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歷史中的因與果
書名: 棗園隨筆作者名: 那邊山上的石頭本章字數: 2880字更新時間: 2024-07-08 07:47:57
我們習慣上,根據一件事情的我們看得見的結果,去推算導致這個結果產生的一切驅動因素,選出我們認為重要的一件或幾件,稱之為原因。
實際上,因緣和合,不僅僅是一件事情,或者我們認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能產生我們看得見的那個果。他們合在一起只是有了一個大致的方向,而果的產生,是一切因素聚合的結果。
我們看見了這因果,是否就應該設法去促成或者規避這樣的結果呢。好的事情是如此,壞的事情,也是如此。我們是否應該設法改變眼看就要向不好的結果發展的事情的走向呢?無能為力,只是我們的借口,先去做,成與不成都有條件。不能因為條件不足而不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條件的足與不足,那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也只有事情得到了結果的時候,我們才能返回頭來判斷促成這件事情的結果的條件是否是具足的。
東晉初年,在南方,當士族的文人雅士們聚在一起嗑藥、吹牛,曲水流觴喝的酩酊大醉的時候,一個接一個的門閥豪強都學起了魏武,挾天子以令不臣,但最終只掀起了些許風浪,東晉這棵大樹卻能安然無恙,而且國祚還能延續接近200年;北方,羯族人、匈奴人卻在父子兄弟窩里斗,這個窩里斗可不是大打嘴仗而已,而是動了真刀真槍,弒父、殺母、誅妻、滅子,各種戲碼輪番上演,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家做不出來,各方勢力的地方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將整個長江以北攪得天翻地覆,神州就此陸沉。這種景象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出現了好幾回。原因何在?就南北方各自而言,原因中相同的部分都是人性使然,即手握利器,殺心自起。那么,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對人性的束縛,文化對一個群體人性的束縛。當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了一個穩定的文化基礎,那么即使中間出上一兩個不被文化束縛的人,即便是統治階級,也很難從根本上將整個人和文化構成的文明體系推翻。但另一方面卻不一樣,當一個群體沒有這個文化基礎,即使其中的個別人收到過文化的熏陶,那么只可保一時的無虞,當此人已逝,混亂隨即便會到來,甚至會到來的更為猛烈。
我們很自然的會像上面那樣分析歷史。但從地理和群族的角度,將原本交織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人為的給割裂開來,從一個側面的角度,分析和挖掘歷史規律,并不全面,也不客觀,得到的結論,自然也不對。本質的原因,是發展了的生產力,在尋求一種新的生產關系與它相適應,這種新的生產關系重組的過程,所產生的陣痛,這一痛,就痛了200多年。
西漢初定天下,民心思定,加之鐵器農具的使用,人類對長江流域、西域、東夷、巴蜀蠻荒之地的大規模的開發,一個新的盛世崛起于西漢初年的一百多年中。儒家思想的使用和普及并非統治階級或幾個儒生的個人力量,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到了西漢末年,人口數量已經從劉邦建國時的不足400萬增加到近4000萬。如何管理這個人類歷史上都不曾有過的龐大的群體?儒家的等級體系是當時唯一的選擇,時至今日,都是管理一個人口龐大群體的必然選擇。漢初七王之亂,讓統治階級看到一個問題,即社會人才應該被籠絡到官僚體系中,不能放任到民間。那么,如何選拔這些人才呢?儒家給出的方案是,舉孝廉。為什么舉孝廉,因為儒家是最孝廉的!就連皇帝的謚號中都會有個孝字,當然皇帝是不必廉的,否則,很難說會出來某個孝廉皇帝。所謂舉孝廉,就很難做到社會監督,在咱們普通人看來,自然是兄弟親戚更孝,更廉的了。于是,門閥士族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隨著門閥越做越大,整個官僚體系就逐漸封閉起來。