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冒充他人實施法律行為的效力如何?
——冒名處分的法律性質
大花、小花是雙胞胎姐妹,大花在市區購買一套房屋,并將房屋所有權登記在自己名下。2021年1月,小花手持姐姐大花的身份證、產權證,冒稱自己是大花,與第三人張先生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并一起前往不動產登記機構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將房屋登記在張先生名下。后來,大花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妹妹小花冒充自己與張先生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注銷購房人張先生的房屋登記,并返還房屋。
冒名行為,指的是行為人冒用他人的名義實施法律行為,并使相對人誤認為行為人就是該特定人。民法理論和實務界對冒名處分的法律性質存在不同觀點。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冒名行為的效力類推適用《民法典》第171條無權代理的規定。這是因為,冒名行為的相對人認為自己是在和被冒名人進行交易,而冒名人并不是交易的參與人。此時,冒名行為與無權代理類似,例如冒名人甲代理被冒名人乙,與丙進行交易,而甲實際上沒有代理權。這樣認定的好處在于,有時交易有利于乙,認可交易的有效性,會使乙從中獲利。本案中,冒名人小花假冒大花與相對人張先生簽訂合同,事實上,被冒名人大花根本沒有作出任何有關買賣房屋的意思表示,所以在被冒名人大花和相對人張先生之間并不存在房屋買賣行為,不符合《民法典》第143條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而小花無權代理大花出賣房屋,且大花也不追認小花代理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本案的冒名行為無效,應將房屋返還給大花,更正登記或撤銷原所有權移轉登記。不過,并非所有的冒名行為都無效。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某些人進行交易時,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名,隨便編出一個名字或者使用其他人的名字,此時交易的相對人如果不在乎與自己交易的人是誰,那么冒名行為不會影響交易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