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社會中的民主:一項比較研究
- (美)阿倫·利普哈特
- 2592字
- 2024-07-18 14:29:21
總序
政治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是當今中國政治學研究的基本話題。
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承認,今日之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所謂“發展中國家”,英文譯作developing country,與之相對的“發達國家”則是developed country,這意味著,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發展的過程,而發展中國家則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中。通常,區別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主要是根據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來判斷的,為此人們提出了包括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NI(國民總收入)、CDI(綜合發展指數)以及國民幸福指數(NHI)在內的一系列經濟發展指標。但是,如果進一步考究,漢語中的“發展”意味著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而develop一詞在英文中的基本釋義就是“(使)成長起來變得更大、更豐滿,或者變得更成熟、組織化程度更高”。從這個意義上來闡釋“發展中”和“發達”,就不能僅僅囿于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判斷,而應全面地、綜合地從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發展水平來理解。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政治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的,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經濟發展推動政治發展,政治發展必須適應經濟發展。適時的政治發展將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和保證,而嚴重滯后的政治發展則可能拖延和阻礙經濟發展。
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無論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取得了偉大的進步,但相對說來,今日之中國面臨著更為艱巨的政治發展的任務。應該看到,今天中國的政治發展的程度,民主進程、法制化所達到的水平,民主所實現的范圍和程度,公民權利實現的內容和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等等,與六十多年前、三十多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取得了不少進步,但同時也應該承認,離廣大人民的期盼、離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國家治理能力的需求和對民主權利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如果不體察這種距離,是很危險的。
和經濟發展一樣,政治發展同樣意味著要完成現代化的進程,盡管這個進程在不同國家,由于不同的國情,會有不同的起點、不同的道路、不同的模式。不同的人對政治現代化的理解會有所不同,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也不同,譬如,政治發展的目標和前景,政治發展的過程和形式,國家的治理水平和政治體系的綜合能力,社會的組織化和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現代政治意識的普及和政治文化的改造,等等。但是,人們對“政治現代化”這個總的發展趨向大概不應該有什么異議。而對政治現代化的基本表現,大概也沒有什么可以置疑的,一般應包括民族國家的構建、民主化、法治化,盡管不同的國家會采用不同的形式,確定不同的具體指標。
不用諱言,關于政治現代化的種種概念,并不是產生自中國本土的,而是“舶來”的。中國的近代發展過程,就是先是落后挨打,然后學習歐美的過程,不僅學習歐美的船堅炮利,引進歐美的科學技術,也學習歐美的政治制度,引進歐美的社會、政治觀念。隨著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國人學習的對象也進一步擴展,不僅學習過歐美,也學習過蘇俄,而后也學習其他新興國家的經驗。
學習外國,譯書為先。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近代的思想史、觀念史、文化史就是從翻譯開始的。翻譯是不同國家、民族之間學習交流的必不可少的橋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古代中原的漢族與周邊的其他民族之間,中國古代的統治政權與其他國家之間都保持了頻繁的往來,因此,遠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語際的翻譯活動,歷朝歷代都設有專人專職從事翻譯工作。但據說,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的對華夏之外的語言的翻譯工作始于西漢哀帝時期,從那時起直至20世紀初,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即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的西學翻譯。明代以前,中國人的翻譯活動基本上限于佛經翻譯,到了明代萬歷年間才出現了介紹西歐各國科學、文學、哲學的翻譯作品,如徐光啟和意大利人利馬竇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鴉片戰爭前后,有了魏源等人介紹英、美、瑞士等國的議會制度,林則徐請人翻譯了瑞士人瓦特爾編的《萬國公法》,但大量翻譯介紹西歐經濟、政治學說則是戊戌變法之后,而其中最大貢獻者當屬清代“新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嚴復。嚴復先后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約翰·密爾(舊譯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等歐洲近代的經典著作,開啟了引進現代政治觀念的大門。嚴復在從事翻譯實踐的同時,總結了翻譯的經驗,提出了翻譯的標準,這就是他在《天演論》卷首的《譯例言》中提出的著名的“信、達、雅”。盡管今人對“信、達、雅”這三個字的理解比當初嚴復的解釋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信、達、雅”作為對翻譯水準的追求一直為負責任的譯家所認同和堅守。人們接觸域外的政治學原著先是閱讀,但容易被忽視的是能閱讀不等于能翻譯,從閱讀到翻譯之間其實有相當的距離,要經過十分艱難的努力,要求譯者的專業知識和雙語語文都達到相當的水平。一般的閱讀,可能并不一定要把每一句話都讀懂,可以一目十行,明白其基本要義即可。翻譯就不同了,必須句句到位,不僅字、詞、句都得落實,疏通上下文,還要明白文字的語境,了解相關的知識和理論背景,在充分理解了原文后,要用自己的母語準確、順達地表達出來,這就不容易了。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有時閱讀一本譯著,讀了半天卻讀不大懂,文字別扭,語義不通,如果找來其原著看看,反而一讀就懂了,這時就免不了會質疑譯者的水平和責任心。因此,瞧不起翻譯的想法當然是要不得的,而對于譯者來說,忽視翻譯的艱難,隨意下手更是要不得的。
三十多年前,改革開放,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的第四次翻譯高潮,翻譯介紹的領域遍及科學技術、人文社會等各個領域,翻譯出版空前繁榮。武漢大學的政治學同仁這些年來一直積極致力于介紹外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學說,翻譯了一批有影響的外國學者的政治學著作,如《美國式民主》《多頭政體》《比較政治:理性、文化和結構》《財政危機、自由和代議制政府》《預算民主:美國的國家建設和公民權(1890—1928)》《權力與財富之間》等,同時,為了提高翻譯質量,我們在研究生中開設了“政治學英文文獻翻譯技巧與實踐”課程。“政治發展與民主譯叢”就是武漢大學政治學同仁在多年努力的基礎上推出的一個翻譯系列。我們希望,這個系列的推出將為中國的政治發展和政治現代化、民主化的進程有所貢獻,我們也希望,這個譯叢能夠為中國的政治學發展有所貢獻,并得到學界的檢驗、批評和指教。
譚君久
2011年8月于珞珈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