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講《西游記》:全三冊
- 竇昕主編
- 2805字
- 2024-07-10 16:48:39
第2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是靈猴也是魔王
“悟徹菩提真妙理”指孫悟空悟到了菩提祖師傳授的妙理,也指要達到徹底領悟妙理的境界;“斷魔歸本合元神”借用道教的觀念,指讓元神(先天的意識)漸漸擺脫蒙蔽,顯現本來明凈的面目。
游戲筆墨
石猴來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得到姓名的同時,也開始萌發了自己的心性。
剛到三星洞的孫悟空,就像是一個初生的嬰兒,他天真無邪,對世界充滿好奇,而在這里修行的過程就像嬰兒逐漸成長的過程。
孫悟空跟其他師兄一樣,學仙法之前要學基本禮儀,要學經文,平時要掃地鋤地,干干活兒,算得上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了。

孫悟空又與其他師兄不一樣,菩提祖師開講大道的時候,他可以懂得妙音,聽懂佛經里高深的道理,因此開心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
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是個走“混搭風”的神仙。《西游記》里面的各路神仙都有自己推崇的教派,他們有的歸屬佛教,有的歸屬道教,還有的歸屬儒家學派。這個菩提祖師,他是佛陀的弟子,屬于佛教中人,原文也說他是“大覺金仙”“西方妙相”,這兩個詞都是與佛教相關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菩提祖師教出來的弟子卻是“髽(zhuā)髻(jì)雙絲綰,寬袍兩袖風”,髽髻就是梳在頭頂兩旁或腦后的發髻,屬于道教的打扮。佛教的祖師教出道童來,這也太奇怪了吧?祖師在教孫悟空的時候,提到了三百六十旁門中的“流”字門,其中竟然提到了儒家學派。儒、釋、道三教他都占了。
其實,作者在本回開篇就做了說明,那菩提祖師“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三家指儒、釋、道。就是說,菩提祖師是個三教合一的祖師,他把儒、釋、道三教的教義打通,獨成一派??梢?,菩提祖師的眼界胸懷、本領法力非比尋常,配得上“祖師”這個稱號。
對于孫悟空而言,菩提祖師的角色就像是一位儒雅博學的啟蒙導師,在三星洞中,他希望盡己所能,傳授給孫悟空各大教派的精華,就像在學校里我們語、數、外、史、地、政各門學科都要學習一樣。孫悟空也的確受到祖師的影響,在西天取經的路上,他慢慢體會到三教合一的妙處。
孫悟空這也不學,那也不學,挑三揀四,菩提祖師拿戒尺打他,其他人個個驚恐,只有孫悟空懂得祖師的暗語。祖師私下給他傳授了長生不老的口訣,并教會了他躲過三災利害的七十二般變化,還為他量身定制了一種騰云駕霧的方式——筋斗云。
孫悟空只用了三年的時間,便學會了長生不老之術,一竅通百竅通,還解鎖了七十二變和筋斗云。
然而,菩提祖師因為悟空在眾人面前賣弄法術,一氣之下將他趕走,他說:“你這去,定生不良?!逼刑嶙鎺熡X得孫悟空一定會干出不好的事來。菩提祖師在孫悟空身上花了這么多心血,為什么最后還要趕他走呢?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孫悟空來到三星洞修煉了十年之久,在這十年里,祖師看到了他的靈性,但也看到他好賣弄的性格。愛賣弄炫耀是人的本性之一,人一旦有了大本事,往往很難克制自己那顆炫耀的心。
可是菩提祖師心里清楚,“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一個人的精氣神散了,修道也就失敗了,人生的磨難往往是因為搬弄口舌是非而產生的。當你炫耀的同時,也會招來別人的羨慕和忌妒。所以菩提祖師明白,給孫悟空啟蒙可以,但他心性難改,想要真正得道成仙,不經歷磨難是不可能的,不過,未來的路只有他自己去走才可以,沒有人能幫得了他。
