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治維新史再考:由公議、王政走向集權、去身份化
- (日)三谷博
- 1375字
- 2024-07-18 14:33:15
四 十九世紀中葉的交通革命與太平洋世界
1848年2月,美國與墨西哥發生戰爭,結果美國奪取了加利福尼亞。當時那里只不過居住著1.4萬余人。不久,發現砂金的信息迅速傳播開來,1849年來自美國各地與歐洲的船只蜂擁而至,一年之間人口猛增至近10萬人。
這一淘金熱成了美利堅合眾國作為大陸國家發展的劃時代事件,但其意義不僅限于此。這一事件把太平洋沿岸也納入了原本北大西洋兩岸形成的貿易與移居網絡,還以此為契機把太平洋沿岸各個地域連接起來,形成了新的地域網絡(霍布斯鮑姆,1981、1982、1993、1998)。加利福尼亞州的人口劇增,造成了對糧食的需求,為了運送智利的谷物、墨西哥的咖啡和可可、澳大利亞的馬鈴薯以及中國的砂糖與大米,太平洋上出現了交易網絡。加利福尼亞州不僅引起了白人、墨西哥人的興趣,航行于太平洋的捕鯨船和商船上的水手也由此在心中產生了擺脫沉重勞動的夢想。此外,加利福尼亞州還吸引了來自太平洋彼岸中國的大量貧苦勞工,這就是近代太平洋地域極具特色的華人大量移民。
日本1854年的開國也與這一事件有著緊密聯系。淘金熱給美國政府在那之前考慮已久的開通橫跨北太平洋航線計劃賦予了具有現實意義的根據。這一計劃以進入鴉片戰爭后向西洋開放的中國市場為目的,使用蒸汽船聯結紐約與廣州,這比由倫敦至廣州的英國商船用時更短,因此可以在價格上擊敗英國。受美國眾議院委托的海軍專家制作了航海規劃圖,上面描繪了由北美西海岸前往中國的兩條航線。呈弓形的北方大圈航線實際上是最短航線,但中途缺乏可以停泊的港口,氣象條件也很惡劣,最后獲選的是更遠的經由夏威夷的南方航線。蒸汽船需要裝載大量的淡水和煤炭,如果要運輸大量商品,就必須尋找中途補給港,能補充煤炭的日本南部港口就是設想中的補給港之一。這就是佩里將軍對日本的要求之所在(佩里,1998;莫里森,1968)。

圖序-1 1848年美國議會制作的太平洋圖與蒸汽船航線。CHART,Prepared by LIEUTENANT M.E.MAURY,U.S.N.to accompany Report No.596,to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First Session,May 4,1848.
由美國東海岸的港口和工業城市出發前往中國,當初必須繞過南美大陸最南端的合恩海角,但是這里氣象條件極為惡劣,費時過長。于是美國政府把目光轉向連接北美與南美的地峽,在巴拿馬建設了鐵路。這發生于《日美親善條約》締結后的翌年。使用這條航線時,蒸汽船從東海岸出發前往巴拿馬,利用鐵路橫跨地峽,然后再通過蒸汽船前往加利福尼亞州。1868年交換修好通商條約批準書的日本使節團就是利用這條航線最后到達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不過,大約十年后巖倉使節團訪問歐美時,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航線。使節們在舊金山登陸后,搭乘三年前開通的橫貫大陸的鐵路前往東海岸(久米,2008)。人類最早的科幻小說作者儒勒·凡爾納的《八十天環游地球》就是寫作于這一年。巖倉具視等歐美訪問團成員選擇了與環繞東部同樣的航線,按照預定將以十個半月環游地球一周后,返回日本。
如上所述,起源于西洋的長期而不可逆轉的變化已經波及太平洋地域。這一變化沖擊了歐亞大陸東側海中的島國日本,引發了明治維新這一劇烈變化,改變了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的東亞整體,進而改變了世界。
面對由西洋主導的全球化這一新的秩序原理,受到沖擊的一方是如何反應的?下一章將考察東亞整體的國際秩序,也順帶概觀“近世”日本。
(1) 原文如此。一般認為,歐洲殖民者所說的西印度(West Indies)指的是南、北美大陸間的群島;東印度(East Indies)是與前者相對的地區名,指的是亞洲的印度和馬來群島。——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