讀讀資治通鑒,這社會上的官職,幾乎都被門閥們預定了。貴族體系,和門閥體系,產生了矛盾,有了矛盾怎么樣,開打,看看后漢三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這一打,就從東漢三國打到東晉亂世。要知道,從西晉末年開始,貴族體系和門閥體系就已經不能代表最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了。那么新的生產力在哪里?它要選什么樣的突破點重新建立生產關系?其一,流落到社會群體普通大眾中的頂尖智慧,即人才;其二,馬鐙在西晉時逐漸被大規模應用,騎兵的威力在并不平坦的中原地帶徹底的迸發了出來,交通工具的進步使人們有了占有更大領土,開拓和經營更大疆域的能力,有了能力,野心也隨之膨脹了出來。遠在北方和西部的匈奴等各部落,因率先掌握了騎兵,而很快控制了中原。直打的貴族、門閥衣冠們南渡避難,從另一方面看,衣冠南渡也并不是完全的避難,在某一方面,也是一種主動的選擇。生產力也發展到了開拓更大土地的程度了。
給蠻族這一鬧,新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就席卷了華夏大地。逼得中華正統文明吸收、借鑒并最終完成改革,到隋唐,就形成了一種區別于兩漢的新的生產關系。五胡蠻族進而不復存在,并非從生物學角度滅亡了,而是同化到了發展了的中華正統文明里面,實現了生產關系的升華和發展。有人總結為這是一個為中華民族古老文明補充新鮮血液的過程,貌似看到了表象,而不是從根本上解釋這一過程出現的原因、過程和結果。
實際上,不妨讓我們再往更深的層次去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不斷的滿足人類生存需求的過程。遠古,部落和群族各有自己的一塊領地,這塊領地不大,所產物產業不豐富,能夠養育的人口不多;部落之間相距很遠,相互之間并不是對所占領的土地面積那么的敏感,大部分時間老死不相往來,或者換種方式來說,相互之間還算彬彬有禮。后來,生產力發展了,地力被激發出來,養育的人口增多了,土地面積對一個部落或者邦國來說,越來越重要的,邦國之間的邊界這個時候越來越敏感了,人類進入了春秋時代。土地-人口-賦稅-武力-土地,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或者是一個惡性循環,促使著邦國之間相互攻打相互吞并。那么最后為什么是秦國統一六合?實際上是秦國最先順應生產力的要求對生產關系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就是邦國級別的集權,以及在高于以往數倍的生產效率下形成了一整套的社會運行機制,使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功能。那種在秦國內部延續一百多年的狂熱、高效率的運行,它讓精英階層充分的發揮出了自己的智慧,勞苦大眾階層也在國家的發展中得到了自己的名或利的所得。最終,秦勝出了,而且它給后世建立了一個郡縣制中央集權的新的覆蓋整個中國北方和長江流域甚至到珠江流域的生產關系。
大多數人都這樣認為,秦歷二世而亡,后被漢室取代。實際上,秦漢本是一回事,而且和周之間,也不能分割開來看。秦末楚漢之爭以及那個時間段的諸侯征戰,實際上,只是一次規模較大的漢初七國之亂而已。只不過起因不同,結局不同而已。是貴族社會向士族社會過渡過程中的舊勢力的掙扎過程。
因此,看待一件事情的過程和結果,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只看表面,要從事情的本質層面去分析,去觀察。只要是物理界的事情,就從物理規律去解釋;只要是生物界的事情,就從生存繁衍的角度去看待;只要是人類社會的事情,就從人性角度去觀察。歷史是冷漠的,人群也是冷漠的,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都不能背著規律行事。我們可以設想一個目標,想象一個結果,但不能盲目的認為天然就能得到那個結果,要有相應的達到那個結果的條件,當條件具備的時候,才有可能得到那個結果。因此,我們能做的,就僅有創造那樣的條件,或者推動事物向著那個條件的方向前進。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也不需要去想象什么成功或者失敗,因為那不是你該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