所以,當孫悟空開始賣弄炫耀的那一刻,就是他要離開的時候了。不過,菩提祖師不僅趕孫悟空走,還告誡他,不可以跟別人提起是自己的徒弟,甚至恐嚇孫悟空說,如果跟別人說了,就把他剝皮剉(cuò)骨,將他神魂貶在九幽之處,萬劫不得翻身。
孫悟空離開菩提祖師,回到花果山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了坎源山水臟洞的混世魔王。孫悟空回來的第一戰,一方面展示了他學藝后的英勇,另一方面也是他“定生不良”的開端。孫悟空去打混世魔王本是去救自己的猴子猴孫,本心正義,但后來他直接把混世魔王砍為兩段,還一把火燒了水臟洞,手段非常兇殘,這種表現更像是以暴制暴。這時的孫悟空可沒有什么降妖除魔的任務,他自己本身也不過是個猴妖而已。
妖、人、神
菩提祖師 >>>>>>
身 份: 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即對“空”的解釋水平最高,故為猴王取名“孫悟空”。
居 所: 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名 言: “你從那里來,便從那里去?!?/p>
主要事跡: 傳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筋斗云。
幻中深意
取舍是一門學問
菩提祖師的法術是學也學不完的,但孫悟空學習的起點就高于其他師兄弟,他要學長生不老之方。
菩提祖師介紹三百六十旁門中的術、流、靜、動四門后,他聽完就問一句:“似這般可得長生么?”得知都是不長生的“旁門”,他堅決回道:“不學,不學?!睂O悟空選擇的學習內容的標準是能否長生?!伴L生”就是孫悟空的一把尺,不能長生的法術,那就棉花店失火——不談(彈)了。
孫悟空能有非凡的成就,一方面是他聰明好學,富有靈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學習的初心和境界也比眾人高出一籌。孫悟空修仙的目的很明確,是求長生不老,打破世間的束縛,為自己爭得徹底的自由。其他人修仙不過是為得到一些道法,讓自己在人間能更容易獲得成功,這樣的想法就充滿了功利性。孫悟空的師兄們看到他學會了筋斗云之后,一個個都非常羨慕,他們說:“悟空造化!若會這個法兒,與人家當鋪兵,送文書,遞報單,不管那里都尋了飯吃!”
在原著第一回中有一首詩,其中有一句說“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為世俗牽絆的人,沒有一個能得道成仙。每日爭名奪利,以酒色財氣為伴,非但不能求得長生,甚至會讓我們遠離生命的意義,實在應該警醒。
立志須高遠,這是孫悟空的智慧。孫悟空可不光是嘴上說說,他是真的拒絕了其他誘惑。他不貪多、不迷失,舍棄了其他不能長生的法術,把時間精力都放在了學習長生之術上。
在《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同門其他師兄弟沒有一個的成就能超過孫悟空。他們能做菩提祖師的徒弟,本是幸事,卻在誘惑中動搖,窮盡余生只在“旁門左道”中討生活。
汪象旭非常欣賞孫悟空學藝時的取舍,他說:“舍卻三百六十旁門,換得七十二般變化,十萬八千里筋斗,八萬四千根毫毛,何等便宜,何等斬截。若只在術、流、動、靜四門中討生活,雖到爛桃山吃一百次飽桃,連爬云尚恐費力?!?/p>
雖然孫悟空此時只是沒有法術的石猴,可他看得長遠,他能抵住誘惑,終于獲得菩提祖師的秘傳。
如果孫悟空沒有取舍智慧,恐怕最后只是花果山一個費力爬云的小妖猴。
生花之筆
一舉多得的鋪墊
殺死坎源山水臟洞的混世魔王的情節,為后面的情節做了重要鋪墊。
首先,因為去打混世魔王,孫悟空才發覺自己需要合適的武器和像樣的披掛戰袍,應該有像樣的軍隊勢力,這才有了他去龍宮拿金箍棒、要戰袍,建立猴子軍團的情節。
其次,正因為孫悟空跟混世魔王過招,我們才知道原來不僅他會七十二變,身上的八萬四千根毫毛也都會變化,后面孫悟空用毫毛做各種變化才不顯得突兀。
最后,正是因為他赤手空拳打敗了身高是自己八倍,手持兵器的混世魔王,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強的自信,這才讓他有膽量去鬧龍宮、鬧地府。