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第三、第四波——起源于西洋的地球一體化

十六世紀以來,西洋各國向世界各地擴張,西班牙、葡萄牙、英國以及法國建構起在世界各地擁有殖民地與領屬地的世界性帝國。這可以視為全球化的第三波。不過,這些擴張并不都是單純依靠武力實現的。西洋各國不斷提高航海技術,并嘗試開展覆蓋全球的交易與基督教傳教,隨之西洋的霸權由點至面逐步擴展。例如,英國與西印度(美洲)的關系由殖民轉變為領域統治最早始于十七世紀。與東印度(印度以東直至日本)的關系直到很晚都還是以貿易為主。(1)十八世紀英國的茶葉消費量急劇增加,位于東印度的中國生產的茶葉的進口、在領屬地西印度開設的種植園生產的砂糖的交易,與英國人的茶葉消費浪潮同步出現(角山,1980;川北,1983)。

全球化的第三波從十八世紀末起開始加速,一直延續至今。這一波全球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以此為基礎迅速展開,同時伴隨著“主權”“國民”“民主”等新秩序范式的傳播,真正地使地球進入一體化時代,因此也可以視為第四波。

人類的祖先自誕生之日起就從事狩獵、食物加工、農耕與畜牧業,依靠語言與集團生活方式發明了眾多技術,積累至今。在十九世紀,積累的技術與十七世紀開始發展的科學相結合,并開始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持久的影響(村上,1986)。在技術與科學的結合當中,對全球化的加速產生直接影響的,是交通與通訊技術的飛躍發展。蒸汽機在十八世紀原本用于礦山抽水,參照科學方法進行改良后,十九世紀時被裝載于火車和輪船上,于是地球上的時間距離急劇縮短。后面將詳細敘述這一點。

電的發明開啟了今天的因特網瞬間連接世界的可能性。電是依靠科學才能被利用的能源,集中體現了十九世紀產生的技術與科學相結合的特征。電最初僅僅被視為通訊手段而并非能源。利用電磁波進行通訊,能以光速聯結世界各地。電訊技術開發出來后,1850年在英法海峽敷設了電纜。之后又經過多次失敗與嘗試,于1866年實現了橫跨大西洋的兩大陸之間的通訊,聯結地球主要地域的電信網絡開始爆發式地擴張。由歐洲經由西伯利亞延伸至中國,以及經由印度洋聯結中國的兩條電纜成功敷設,六年后的1871年,這兩條電纜在長崎匯合了(大野,2012;有山,2013)。北方線路的終點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與南方線路的終點上海均與長崎聯結,由此日本獲得了與歐美高速通訊的手段。同年出訪美國與歐洲的巖倉使節團于1873年歸國時,一部分人就是使用這個世界電訊網絡與本國聯系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出国| 南溪县| 陈巴尔虎旗| 黑水县| 琼海市| 延津县| 辽阳市| 宜兰市| 罗甸县| 兴义市| 运城市| 新源县| 万年县| 馆陶县| 平顶山市| 平顺县| 垫江县| 马鞍山市| 文山县| 黑龙江省| 宜阳县| 渝北区| 夹江县| 和田市| 刚察县| 隆林| 黑龙江省| 开鲁县| 伊吾县| 木里| 宜宾市| 庆云县| 揭西县| 喀什市| 桂林市| 绍兴县| 印江| 南溪县| 左云县| 定边县| 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