難以處理的地步。
朱元璋回想自己接觸過的知識,也僅僅只是知道一個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罷了。
這對于黃河水患的治理,不能說沒有用,只能說現在用處微乎其微。
正頭疼之時,朱元璋忽的想到了辦法。
“叫劉三吾來見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