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經筵官大概討論了有一柱香的時間,朱翊鈞眼瞅著時間差不多了,重重的咳嗽了幾聲,耳朵好的官員聽到咳嗽聲,知道皇帝要有話講,于是立馬就閉了嘴。
幾個沒有聽見咳嗽聲的官員還在激情討論,片刻聽見討論聲越來越小,四處張望了下,見眾人都已經端坐等待皇帝講話,才尷尬的趕緊住口。
朱翊鈞見眾人終于安靜了下來,清了清嗓子,開口說道:“諸位老師,朕對民生也常有熟思,今日想在眾位老師面前,略述心之所想,可否?”
皇帝要講話,這誰敢說不可,只見眾人都立馬端正儀態,垂手靜聽。
朱翊鈞正色道:“朕認為民生是公共性的,解決民生問題不能單靠百姓和政府,需要結合整個國家的力量,還要依賴于天下的資源,國家體制的改革以及完善,只有將這些全部整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了我們這個國家共同體的作用,才能改善民生問題。”
“公共性,國家共同體?”
這些詞語從未聽過,眾位講官紛紛沉思起來,就連狀元出身的申時行也聽的有些似懂非懂。
這時余有丁一拍大腿叫道:“皇上口中所指的國家共同體,共同的意思可就是大家的,是為說天下萬物是大家共有的,民生問題自然也是大家的問題,解決民生問題得全國上下同心協力。
譬如我們現在討論問題就也是共同體,我們每個人都得暢所欲言,集大家之智,來商議出最好的方案。
某種程度上,共同體的存在也是為了解決問題?”
朱翊鈞大喜,史,誠不欺我!老祖宗的智慧真是博大精深!
“不錯,共同體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集中起來,才可以讓人變得更強大。
縱觀前朝歷代,孤膽英雄不是沒有,但那不是社會解決問題的主流,也不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
社會意識形態又是什么?
眾位講官已經被朱翊鈞說的有些迷糊,這哪里是十歲的孩子,這分明是一個有著自己想法,開宗立派的圣人!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意識的表現和表述形式。
朱翊鈞給大家解釋道,但是他看見大家還是一臉迷茫的樣子,頓了頓,整理了下語句,才又繼續講道:“這里的意識表現形式是世界和萬物的存在、有運動、變化、行為等。
例如:四季變化、社會運動、人體行為等等。
而意識的表述形式是人所創造的概念、理論、觀點、知識,、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圖畫、法律等等。”
眾人此時聽的已經是滿頭大汗,皇帝驚如天人也!
在座的各位哪個不是博覽群書,見多識廣?可是皇帝所說的這些術詞,大家都是亙古未聞。
當今的的皇帝莫非是想圣王一體?
思想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甚至只要他想,可以開宗立派。政治上自己身為大明皇帝,權力的頂峰,二者若合一,內圣外王,必將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大明皇帝朱翊鈞主宰!
朱翊鈞想著就是盡可能的改變一下意識形態,這樣全國人民才有凝聚力、向心力,自己之后才能更好的改革。
改革先改什么?
改革首先要改革思想,變法首先是要變人心。
歷朝歷代為啥內政改革如此之難,只因治國思想“因循守舊”有關系。
古代治國思想最先成體系應該就是周朝的“以禮治國”,而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西漢時,漢武帝聽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治國思想正式形成,歷朝歷代無不沿用于此。
雖然后世也有程朱理學、王陽明的心學,但都是片面性的綻放了一會兒,在大的框架始終突破不了儒家思想的束縛。
儒家的治國思想強調等級差異亦是“因循守舊”亦或是安于現狀,永遠都邁不出那至關重要的一步。
這種治國觀念講究的是無論朝代怎么更換,獲得好處的永遠都是那一批——士紳地主階層和官僚階層,在封建時期、生產力技術發展緩慢,蛋糕只有那么一塊,你若是改革的話,定然會觸動這些士紳地主階層以及官僚階層。
想要讓中下層的民眾獲得好處,想要從根本上改善民生,就得拿這些人開刀,換來的也自然是這些人的殊死抵抗。
在這個時代,這些士紳地主階層以及官僚階層力量比想象中要的大,每一次改革只要你能為他們斂財,你就會成功。只要觸及了他們的既得利益,一大部分都會失敗。
而每一次提出改革的無疑都是那個時代的勇士,因為始作俑者,通常下場都很慘。
商鞅變法后,商鞅被車裂。王安石變法失敗后,王安石被罷官抄家,張居正改革之后落得個抄家,禍及子嗣以及八十老母的下場。
歷史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歷史,新制度的產生一定就會有鮮血以及犧牲。
所以自己要想改革就得先變思想,就得開民智,就得掌握輿論。
“秦皇十三歲承王位,爾后一掃六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定鼎天下。漢武十六歲登基為帝,夷拓土、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中國范圍。我大明今有陛下如此睿智、圣明,未嘗不能再開創一個盛世,真乃社稷之幸,大明之福啊!”
申時行這時開口夸贊道。
對于皇帝所說的這些東西,他還得回去好好琢磨研究一下,但是眼前這個皇帝著實讓他眼睛一亮。
其他大臣也開始紛紛夸贊朱翊鈞,尤以陶大臨最甚。
皇帝畢竟還是孩子,該夸就得使勁的夸,畢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得保留住這個希望的火苗,大明已經好久沒有再出一個像樣的圣君了!
后面幾位講官又給朱翊鈞講來了些經史,不同的是,他們講的從沒有這么認真過。
這時已經過了午時,贊禮官贊道:“講讀畢,賜賜筵。”
眾人起身離去時,朱翊鈞瞅見了角落的經注官,問道:“朕和諸卿所說,你可都記乎?”
經注官一看皇帝竟然跟自己說話,忙激動的點了點頭,大聲喊道:“回皇爺,都記錄下來了。”
并拿起手中記錄的幾張紙朝朱翊鈞晃了晃。
朱翊鈞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將此謄抄一份,送給通政司,明日發邸報,通告全國!
自己必須從現在開始就得為自己營造人設,開始造勢。
注1:剛開始只開了個頭,闡述一點兒,后續會跟著第二卷第三卷劇情逐漸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